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福乐智慧》中的社会本质问题

2014-02-14热合木江巴拉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热合木江?巴拉提

摘要:本论文详细的分析了《福乐智慧》的人类社会思想,研究了把人类的本质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结合起来,把掌握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前提,并针对社会管理和国家的治理,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水平,提出了必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思想。

关键词:福乐智慧;人类社会;本质问题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的祖先共同劳动、繁衍在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上,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中国哲学的发展史是中国各民族哲学思想的发展史。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1]“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部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

只有把人性同人的本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人的作用。在古代维吾尔人的哲理观中,人生是短暂的,幸福是变幻不定的,只有善才是永恒的。正如《福乐智慧》所说:

p5924 人世匆匆,善却永存,善德会留下不灭的足迹。

p5923 谁若行为善良,即是永生,谁若作恶多端,虽生犹死。

“善”在《福乐智慧》的论理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p1922 真一的我主创造了人类,有贵有贱,有贤有愚。

p1923 有的聪明,有的愚妄,有的贫穷,有的富裕。

真主创造了人类,决定了人的命运,也就创造、决定了人的不同类以及他们的不同命运了。所以:

p3746我是穷,是富,是善,是恶,全都由真主安排定夺。

如何看待人的问题,既包括人性为何的问题,又包括怎样看待人的社会价值的问题。

《福乐智慧》对于普通的人,是加以肯定的。可以说,正是肯定了普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它的民本观念。

《福乐智慧》中说到的人,大体上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具体的人,如贵巴依、伯克、大臣、诗人、学者、商人、牧人、农民、工匠、仆役等等。这些人明显的有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相互不能等同。另一种是一般的人,是泛指作为“类”的人,这是对所有人的共同指称。《福乐智慧》中经常使用一般的“人”这一称呼,有时也用“人类”这个词,说有人“人的品行”,有时甚至谈到了“自由的人。”

p4400 他们乃是十分有用之人、 是农民

p4443 他们实在是造福施利之人是牧人

p4530 他们一无例外都是真主的奴仆,即与真主的其他奴仆们也都是一样的。

可见,“人”是包括仆役等在内的所有一切人,而不只指贵族、上层、统治者。不过,有时作者也把这个范围缩小到穆斯林的范围中。

当说到一般的人时,《福乐智慧》往往使用爱称、敬称,表明“人”在作者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而当作者斥责宫廷内部你争我夺的丑恶时,呼唤道:

p4252心灵的太阳啊,你要努力,要行为端正,莫把人妒嫉。

“心灵的太阳”即对人的敬称。它呼唤人莫妒嫉人,说的都是“人”的事。这样,他便把人抬高到“心灵的太阳”的高位上了。而在当时,在该书,却只有国王日出才是红太阳。这样一来,凡人与国王便都一样,都成了值得赞颂的太阳了。

从对人的肯定出发,与对人的怜爱相对应,《福乐智慧》又提出了古代的平等要求。但这种古代的平等要求不仅是初步的,而且是借助真主的威力而提出的。《福乐智慧》用真主取代了上帝,用较直接的方式提出了平等要求,并抨击了不平等的现实:

p3749 我们俩人都是真主的仆民,履行仆民职责,我俩平等。

p3750 奴仆信奉奴仆于理不当,子民礼拜子民实属荒唐。

这里,谈得很直率;大家都是真主的仆民,平等地都只能共同履行信奉真主的职责,不存在谁信奉谁的问题,如果有谁企图这么做,那就太荒唐了。正因为大家都是主的仆民,所以大家的一切都是主安排好了的,在这点上,也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是贫是富、是贵是贱,这是主在创造你之前就已经安排了的。人的死亡,也是主的安排与召唤,不管你是乞丐还是豪富、是帝王还是仆役、享寿千年还是十八早逝,归宿终究是一杯黄土。在命运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受命运的摆布、都要顺从命运。在死亡面前大家也都是平等的,总有一死。

p3753 莫要对知饥知饱的人类顶礼信仰,岂能把偶像当做膜拜的对象!

日日夜夜不停地向真主祈祷吧,寻求正道之门,莫要彷徨。

这里,把对真主以外的崇拜都称为偶像膜拜,而对真主的膜拜才是正道。在这里,是直接反对对人类的顶礼信仰的,也就是反对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屈从的。这种观点与全书的王权崇拜、等级观念是矛盾的。它说明,作者在肯定等级、统治的总观念之中,又包含着否定等级与压迫的因素。

在《福乐智慧》中,人性问题,除了用人性这个问外,还分别使用过“人”、完全的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秉性等提法。由此可见其对本问题之关注。在作者看来,徒有躯体者算不得是人的。

p148真主特意创造、选拔、擢升了人类,赋予人类才能、知识、意识和智慧。

p149他又赋予人类以语言和心灵,赋予他们廉耻、美质和良好行为。

与此同时,《福乐智慧》强调了人之为人的另一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正直、善德、忠诚、人情等。他说:

p865 正直即包涵着人性的意思,世人的活人难以计数,人不为贵,惟正直的人性为贵。

这里强调了正直。又说:

p1636 所谓人性,即是善德,善德好比衣食,缺了不行。

p1945 忠城乃是人性的根本。

这里强调的是善德和忠城,认为它们“即是”人性,或是人性的“根本”。还说:人因有人情而被称之为人,人的标志是富有人情。

p5787 人情乃是真正之人的标志。

p5788 是人就该有人的情义。

要做“真正的人”,就该有人的情义。所以,千万莫要辜负了“人”的称呼。这里,却是在说,人情是人之成为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标志。但究其实,正直也罢,善德也罢,忠城也罢,人情也罢,指的都是道德教养。道德教养是人性的根本。进一步看,知识或智慧也罢,善德也罢,均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因之,此种观点亦可称之为文化人性观,以为人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而在《福乐智慧》作者的眼光中,主要就是造就了知识与善德两方面的品格。此外,还有诸如意识、语言、心灵等等。这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而与牲畜即动物区分开的根据。

p878 天生的好人善行不绝,世人从他获得好处无穷。

p879 天生的坏人不可救药,他会给世人带来灾难苦痛。

肯定有先天的人性,这在当时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就全书论述的基本倾向而言,作者还是在强调,人的秉性,是由知识、善德等社会文化因素造就的。所以他才说:

p3217两种人方可称之为人,一是教育者,一是受教育之人。

如果从根本上看,用文化解释人性,还没有触及决定人性的现实社会关系。包括知识与德性在内的文化,它和人性一样,都是被决定的因素,而不是起最终决定的因素。用这种决定的因素去说明那种被决定的因素,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人的本质。因而人的本质窨是什么,在《福乐智慧》中,终究还是个迹,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说明。而它所提出的用知识、德性来造就的人的秉性,也只不过是作者所冀望的人性,反映出作者的想象与期望。他认为,应当有一种有知识、有德性的人性,其最高的典范,就像先知那样的“人”。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对当时现实中“人性”泯来的鞭笞和疾呼,但不是强烈的,而是善良的、和缓的呼唤。同时又强调今世是短暂的,只有来世才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9页.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8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