APP下载

盘活三个节点促进良性循环

2014-02-14吕宣杰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言说主体习作

吕宣杰

习作教学大致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习作准备——习作指导——学生起草——习作修改——习作评讲等。纵观这些前后相联的教学活动,仔细梳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过程,就会发现:习作指导、习作修改和习作评讲这三个环节决定着习作教学的质量,影响并关联着其他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跟进,是习作教学中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节点。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三个关键性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自主自动、探究欣赏、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唤醒主体的表达欲望,深化主体的习作体悟,激发主体的习作兴趣,有效推进习作教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习作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指导——激发倾吐,快速成文

习作指导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教给学生习作的“技”,也不是传达习作的成功之“道”,而是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这是习作指导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先说后写,这也是习作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说得好,才能写得好。习作话题一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和呼应,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自由、充分、流畅地言说,才能排除后续习作中的障碍,才能为下一步的“写”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习作时就能水到渠成。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言说欲呢?

(一)从体验入手——情动辞发

课例1:(苏教版三上习作6)

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写清楚特点和用途。

1.漫谈文具:比较、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想一想为什么。

2.交流特点:

(1)说特点:说说文具的外形(颜色、形状等)特点,讲一讲,猜一猜,更能激情激趣。

(2)换人称:用第一人称“我”来说,将文具活化,拟人,增强主体意识,增添表达的乐趣。

3.演示讲述:边演示边讲解使用方法或作用。

4.小组探究:结伴交流,完整有序地介绍,互相欣赏、探讨。

指导过程中始终以情感体验——“最喜欢”为线索,采取交流、猜想、活化、演示等最快乐的学习方式,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需求,辅以恰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说什么的基础上学会“怎么说”——要说细致,说生动,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最后再连起来完整地交流。“言说”就是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调整、不断积累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只有充分地表达交流,才能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学生习作怎能不自如呢?

(二)与生活链接——言之不尽

生活,是学生习作永恒的活水和源头。习作,只有来自生活,内容才能丰富,情感才能真挚,表达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

课例2:写几段话,学习使用象声词。(苏教版四上习作4)

1.谈话:生活中美妙的声音。

2.积累:你认为最美妙动听的象声词。

3.模拟:小组讲述、模拟生活片段。(其中包含最动听的象声词)

4.交流:结合赏评。

(1) 谁用的象声词最多?

(2) 谁用的象声词最恰当?

(3) 谁用的象声词最新鲜?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先从生活中的象声词入手,然后将象声词置放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在形象的讲述模拟中感受象声词的形象性和美妙感,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审美体验,享受语言表达的愉悦,提升语言的审美趣味。

(三)跟师友对话——表达自我

教学,是师生、生生坦率地交流,真诚地对话,是思想和灵魂相互碰撞、相互启迪、相互融合的过程。

课例3:××的自述(苏教版四上习作5)

1.范文引路:出示教师“下水文”:《粉笔的自述》。师生共同评赏,交流。

2.自主表述:学生自述,独立练习。

3.生生对述,交流欣赏。

4.推荐讲述,互动评赏。

教师示范引路,直观形象地说明“自述”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学生自述,模拟练习;接着生生对述,表达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也不断丰富;最后推荐优秀学生讲述,以互动评赏让学生自觉地提高言说的质量。多维度的对话,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言语意识和读者意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根据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我们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营造浓厚的言说氛围,锻炼学生自由言说、充分言说、畅达表述的能力。学生表达的时机一旦成熟,就要趁热打铁,快速写就,避免学生习作时写写停停的负重感。

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说什么”,即习作“写什么”的问题。要以谈助说,以说促说,以赏导说,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修改——欣赏优作,激活自我

学生的草稿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可能离真正的习作要求相差甚远。参差不齐的习作是习作教学中的难题。选材不新鲜,叙述不具体,层次不分明,书写不认真等都普遍存在,让人无从下手。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调动所有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发挥每一个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呢?

习作教学中,教师的空洞指导,抽象说教或者硬性灌输,无异于缘木求鱼;如果教师逐一面批指导,可能很有针对性,但是工作量很大,再者,仅靠教师的全盘授受也很难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效果。只有让学生从优秀习作中自发自主地感悟和积累,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习作中,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因为主体自身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借助真实具体的习作,才能自主发现,引发共鸣,反省自我,触动心灵,奋发向上,逐步练就自能习作的本领。

具体做法:

1.教师阅读学生的习作草稿,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习作情况,以保证下一步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说,可以把习作分为三类:特别优秀的,留待重点欣赏、引路;一般的,欣赏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修改;较差的,需要重新习作。endprint

2.学生阅读习作,小组探究或同伴交流:你最喜欢谁的习作?(或你认为谁写得最好,谈谈理由)然后推荐。

3.优生朗读优作,交流体会好在哪里,教师借机同步指导。

4.总结交流:你怎样做,就能比谁写得更好?

这样,优生成为榜样,优秀习作就成了范文,欣赏就成了学生自主吸纳语言、积累经验、反思自我、提高习作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具体的习作中对照自我,感悟“我应该怎样写”“我应该怎样改”等。个体的经验经由学生自己获得才更有价值,才更具有根本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更是这样,他们具有强烈的上进心,都有成长的渴望,发现的愿望,研究探索的好奇心。因此,让学生在优秀习作中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习作愿望,满足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优秀学生在习作展示中充分感受习作成功的快乐;一般的学生在欣赏中明白了自己的得失,并决心修改完善达到自我的最优化;暂时落后的学生呢,也懂得了怎样做才能写好,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和决心。

“盘活”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一是带着好奇读,带着认识赏,带着理由荐;二是倾听欣赏,感悟积累,明白得失,确立自信;三是立即行动,再次努力,展示自我。当然,无论是修改还是重新习作,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要求,这是个体习作成功必要的内在动力,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这是“我要写”;和来自教师的一厢情愿的要求——“要我写”,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欣赏、练习中自主地体悟“怎样写”,并积极主动地付诸习作实践。

三、讲评——自主赏评,情动于中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心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成功的教学,是学生舒畅地学,自信地学,喜悦地学,进则“自不能已”。教师、同伴的欣赏、激励和悦纳是学生习作的动力,当学生感到进步的欣喜,受到成功的鼓舞,更能发挥他们的言语潜能,激励他们向新的目标不断地迈进。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成为评价主体的时候,习作教学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们常常习惯于教师讲、教师评,学生则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学生的“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习作评讲的无效。因此,习作评讲要着力实现“三变”:变教师讲为学生读,变教师评为学生赏,变教师说为学生议——在议中探究习作的经验、规律。也就是将教师的主动讲评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欣赏,让学生成为赏评的主人。

盘活这一环节,主要是丰富习作赏评的方式:自读自评,明确得失——互读互赏,互激互励——优作赏读,共同提升。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自由选择赏评对象和赏评内容,赏词赏句,赏段赏篇,在欣赏品味中体悟“怎样才能写得更好”。赏中悟写,以赏促写,赏写一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鉴赏力,培养学生喜爱习作的感情,为后续的习作教学积蓄蓬勃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言说主体习作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秋天
灼见利害,善辨人言
沉默的力量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