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波“城镇化”高潮
2014-02-13佚名
国学 2014年1期
佚名
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由此迎来了第一波高峰。
相当于现代“地级市”“县城”概念的郡、县行政区划,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学者就《左传》所记做过统计,春秋时期新筑的城池多达63个,实有城市68个,另5个是重修扩建的。而整个春秋战国时期35个国家的城镇总共有600个,其中晋国91个、楚国88个、鲁国69个、郑国61个、周国50个、吴国10个。实际数量当超过此数,有学者认为有八九百个。
这期间,“城镇化”运动搞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首都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81个大小城镇,以每城万户、每户五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市有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北京所在的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也是在这一轮全国性城镇化运动中崛起的,成为当时北方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