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2014-02-13漱玉
漱玉
我看着女儿,
我知道,
爱,
已成为一种习惯。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
再改掉,
也是不容易的了。
童年,爱的种子播进心田
小时候,父亲在工作组忙活,母亲在生产队忙活,姐姐上学,基本上无人看管幼小的我。我从会走路开始,就天天一个人在胡同里“串门”,串到谁家,就玩到谁家,也就吃到谁家。母亲从生产队回来,往往天已大黑,她在胡同里喊一嗓子我的小名儿,就有人出了门来回一嗓子:“在俺家里咧!睡咧!”母亲遂到这家里把我抱回。
就这样,我吃百家饭,睡百家床,逐渐长大。
长到七八岁,开始替母亲干一些活计,其中有一项,就是给大家送吃的。那时候,父亲开始在制衣厂当领导,家里条件好一些了。每做了好吃的,例如饺子、包子、炖肉之类,有时候还有一些过年的干货,母亲都打发我送一大碗给邻居。有时候是前面大奶奶家;有时候是后面老奶奶家;有时候是新村的大婶子家;有时候居然是离家三四里的姑奶奶家。我撅着嘴不情愿地问:“为什么那么大老远的还要送?”母亲说:“你还好意思说来,你串门都串到好几个庄子了!那一年,你自己跑到柴汶河桥上了,天黑回不了家,在那哭,亏了你姑奶奶把你带回去,吃了饭又把你送回来。不然,你这小命早被桥下的老马猴子给叼走了。”
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我都特兴奋,又有点不好意思,感觉自己特了不起,居然一个人走到那么远的柴汶河桥上去,那可能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足,同时又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害羞,真是够淘气的。我更是特别感激那个救我回去的姑奶奶。于是,就怀着格外的感恩之情去送母亲备好的吃食。
所有的人拿到这些吃食,都乐呵呵地咧着嘴笑,开开心心、大大方方地接受了,如果这家有好吃的还要让我捎回些。我胜利完成了使命,有时候还会满载而归。那个年代,送吃的是一种时尚,刚刚过上饱腹的生活,也只有吃食是最好的礼物,才可以表达爱的心意。
就这样,一份份包涵着爱的吃食在我家与大家的家门之间来回传递着。往往是傍晚,我手里提着热气腾腾的竹菜盒,包子、饺子等美食在里面安静地等待着,身后跟着一条大黑狗,在鲁中腹地那种悠长而宽阔的胡同里穿过。有时候,我会穿过种着大白菜、碧绿韭菜和菠菜的菜园,穿过广阔葱茏的原野,穿过傍晚村庄里飘出来的轻柔的炊烟,穿过夕阳照耀着的美丽的柴汶河,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的心情,是多么雀跃,多么欢快。因为,去到的人家,都是曾那么爱过我哺育过我的人家,都是帮助过我们的人家,都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我送去的是我们一家人一腔的感恩和爱意,我看到的是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听到的是感激的话语,触摸到的,是一双双温暖的大手。
所以,有点好吃的,就要送给谁家一起尝尝,这成了我们家的一种传统,一种习惯。
城市,冷漠让人生如此寂寥
离开养育我的村庄来到了大都市——北京生活。我体会到了大都市的热闹非凡和流光溢彩,体会到了都市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便,但在一年又一年时光长河的流逝里,也感觉到了一种如丝如缕而又深不可测的落寞。
在一个公司里共同工作了好几年的同事,分开之后最深的痕迹就是留在MSN或者QQ上那一个个头像和名称,彼此在网上见着了也很少打个招呼,除非有什么事情需要对方帮忙,否则就一直这么互相沉默着,直到老死。
我曾经在一个很偶然的时候得知梦梦离婚了,目前一个人带着孩子过。当年我们一起在一家网络公司就职,同为部门经理,两人朝夕相处了三年多,同一个办公室只隔一个档板,同一个碗里吃过饭,同一个床上就过寝,可说是无话不谈。这样的姐妹情意按说不可谓不深了。但是分手几年后我们忙于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只按自己的轨迹转动,根本无暇顾及他人的生活。我们一直很少联系。
