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伤救护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2014-02-13严文静赵彦龙董文英王艳书
严文静,赵彦龙,汤 珺,董文英,王艳书
(1.大理学院护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解放军60医院,云南大理 671003)
对战伤救护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严文静1,赵彦龙2,汤 珺1,董文英1,王艳书1
(1.大理学院护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解放军60医院,云南大理 671003)
目的:教学反思新生军训中的战伤救护课程,分析可以进行改革的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方法:调查150名护理专业学生的认可度和教学效果;抽查并评分60名学生对3项包扎技术,并进行教学反思。结果:此课程被护理专业89%的学生喜爱,但长期的教学效果欠佳。结论:战伤救护课程在非军事医学院校中的开设,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性,但还需改革各环节才能完善课程教学。
战伤救护;教学反思;本科护生
2010年开始战伤救护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亦称新生军训,学分1分)里的一个新增特色内容,在第1学年第1学期开学时第1、2周由武装部和解放军某医院共同为护理本科新生开设,护理学院经过2年的摸索,2011年之后,将护理学院的专任教师逐渐吸纳至战伤救护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来,配合解放军某医院教官们的军事训练,至今已完成2轮的授课,有必要对此课程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使其逐渐完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护理学院新生军训中接受过战伤救护课程的学生,选取大一、大二和大三共3个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各50名),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男生共9名,女生共141名。
1.2 方法 采取军训现场调查、回顾性问卷调查、分层抽查包扎技术的方式。军训现场采访军训教官、学生;发放150份自制问卷,调查3个年级接受过战伤救护课程的护理专业学生;选取大一、大二、大三护理专业的学生各20名,抽查3项包扎技术,并评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150份(3个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各50份,n=150),回收150份,问卷有效率100%。见表1。
2.2 抽查3项包扎技术结果 抽查3个年级(分3组)各20名同学包扎技术3项并评分,经方差齐性检验,各组方差相等(P=0.595),经正态性检验各组P>0.05,资料呈正态分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SNK法),大二组与大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大一组与大三组、大一组与大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一的同学包扎技术评分优于大二和大三的同学,但是3个年级的总体评分较低,知识点遗忘较多,教学远期效果欠佳。3个年级的满分人次较低,χ2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护理专业3个年级学生对战伤救护课程的调查项目汇总
表2 抽查3项包扎技术评分表(n=20)
3 教学反思
3.1 教学目的
3.1.1 区位特点 云南省处于西南边陲,边境线较长,军事防御作用较内陆省份更为重要。大学教育应服务于地方〔1〕,体现有地方区位特点的办学特色,因此在大理学院护理专业学生军训中增设战伤救护课程的意义在于,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边陲国防意识,亦可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2〕、云南民族地区国防教育的实施〔3〕提供一些参考。
3.1.2 体现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 战伤救护课程是一门学习救护技术的课程,包括包扎、止血、固定、搬运、通气“五大技术”和急救技术〔4〕,多在军队医院的军人护士中进行强化训练,目前国内普通医学院校并未系统开设。护理学院结合护理专业特色和学校区位特点,在军训中增设战伤救护课程,能为以后军队医院的战伤救护技术训练奠定基础,得到了解放军某医院的支持和认可;同时授课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有89%的学生喜欢此门课程。
3.2 教学内容 战伤救护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在军事医学院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既有理论课还有实践课。而目前我院开设的战伤救护均为实践课,且穿插在军训过程中,要系统全面的授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进一步规范课程的规范性、可操作性〔5〕,采取如下几个措施:①增加实践操作视频的放映,以便于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②精选几组有代表性的包扎、搬运技术,能让学生触类旁通;③与以后学习的基础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灾害护理等进行课程资源整合、适当联系,培养学生日后深入的学习兴趣;④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简易教材,以便学生复习;⑤修改教学大纲,目前的大纲仍然是在职军人护士强化训练时所使用的,应结合调查问卷情况,以培养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心〔6〕,修改完善教学大纲;⑥结合现代战伤特点及我校区位特点,适当加入高原、高寒环境下的救护内容介绍〔7〕。
3.3 教学、考核方式
3.3.1 教学方式 课程目前全部以实践课的形式进行,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符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但是由于远期教学效果并不满意,故可以采取在军训期间的晚上开设适当的理论课,着重讲授战伤救护概论、与课程有关的应用性强的基本解剖生理知识,让学生对此门课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而在军训中以操作为主,这样理论与操作交替进行,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有利学生牢固把握所学知识。同时,可以与防化专业分队、疾病控制中心、公安厅反恐办等机构建立联系,借鉴其训练经验〔8〕,借助这些资源优势,增加实训的效果〔9〕。
