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炼字”题例解
2014-02-14钟瑛
钟瑛
纵观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语言鉴赏是考查的重点,而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又为重中之重。先来看看2011年湖北卷中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这类试题都直接限定我们对某个(些)词做出赏析。怎样回答这类题目?下面分两点来谈。
找准赏析的角度 鉴赏诗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方面看,炼字实际就是从境、意、情、味四方面追求最佳表达。下面即分述之。
一字活境。如2011年安徽卷所选杨万里诗《最爱东山晴后雪》中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一“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一字传情。即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一字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者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一字致趣。如福建2013年卷所选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句,一“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从形式方面看,则要学会抓住结构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去揣摩。
结构手法,即探究某一个字在整首诗中是否统领全诗,前后是否呼应、照应。如2005年天津卷所选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中,一“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从写景的角度看,主要是抓住动静、虚实等。有以动衬静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清幽。有化静为动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从炼字角度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双关。古诗人常常喜欢捕捉既能体现景物特点,又能彰显诗人主观情感的字眼,以便化虚为实,移情于景。如上文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既写出了游人陶醉的神态,更揭示出他们麻醉自己的心态。
明确答题规范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例如上文中所举湖北卷中那道题可这样回答:
①“藏”,隐藏,(解释字义)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描述画面)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概述效果)②“透”,穿过、穿透,(解释字义)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描述画面)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概述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谈变例题的解答。炼字类型的试题,有两个变例。
第一种: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这种类型常见的命题格式是: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要找出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字眼。所以,学会找关键词就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诗人锤炼更多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所以要迅速找出诗眼和关键词,就要先找出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个别虚词;然后再结合上文已讲过的赏析角度,进行甄别,挑出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这里应强调一点的是,要注意古典诗歌中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的词,往往会产生特殊的美感。如李白诗云“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作者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第二种:比较鉴赏。
这种比较可能是同一首诗中两个词的比较,也可能是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的比较,还可能是两首不同诗的比较。其常见的命题格式是: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表态,即直接说明哪一个字用得最好,第二步是讲理由,也就是作赏析,最后一步是比较说明另一个字为什么没有所选的这个字表达效果好;当然也有把赏析和比较合在一起回答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探究性思维的考查进入考题,过去单一化选择性的解读,现在往往可以多角度解读,但务求言之成理。例如200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更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