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

2014-02-12朱靖江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行刑铁盒屠杀

朱靖江

在2013年的电影颁奖季里,纪录片《杀戮演绎》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甚至被很多影评人视为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首席竞争者。有别于大多数赢得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杀戮演绎》不仅展示了一段血腥暴力的屠杀历史(此类题材在纪录片领域并不少见),更表现出非凡的创作技巧与深刻的学术意志。

与大多数服务于影视媒体的纪录片导演不同,约舒华·奥本海默是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影像工作者,并长期在学术机构任职。其纪录片创作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早在2001年,他便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影像人类学工作,与苏门答腊的种植园工人们合作完成了一部名为《全球化录像带》的纪录片,揭示全球化与旧殖民主义体系的内在联系。也正是在制作该片的过程当中,奥本海默意识到发生于40多年前的反共大屠杀,依旧是印度尼西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并由此产生了拍摄《杀戮演绎》的创作冲动。

《杀戮演绎》讲述了1965-1966年由印度尼西亚军政府发动,以本国共产党人和华人群体为主要目标的大屠杀,这场受难者多达上百万人的杀戮暴行,至今,数以万计的行刑者仍逍遥法外。

他原本试图拍摄被屠杀者的亲属,却屡遭当局威胁阻挠,受访者也多因恐惧缄默不言。奥本海默不得不另辟蹊径,转而访问那些昔日的行刑者。饶富讽刺意味的是,在行刑者的阵营当中,居然洋溢着一派热情的接纳气氛,欢迎这位来自美国的导演观看并拍摄他们当年的杀戮行动,其中,北苏门答腊首府棉兰市的行刑者安瓦尔·冈戈及其党徒,成为了奥本海默最主要的拍摄对象。

安瓦尔·冈戈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一名混迹于电影院的游民,靠倒卖黄牛票谋生,对于共产党抵制美国电影的文化政策素怀怨恨,一旦成为印尼军政府麾下的行刑队员,便格外凶残地捕杀本地共产党人与左翼分子,据称曾亲手杀害了上千人之多。与其他行刑者不同的是,安瓦尔对于美国黑帮电影颇为喜爱,他不但从中借鉴了用钢丝杀人等行刑方法,甚至梦想着拍摄一部他们自己的电影,这给了奥本海默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邀请他们合作拍摄一部有关屠杀记忆的虚构电影,让这些杀人者重现昔日刑讯与杀戮的场景。

通过虚构的方法,“主人公们能够安全地探索他们最幽深的记忆与情感(也包括他们最黑色的幽默感),导演也能够安全地质疑他们的行径,不必担心被殴打或逮捕”,奥本海默认为这是《杀戮演绎》得以顺利完成的唯一途径。在这部糅合了现实与记忆,真实与虚构的纪录电影之中,我们既得以通过行刑者们的“情景再现”,切身感受近半个世纪之前那场大屠杀的恐怖气氛,也能够不安地意识到,当代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生态,其实正建立在那段历史血泊之上,昔日的屠杀主导者继续身居高位,由行刑队发展而成的准军事组织“五戒青年团”仍然活跃在这个国家的城市与乡村。唯一有所改变的,或许只有那位影片中的主人公:安瓦尔·冈戈,他在不断深入的表演过程中,从最初洋洋自得的吹嘘,到逐渐质疑自己昔日的行为,最终陷入到强烈的罪恶感中,几近崩溃。

《杀戮演绎》在影片内容的启示性与创作方法的表现力上令人耳目一新,借用德国电影大师——同时也是本片执行制片人之一的沃纳·赫尔佐格的话说,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杀戮演绎》都堪称为纪录片创作的一部优秀范本。

影片推荐

相似题材优秀纪录片

《九月的一天》

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期间,一队极端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在慕尼黑残忍地对以色列运动员进行屠杀。本片包括以详细的影像资料,对唯一生还的恐怖分子的采访以及其他当事人的详细描述组成了对那一事件最震撼的描述。

《一种死亡记录》

镜头下,这些死者逝去时都没有亲人在身旁,他们或是异乡人、或是独居人士、或是孤寡老人。平静得就像他们从来不曾来过。他们被火化后放在一个小小的铁盒内。负责保管铁盒的部门每5年清理一次,将骨灰倒入一个大坑,连同铁盒一起埋葬。青烟飘起,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离开这个曾经生活的地方。

《凝望深渊》

探讨的依然是人性极端状况的话题。故事的主题关于“死刑”。导演采访了死刑服刑人员、警察、受害者的家人,影片冷酷而阴郁,却也与传统的探讨死刑的纪录片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五台破相机》

2005年,导演埃梅德的四子出生后,他开始用摄影机记录孩子和社区邻居的生活。此时,隔离墙正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建立。一些人展开了抗争的行动,这段记录孩子成长与邻居抗争的过程,亦逐步改变了他的生活每一台破碎的摄影机都代表了一个故事。

猜你喜欢

行刑铁盒屠杀
沉默
归金还玉
归金还玉
韩国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因涉嫌杀狗遭猛烈抨击
国民党屠杀工农的惨状
试论行刑一体化与刑罚执行权的新配置
乐享醇脆,一口难忘
古代为何要“秋后问斩”
行刑为何在“午时三刻”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