当我得知她离婚的消息,很担忧,第一时间给她发去短信,我只是试探地问候了一下,因为几年不联系,我不太了解她现在的性格。她回了一条短信来:“玉,我买房了,四环120平米,全款,恭喜我吧!”我真心地为她高兴,要知道,在北京,四环,买到120平米的房子,还是全款,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回了一句热烈祝贺的话。她又回:“我生的是儿子,5岁了,特可爱!”我赶紧发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太好了,你一直喜欢男孩!”她又回:“我买车了!上个月提的新车!”我又发了一个大大的开心的表情,并附带上一句:“你还发生过一些不高兴的事吗?不开心就跟我说一说啊?”这条短信发过去之后,我的手机就沉默了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她回短信了:“我很好。没事。”
这句话,把我们的距离再次拉远。我知道,当年那个率真热情的女孩子已患上了大城市里人们惯有的那种病;物质化冷漠病(我自定的一种病)。她已不愿向人打开她的心,她已被这城市的冷漠给浸染、渗透、融合。这些人衣着光鲜,穿着高档,开着高级桥车,出入于高级写字楼和环境上乘的住房小区,他们讲究言谈举止的优雅,讲究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超前,他们一到放假就花上几万十几万去国外旅游,但是你要问起同他们住了十来年的对门邻居姓什么,他们一定呈现给你一脸的茫然。
城市越庞大,越繁华,物质化冷漠病患者就越多。冷漠的气息穿梭在都市的每一个空间里,每一段时间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眼睛里,心灵里。当大部分人习惯了这种病征,大家就都不认为自己或别人是病人。
我的当年的朋友梦梦,从那次联系之后就断了联系。我们都太忙了。
用心,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敲开对门邻居的家,给他们送上我亲手做的肉菜包子,他们那一脸的惊诧,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女儿从出生就看到这个现象:每每做了面食,我都会送一些去对门家。对门的张叔叔,患有胃病,医生让多吃面食,老伴是南方人,不太会做。我经常自己发面做包子,做发面饼,手艺自诩不错,也十分愿意拿来炫耀。更为的是增进一点邻里的联系。我发现,每次送一点吃食出去,我都会感觉那如丝如缕而又深不可测的落寞减却了不少,代之的是一种兴奋,一种快乐,一种充实。我想,童年送吃食的那种习惯已经像种子一像种在我的血管里了。是种子,总是要发芽成长的。
女儿大点了,我让她去给邻居送吃的,她不去,说:“为什么要送他们呀?”我说:“好吃的要与别人分享呀,分享才会快乐!”女儿还是不去,我去了,开心地去,开心地回。她还太小,不太懂得分享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也不会懂得为娘的一片来自童年的感恩之心。
后来,对门的叔叔也送吃的来了,端午节他们包的肉粽子,南方乡下的梅干菜,都成了我家的饭桌上的佳肴。都是出奇的香美,女儿大口地吃着,赞不绝口。我每次举箸必不忘记说:“这是邻居爷爷奶奶送的,我们有好吃的也要送去啊!”每次说完,都感觉这话很熟悉,其实这是我父母当年对我们讲过的话。
我一直在等着女儿“觉悟”的一天。3岁时,我送什么给别人,她都说:是我的!5岁时,我送什么给别人,她说:不许给!我从来都是对她说:别人送我们那么多好吃的,我们有好吃的也要送给别人啊!每次说过都要去送。她很不理解地撅着小嘴。
她7岁了,有一天,我蒸了一锅大包子,出笼时,白白胖胖,香气四溢,她帮我把包子拿出来,我饿得很,拿一个就吃,她说:“妈妈,你还没有给邻居爷爷送呐!”我一惊,说:“我吃完这一个就去送!”她乐了。
出门去送包子,女儿在后面说:“妈妈,我也一起去!”
任建欢摘自《女子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