3.3.2 考核方式 战伤救护课程考核方式为汇报表演,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止血、固定和包扎技术表演,第二部分为搬运技术表演。有一半数量的学生扮演伤员,这部分学生训练压力较小,不能熟练掌握技术要领,动作不够熟练、容易遗漏,故可以将考核提前在汇报表演之前,每位同学都要进行考核,抽签决定考核内容,考完后打分,成绩记入军训成绩,以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
3.4 教学效果
对大一、大二、大三各20名学生抽查战伤救护课程中的包扎技术,发现学生遗忘率较高,仅有少数学生(10%,其中大一学生占6.7%)能完整地演示3项包扎技术,长期的教学效果越差。究其原因有:讲授战伤救护课程时,大一新生尚未开始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等),对操作步骤没有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没有相应的教材以便巩固复习。
战伤救护课程在军训结束当天,在其它学院进行阅兵式后,向全校师生汇报表演。这也是个普及伤情救护知识二次教育的较好窗口,但由于足球场较为空旷,观摩表演的广大师生无法听清教官的指令,就像在看无声电影,汇报效果受到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汇报中,配以现场模拟音效和相应的解说词,让观摩表演的师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氛围,看得懂更多的救护动作要领。
战伤救护课程,作为非军事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在军训中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10〕,既符合国家的战略需要,又与我校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方向一致,还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创新应有较大价值。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并借鉴某些示范课程的相关经验〔11〕,推动教学改革,将会促进战伤救护课程逐步走向完善。
〔1〕陈继萍.民族地区管理学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问题探讨〔J〕.大学教育,2013(8):125-126.
〔2〕张正明,李科,向鸿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31(4):93-96.
〔3〕隋国成,吴明海.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国防教育实施情况及其对策研究:以德宏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3):89-92.
〔4〕杨顺秋,李若惠,张静,等.战伤救护技术的训练及应用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8):38-39.
〔5〕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4):248-250.
〔6〕史瑞洁,张银玲,雷鹤,等.护理本科生《护理与法》课程设计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86-87.
〔7〕张同利,周柏玉,莫淑敏.现代战伤救护的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1):50-52.
〔8〕曾义霞,陈丽丽,何家驹.文职护士战伤救护培训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3):255-257.
〔9〕崔玉海,毛志勇,王敬.“三防”医学救援力量配备的探讨〔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3,2(1):36-37.
〔10〕石枫,胡国瑾,戴振姬,等.军校学员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5):454-455.
〔11〕木丽萍.《医用物理》应用型示范课程的建设和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4):88-91.
(责任编辑 袁 霞)
Reflection on Teach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Warfield Rescue Course
YAN Wenjing1,ZHAO Yanlong2,TANG Jun1,DONG Wenying1,WANG Yanshu1
(1.College of Nursing,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2.No.60 Hospital of PLA,Dali,Yunnan 671003,China)
Objective:To reflect teaching about Warfield rescue course and make an analysis of some teaching procedur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Methods:Investigate 150 nursing students of the course recognition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pot check and score 60 students of three binding techniques,and reflect teaching.Results:89%of the students in nursing were interested in this course,but the long-term teaching effect was not good.Conclusion:The Warfield rescue course in unmilitary medical colleges is innovative,but also needs to reform some links to improve the course teaching.
Warfield rescue;reflective teaching;nursing undergraduates
R473.82
A
1672-2345(2014)04-0090-03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4.028
2014-03-05
2014-03-13
严文静,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及儿童保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