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形势
2014-02-13徐玺琳
徐玺琳
[提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现状入手,分析并总结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一些亟待改善的方面。力图以宏观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概念和充分就业的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中国退休年限和中国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就相关关系,笔者认为延迟退休与就业问题在宏观层面并没有直接联系。倘若决策者选择合适的时机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就可以促进全社会的效益和创造就业岗位的增多。据此,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对宏观就业形势不能构成压力。
本文通过建立对应的计量模型,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运用经济理论中的就业弹性系数,推导出实现延迟退休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最佳均衡位置,得出退休年龄与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关系。同时,借鉴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应对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所采用的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对如何剔除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的弊端,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就业趋势;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045.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形势的关系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22日
一、中国退休年龄制度的内容和不足
退休年龄指的是一个国家根据人口平均寿命及劳动力供求实况,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工作年龄上限所作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退休制制度是这样的,国家规定的企业男性职工退休年龄是60周岁,女性职工则是50周岁,特殊的工种和行业除外。以上规定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但它不能解决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其中转型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源就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过于快速,负担的养老金数额增大,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这与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不无关系。
大环境下,我国人口老龄化比重增多,这越加凸显我国养老制度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说:
(一)现行退休制度已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已经达到了人均73周岁。这在世界各国中已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许多发展中国家高出8~10岁。法定退休年龄与持续延长的人均寿命的矛盾加大,必然会增加养老保险体系费用的负担程度。
(二)人口养老的普及程度的提高。由于我国特殊的计划生育国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使养老问题的形势在我国日益严峻。人口养老的普及程度可以通过人均养老负担率这个指标来体现。具体是指退休职工的数量与正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的比率。人口学学家预测,2030年我国的人均养老率将是41.72%,逼近人口的一半,这将极大地增加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三)延长的人力资本的收益回报周期。如果退休年龄靠前,人力资本将被浪费。大多数50岁左右的人口正值创造力最强,知识积累最丰富的人生阶段。在人均寿命延长的背景下,如果不对现行的退休制度做出调整而保持原样,不仅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也损伤了投资人力资本的潜力。
二、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形势之间相关性分析
(一)延迟退休在宏观上对就业形势没有直接不利影响。就业供求关系的变化从宏观上来看,取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多寡。例如,脑力劳动者当中的退休职工曾工作的岗位不是新的劳动者可以在短时期内取代并胜任的。有趣的现象是在我国存在很多退休的职工因自身的脑力工作积累的经验而重新回到原工作岗位的现象。因此,延迟退休与就业问题在宏观层面并没有直接联系,更是与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延长退休年龄时机的选择是恰当的,可以使全社会的效益和创造就业岗位的增多。因此,延迟退休对宏观就业形势不能构成压力。
(二)延迟退休对就业影响的量化关系模型。就业弹性系数是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就业弹性系数是研究就业增长数量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函数,即国内就业人数随着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增长的比例。可以表示为:
从业人数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 (1)
其中,(1)式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从业人数的增长率正相关,即经济的发展是就业增长的最直接的源泉。经济增长,从业人数增长率就会提升。
假定就业弹性系数是λ,代入(1)式,则有: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就业者的吸收消化能力存在差异性,即各个产业部门的就业弹性系数各不相同。一般说来,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最小,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又小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因此,上式(3)亦可表示为:
其中,λj为j各个产业部门的就业弹性系数, 为j部门的GDP增长率。从业人数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将(3)式代入(4)式,得:
从式(5)的表达式可以简洁地表示出经济发展与从业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短时期内,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可能会增加从业的劳动力数量。所以,这个增加的劳动力增量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是我们探讨延长退休年龄对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必须关注的影响因素。(5)式表示的是在延迟退休年龄的条件下短期内的从业劳动力的数量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6)式中,△L'为劳动力增加的量,它相当于推后退休年龄后的事实上的工作人口与推迟退休年龄前的事实上的工作人口(即基期L')的差值。
倘若直接统计劳动力从业人数,不仅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依据已有的可靠的统计数据,比如劳动参与率和历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估计出某一段时期内总的劳动力从业人数。如果现在的i岁劳动力的总数是Li,则劳动力参加率是 即为i岁劳动者的总从业人数。以此得到各年龄段的从业劳动力总量是 。也对工作的年限加以规定,来对比推迟退休年龄前后的从业劳动量的变化。若从业人员现年i岁,在a岁正式工作,拟在b岁退休,那可以用 表示该从业人员一生总的劳动量。如果他不在b岁退休,到b+t岁时(t>0)才退休,从业人员总的劳动量将由 。△L'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联立式(6)式(7),可以量化分析劳动力就业和延迟退休年龄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过上式得出,第一,延迟t值即推后的退休年龄就会增加社会上劳动力的可能的剩余量。也就是说,推后退休的年龄变动越小,社会上劳动力的可能的剩余量的增量就越小,其对当前就业压力就较小;第二,从充分就业的角度讲,为了维持稳定的市场,推后退休年龄t的延迟变动一定与经济增长幅度对劳动力的要求变化相匹配。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情况和对应的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的。
一定条件下等式均衡,此时均衡点是t值,则最优的退休年龄是b+t点,即政府施行推迟退休年龄和各个部门吸纳就业在b+t点达到了最佳均衡。此时,政府依据最佳平衡点建立的新的高效的退休制度,能倡导职工延迟退休,扼制某些人提前退休的不良之风。
三、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一)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各方资源充分利用。政府制定的退休政策在大多数地区被严格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就业者文化程度、知识技能越高,工作时间反而越短。这就使社会的培养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多数发达国家年纪较长的人的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或65岁以上。因此,我国应考虑,尤其是考虑延迟高知识层次人才的退休年龄。
(二)缓解老年人口增多对社会养老带来的压力。政府在养老统筹方面收入的绝对增长要小于养老设施的投入和支出增加的原因是在于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增强、平均退休年龄的降低。反之,如果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政府能减缓200亿元的养老基金的缺口。同时,根据人口学家的测算,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20年左右。因此,如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政府对养老设施的投入和支出将减少160亿元,极大缓解了养老资金的不足。
(三)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我国多数老年人仍选择家庭养老。政府施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多数家庭的中年人同时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这恶化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老年人延长工作的年限,他们的收入就会增长,就会减轻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同时,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养老需求和压力随之逐年增大。推迟人们退休的年龄,一方面一些老年人转变为就业劳动力,劳动力总数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降低了老年人口抚养比,减少了社会养老的压力。
(四)上移初始就业年龄。随着教育普及和社会对知识的实际需求,使得越来越多已经到达法定劳动年龄的青年选择继续就学,初始劳动年龄相应地推后。我国规定初始劳动年龄为16岁,而本科应届毕业生工作的年龄平均为24岁,工作年限36年,依次为研究生26岁,工作年限34年,博士为29岁甚至更晚,最多能工作31年,如果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加以改革,人力资本的浪费将不可避免,难以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因此,推迟退休年龄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展现出强劲的势头。但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一系列人口结构矛盾转变的问题也充分暴露。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社会抚养压力变大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这一现实考验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考验着社会制度是否健全,更是在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
[1]侯新鹏.中国推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2]王海涛.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人口与发展,2011.
[3]郑功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J].中国社会年报,2004.
[4]王兰祥,杨蕾,石勇.影响企业职工退休待遇的几个因素[J].山东劳动保障,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