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背后
2014-02-14孙浩博
孙浩博
2013年北京的古玩市场,可以用“繁荣”来概括。繁荣到惊呆了所有小伙伴的程度。繁荣的主要指标是数量的激增。北京的古玩市场在2013年呈现出集中性爆发、密集型分布的态势。短短的一年时间,新兴市场如雨后春笋,民营、国营、融资等各种资本纷纷涌入,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尤其在潘家园、十里河地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古玩市场就有5、6家,使得在这方圆几公里的地界儿,扎堆儿挤着十多家古玩城、收藏品市场。更奇的是,新市场的招商都异常火爆,平面图一出即被抢订一空,排队等待进场的商户大有人在。相对于近几年古玩交易的“秋风萧瑟”,古玩市场的发展可算是“洪波涌起”了。
2013年,北京的古玩市场进入群雄争霸的阶段,各类投资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特色以保持竞争优势。其中既有品牌输出,开设“分店”打连锁牌的;也有立足回流、玩“高富帅”的;有营造会所氛围追求奢华大气的;也有扎根民间收藏低调亲民的;有举行博览会扩大影响的、有创办文化节烘托人气的……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家市场真是八仙过海、各展所长。
在古玩市场扩张、商铺增加、选择增多的过程中,古玩从业人员也同步完成了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进化。一些经济衰退影响导致固定买家流失或资金链出现问题的老字号退出了市场经营;另一些早年间积累丰厚的收藏家及收藏企业开始转身为卖家,投入古董变现市场。
古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存在扩大再生产的可能。而当代艺术收藏品的价值体现又正是其特有的稀缺性。蛋糕就是这么大一块,古玩市场多了,意味着盘子多了。每块盘子的蛋糕势必减小。而为了保证市场的出租率,珠宝、象牙、珊瑚、沉香、化石及其他新工艺品开始成规模地涌入古玩市场。传统以销售古代文物为主体的古玩市场与珠宝市场、艺术品市场的界限正逐渐模糊。
当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古玩市场刚刚兴起时,业内有一个规律叫“养市场”。所谓“养”是通过买家、藏家来这些新兴市场里消费,借以招来高质量的商家,维持市场的稳定运营。而如今低迷的经济环境既惊得资深藏家不敢出手,又吓得潜在玩家不敢进门。古玩、收藏品市场纷纷开始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咨询、鉴定等活动对买家群体进行反哺,有意识、成系统地培养买家、藏家。
作为传统的收藏主力军,瓷器、铜器、书画等因其价格、鉴定等原因在古玩市场交易中逐渐退居二线。文房、摆件、把件、随身配饰等藏界配角却因其价格适中、宜于把玩、便于炫耀、易成系列而大受收藏者追捧。在高端买家犹豫收手之际,中低端价位收藏品种的突出涌现也在情理之中。
古玩的行情看跌,可价格是年年上扬。藏家要想现在“趁火打劫”可是打错了算盘。因为古玩行里有一条铁律:真正好东西是不会贬值的!只要市面物价在涨,古玩水涨船高是必然的。加之,好东西、真东西只能越来越少,卖一件少一件。既然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价位,就扛着吧,等到经济条件转好还能多卖几个钱呢,反正这行业本来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
随着近年来文物知识的普及、经济增长的减速,收藏品交易逐渐降温。加之媒体、专家的正确引导,炒作神话的真相大白,收藏行为已从盲目跟风、虚拟投资转变为理性消费。收藏者一掷千金的豪情少了,经营户一夜暴富的奢望没了。收藏回归了本来面目,真正又作为一种满足精神需要的生活状态融入社会之中。收藏者、经营者理性的回归,正是收藏市场常态的表现。
面对这样繁荣的市场,面对这样复杂的收藏,试问买家、卖家、专家:2014,感觉你们还会再爱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