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探讨
2014-02-13钟骏华李缙东
钟骏华 李缙东
[提要] 本文首先从公允价值的概念、特征等内涵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简述,然后讨论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应用及影响,对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具体加以讨论,最后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中相关问题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0日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1、公允价值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1995年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从各国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可以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是:
(1)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认定。
(2)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情况是构成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
(3)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交易,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动态观。三大要件是核心,动态是表现。
(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可行性
1、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能力必须回购,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然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的生成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价计量,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成能力,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2、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利润分配制度对两者不加区分,从而形成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能很好地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3、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而言,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及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17项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具体准则为:《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公允价值在我国于1998年出现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后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许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用。此次,新准则再次提出了公允价值,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限制,主要是集中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市场较为活跃,公允价值较易获得的领域。下面就以上5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一)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金融工具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但规定了例外的情况。同时,还规定金融工具重新分类后的后续计量标准仍为公允价值,并对金融工具的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规定了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者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建制或者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生物资产、股份支付、收入、政府补助等具体会计准则,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引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并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作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重要判断标准,而是否确认损益与采用的计量方式直接相关。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投资性房地产。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满足的条件为: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公允价值模式下,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者摊销,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务重组时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以及修改债务条件后的债务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规定操作性更强。
(五)企业合并。对于企业合并的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分为两种情况: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以账面价值计量的权益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购买法,因为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双方可以讨价还价,自愿达成交易结果,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核算,这就使企业在并购中能够得到更加公允的对价。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公允价值计量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理论研究尚不完全,在现实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自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而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可见此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使得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产生了质疑,对公允价值的批评不断高涨。公允价值充当了使得市场波动增大的“放大器”,最终引发了学术界的思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体现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上的问题也显得极其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其问题所在,才能避免公允价值的计量产生的问题和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也能更好地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一)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两个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公允价值息相关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
可靠性是指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应使决策者足以信赖。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核、中立。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在财务报表能力为各个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种预测信息,但因为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健全,诚信体系尚未建立,使得真正的市场价格难以形成和获取,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由于目前市场活跃程度有限,公允价值的确认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了估价技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公允价值,虽然目前受市场完善程度、估价技术的运用、职业道德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还难以真正实现“公允”,但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公允价值。因为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因素是可以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不断改善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最大优势之一,体现在它的后续计量方面,它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已确认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进行调整,能做到“账实相符”,能够始终动态地反映出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允价值是具有可靠性的。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的不断改进,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时,有时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同类或类似资产负债的参考价格,即使找到,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按照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来入账,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使其折现率难以达到公允的要求,这些因素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大的难度。
(三)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为企业提供利润操纵空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人们的主观判断。这就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应用管理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企业管理者可据此进行利润操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同时,新准则使企业盈余管理的弹性增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规定在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下,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弹性大、不确定性的特点,管理当局很可能根据需要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或债务重组操纵盈余。因此,如何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防止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成为一项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公允价值过去的基本原则是为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而对其获取方法的先后次序所做的原则性规定。严格地说,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方法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并无先后之分或好坏之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计量环境、计量成本因素的影响,有的方法的可靠性较高,而有的方法的可靠性则难以保证,这就形成了优劣之分。ISAC发布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标价通常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如果金融市场不够活跃,则需对公开标价做出调整,以获得可以可靠计量的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发布SFAS140《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解除负债的会计处理》也做了类似规定:如果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则他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应当作为计量的基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以及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理论界应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以更好地推动理论研究发展。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由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是公平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平的资本竞争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以及法律环境。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公允价值的客观取得以及公允价值机制的形成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一方面必须努力积极促进资本市场公平竞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为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提供成熟市场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市场信息数据平台,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使公允价值使用的市场数据具有可验证性。此外,为保证各种交易的有序进行,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会计法、刑法等与允价值有关的法律,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对违法者给予处罚,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行为,保护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制定配套监管法规,如公允价值内部控制指引、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等,借助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力量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稳步实施。
(二)指定更具操作性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从技术层面上,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集中对各具体准则共同涉及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问题提供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制定公允价值操作指南,给公允价值的取得提供规范的理论支持;要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其他正常损益分开披露,消除企业利润操纵的主观动机;根据不同行业市场的情况对运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做具体规定,尽量减少企业的主观判断。诸如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确定、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等。特别是当市场价格严重高估或低估被衡量对象内在合理的价值时,如何排除那些非理性因素而更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如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加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难度,因此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会计人员的执业素质水平。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尚不高,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这时就需要估计其现金流量以确定其账面价值,即利用现值法来估计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因此,应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同时,针对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操作的专业胜任能力有限且取得相关资料的成本较高的现状,对一些重要的公允价值的确认,可以充分利用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以及信息资源优势,合理确定公允价值,从而克服在公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盲目性,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四)加强会计内部和外部监管职能。金融危机形势下,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越来越难,为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正确实施,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的内部和外部监管职能。从内部监管来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允价值计量的控制制度和披露程序。例如,制定与公允价值变动有关的跟踪、记录制度;建立对公允价值变动专人负责、定时按照既定途径收集数据的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强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以保证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和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就外部监管而言,主要是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加强外部独立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检查和监督。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促进公允价值剂量的有效、合理应用。
五、结论
本文从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内涵,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应用及影响,并对实际应用中公允价值计量体现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同时就其完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等几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探讨,不难发现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引用,既有优势又有弊端,它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市场进步的需要,有利于资本的保全,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等。它的弊端是,关于信息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公允价值是关系到参与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是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而又的却行不通;另一方面是实际操作问题,不仅难度大而且浮动变化大。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公允价值是有用的计量属性。对于金融工具来说,它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它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公允价值不应否定,也不应终止。我们应该做到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才能提供更真实、公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对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警惕性,才能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达到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常荣.高度警惕和应对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灾难性袭击.财会月刊,2008.12.
[2]侯彩侠.次贷危机的概念与成因分析.中国科技术语,2008.5.
[3]李利.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现代商业,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