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得到体现
2014-02-14黄立甲
黄立甲
摘要:人类经济活动是有道德价值导向的。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并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向,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学;高中道德;价值观学习;方向
苏联的申加罗夫在《情感与感情是现实反映的形式》中说,“情感领域的不协调是最高的惨淡的现实。情感与感情的世界是在较早的年龄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对道德而言至关重要的情感没有形成的话,那么这个空白靠将来再弥补的希望则十分渺茫。”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机制和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经济生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应当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认的市场经济道德准则。
诚实守信、竞争创新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经营是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基础,更是企业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假冒伪劣,弃信毁约,不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最终还一定会被逐出市场。只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诚实守信,社会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约履行和现代金融活动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了竟争,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就会失去活力。通过竞争推动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工作业绩和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市场主体多方共赢的结果。利益兼顾、公平公正.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坚持利益兼顾的道德准则,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优先和主导的地位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重要特征。
二、探寻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高中生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道德主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独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对道德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身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独立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探寻有效的的方法和途径。
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高德胜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自觉接受生活实践的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一位教师结合经济生活教学,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支出记账;朴素生活,个人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护环境,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尊重他人劳动,不购买和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这些“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需要学生用行动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愿意做也能够做到的。这说明,引导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才能促使其道德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这一活动,复杂的经济生活得以还原,深刻的经济规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经济理论得以活化,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学生们认识到,把正常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关系“爱国”“民族”的高度,甚至对其进行狭隘的道德谴责,既违背经济规律、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道德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他们的道德情感往往会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稳定性,表现出容易冲动、难于自制等特点。康德认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冲突的心理因素体验,一方面是压抑各种自私自利而产生出不快与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种自然好恶之情,而是一种理性情感。而在黑格尔看来,一部精神发育史,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无限过程史。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见到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一个缺乏安全感、缺少爱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不可能有效地积累积极的道德情感。以情育情,也叫做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教师要用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善于表达真情,发挥表情的信号功能。教师在讲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真情的信号功能,如丰富的面部表情,语音的抑扬顿挫及适当的机体表情等。“非语言沟通在人类社会沟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认为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一个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总而言之,从古至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各种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涵义更丰富。教师不仅要“即教书又育人”,且要“以育人为本”,这就更突出了“育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德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他们的道德情感,逐步变为道德行为,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最后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始终把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德保高中 53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