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意境表达能力
2014-02-14钱世刚
钱世刚
意境,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美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艺术构思利用线条与色彩将作品的神韵包藏在画面之中。如同寓言将某一哲理与教训包容于故事之中一样,人的眼睛、面孔、皮肉乃至整个躯体形状都共同包装着心灵。美术作品的意境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而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寄藏在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中,比如,郑板桥画的竹、朱耷画的鸟、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貌色彩,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委婉地传达出画家对生命的诠释。意境是美术生命之所在,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韵。
一、美术教学,必须提高学生作品意境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必须提高学生的作品意境表达能力。我们知道,任何素养的养成都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意境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实践中磨练提高。因此,在美术课中,除了坚持抓好美术基本功训练外,还要拓宽学生学习美术创作的空间,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品的鉴赏活动,领略学习先人意境表达的高超技艺,并注意运用于平时的创作实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多媒体的介入使美术鉴赏课如虎添翼。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高效的教学资源,加大美术创作的训练量,使学生在练习中练就意境表达的本领。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象,常常令人玩味,不可忘怀。而优美的意境总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营造。所以,想象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包括两种基本力量,即再造和创造。美术创作需要依靠想象来进行艺术构思,而艺术想象源于对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因此,要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意境表达能力,必须相应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启发引导他们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奔向生活的十字街头,去亲历体验生活,构筑深厚的生活功底。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对生活艺术体验的经验,结合时代精神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虚构,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将其艺术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中,把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转化为美术作品。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就不能把生活的真谛艺术地传达出来,作品也会因缺乏深沉的意境而苍白无力。生活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的意境表达方法,可以在生活的艺术体验中获得启迪。
二、美术教学,还应提高学生作品意境创造能力
美术作品的意境似乎看得到但又说不清,道不明,难以言传。这是因为意境的内涵具有朦胧性和模糊性,它是一种情思,一种美,一种包含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层次思考,或曰哲理思考。美术的意境以宇宙和人生为对象,玩赏自然与社会的色相、光影、秩序、节奏,借以窥见自我心灵深处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高深的心灵具体化,这就是美术作品的最佳境界。美术作品的意境要体现美,而一切美来自心灵的源泉。美的意境创造有赖于创作者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养和对生活万象的体验。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意境包容了创作主体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表现的主题可谓包罗万象,牵涉生活的广阔领域。因此,要提高学生意境的表达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扩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在教学中灌输相应的美学原理,使他们掌握审美的原则和概念,掌握美学史常识、艺术名作常识、作品欣赏常识等,启发他们运用掌握的美学原理去开拓创作思路,提升美术作品的艺术境界。要在美术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丰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自觉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具有当代审美意识,摆正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将深刻的审美意境融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同时还应注意培植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体味雅与俗、古与今、中与外等各类美术作品的品位,具有细腻、真挚的情感体验品质和积极、良好的美术创作心理素质,从而创作出思想健康、格调高雅、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
意境的表达需要审美,美术创作的审美活动要有想象、有创造、有批判、有鉴赏。而这些都源于创作主体对美术创作的冲动与激情。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我们要把美术教学过程经营成学生愉悦的情结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激起他们情感世界的波澜,为美术创作和美术想象提供思考的动力,以丰富的情感为基础酝酿作品的意境,为作品创作定向。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是一种高尚的劳动,而追求意境的艺术表达则是一种精神享受,美术创作应该全力将作品的意境发挥到极至,使作品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县银盏学校 5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