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漫游者

2014-02-14何真

中学生天地(B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漫游者吉布森威廉

何真,媒体人、电视制片人。本职工作是将商界精英的言行记录下来,编辑成电视节目,好让观众误认为仿效他们行动就能获得一样的成功。年纪越大越爱读书,坚信读书不仅有用,而且应当有趣,所以全凭爱好,乱读一气。愿将读书这么好的事,与你分享。

成年后的我时常想,十几岁最该最能读书的时候,读得太少了。倒不完全是因为中学阶段课业繁重,事实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课业”繁重,读书一定是上班路上、等人间隙、如厕时间忙里偷闲来完成的。

主要是中学生普遍缺乏读书的几个条件。一是空间,缺时间很好理解,缺空间的问题很多人包括大部分父母、老师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比如说,课间休息的时候你掏出一本《安娜·卡列尼娜》精装本来捧读,先不管你捧不捧得动,这种行为本身就明显不合时宜,足以让同学们把你划入怪人行列。因为读书折损社交,有点划不来。

另一个制约是金钱。读书跟钱有关吗?那是当然的。真正的好书,那些受众面不广但是适合你阅读的书是借不来也等不到的,只能买。

由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替中学生朋友们推荐几本我曾经读过的小书。读书本是很私人的行为,就像吃喝拉撒,容不得旁人代劳。况且我眼里西施,你心中嫫母,感受的天差地别也不算少见。只是书有千万种,其中确有几本能称得上经典的,我读过后推荐给你,相信你也会因而获益。有些价格清奇,读完所得不多不读又有点可惜的,我费心读了再把其中的精要传播一下,也算支持一下高效节能的环保生活方式吧。

言归正传,我给大家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讲了半天就推荐一本科幻小说?没错,我明白科幻在同学们的课余阅读中不算小门类,我也无意再去重申刘慈欣对于科幻创作领域的改变,更不必去推荐《三体》。因为三体属于“好看”的书,《神经漫游者》算“难看”的。

它进入我的视线恰恰是因为“难看”。我有个“配读法”的读书习惯,简单说就是一本不得不看的“涨知识”的书,配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通常是小说——同时期读。道理很简单,人生短暂,何必因为读书把自己搞得太累。实际上,一头扎进一本学术作品里未必是好的方法,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才是持久之道。在攻史景迁的《太平天国》时,我随手翻了《神经漫游者》。本以为它是一盅调味清酒,入口才发觉其味浓烈,卡在嗓子眼一口可吞不进肚里去。等到我把洪秀全的故事读完,心里给史景迁这碎碎念的美国老头打上70分,《神经漫游者》才艰难地啃读了三分之一。于是,翻过头把配餐当正餐来吃。

《神经漫游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说出来你会觉得索然无味:美女杀手找到了天才黑客,他们受雇于一个神秘人物去找寻一把失落的钥匙。在历险过程中他们发现,雇主其实是寻求突破人类禁锢的人工智能。最终,人工智能实现自我进化,人类向不可知的未来又迈进了一大步。

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这故事架构居然是“1923年以来一百本最佳英文小说”,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史无前例的三冠王?剧情还不如我们抗日神剧里的手撕鬼子呢。先别着急这么想,好书像好茶,要品。

首先我们要改掉牛饮的习惯。大部分小说驱策我们去追寻结局,道理很简单,作者知道读者不被结局牵引的话,就没人买他的小说了嘛。像《盗墓笔记》这种书出完了还有无数坑等待填埋的,天知道作者心中是否有个标准答案。但是有些好的小说是越写越短的。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海老师本来打算写1000多页,最后浓缩在短短5万字里。“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他的“冰山”理论,影响了后世一大票的作文大师。

“冰山”碰上了科幻会怎么样呢?简单说是大大增加了科幻写作的难度。因为作家要构建一个他从未目睹却真实到仿佛可以伸手触碰的世界。《神经漫游者》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关于未来的细枝末节。“你实在太蠢了,”米雪儿握着枪站起来,“对自己的种族全无感情。”她的声音很年轻,却有一种19岁不可能有的了然与疲惫。威廉·吉布森在暗示米雪儿少女般的容貌与声音是不断整形与肌体再造的结果。“我们去吃早饭,好吗?吃鸡蛋,吃真正的培根。可能会吃死你,因为你在千叶城吃那种再造磷虾食品已经太久了。”这里是描写未来人类对基因食品的重度依赖。如果你对与主线剧情毫不相关的细节一瞥而过,是不是太浪费威廉·吉布森耗尽无数脑细胞构建的精致世界呢?

关于威廉·吉布森的细节描写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国内但凡对欧美科幻稍有了解的,无不对威廉·吉布森的名头如雷贯耳。奇怪的是真正看过《神经漫游者》的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这本书对于翻译来说也是一座大山。译者自己看没看懂另当别论,单就译文中怎么加注释的问题就折腾了几十年。要说加吧,几乎每句都该加,注释不仅该解释科学名词,美国俚语、心理提示、哲学思维,几乎应该无所不包,阅读的流畅和欣快一定损失殆尽;要说不加吧,译者担心辞不达意,难以描述出原书的精髓细节。最终,2013年8月新出的中文译本选择了全书不加任何注释,这当然也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满。译者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在网上放出了一个注释集,便于读书时参考,这在翻译史上也算一件绝无仅有的怪事吧。读完全书之后,我认为不加任何注释的确才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

正因为《神经漫游者》的世界如此丰富饱满,它才能成为后来无数科幻作品的创意来源。还记得《黑客帝国》里人类的最后聚集地锡安吗?它就是威廉·吉布森在脑海中构建出来的一座空间站。此外,生命复制、记忆替换、基因改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好多科幻桥段都发端于《神经漫游者》,并且一步步地变成我们生存其中的“现在”。想到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是1984年,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还未见雏形,不得不佩服威廉·吉布森的先见之明。

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毫无疑问,他脑海中的未来是最早到来并且最酷的。

猜你喜欢

漫游者吉布森威廉
城市里的漫游者(节选)
破耳兔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一粒沙子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威廉·福克纳的《熊》
“漫游者”的空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分析(下)
欧空局将在2020年前发射大型月球着陆器
不计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