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说要有光,于是春晚有了光

2014-02-12万佳欢吴子茹唐磊周赫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冯小刚晚会新闻周刊

万佳欢+吴子茹+唐磊+周赫

整个1号厅一片喜庆的大红色。观众席的四周也用红色布幔包裹住,上面点缀着12匹马的形状。观众席的上方挂着数十个灯笼。

今年的红色用得很重。这和总导演冯小刚对晚会的定位有关系。他说,年味、春节味、民族味,不能丢,三个要素加起来,红红火火过大年。

“一眼能看出过节的符号”

“今年做春晚要节俭。我的理解是,除了缩减规模,品质不能减。因为春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要简约,但不能简陋。”2014年央视春晚美术总设计陈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国庆60周年晚会的美术总设计。“我做过很多大项目,之前和艺谋导演有合作,我知道我们要什么,首先在创意构思上不能费解,一看就是过节。达到节俭,同时不失风采,不失中国最大节目的风采,让所有人一眼辨认出是春节。

在2013年7月12日央视对外正式宣布冯小刚为春晚总导演前,陈岩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已经连续16年担任央视春晚美术总设计,这一次,这个活儿依然是他的。往届春晚,导演和美术都是同时被任命。根据经验,美术设计需要走在所有工作之前。

陈岩给张国立打电话,请他帮忙联系冯小刚。某天夜里11点,在冯小刚家的书房里,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很直接,我也是。我不希望寒暄,我把我对春晚的感受和经验抛出来。他谈到让节目落地、让观众开心、有感情投入地过这个节。”陈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碰撞以后,我觉得我应该做(这个工作),因为难得碰到能宏观看事情的导演,这次能做得不一样。”

一台春晚呈现在观众眼前,最直观的是各种类型的节目。为了让节目达到最佳的播出效果,还有大量的技术部门支撑着整台晚会,除了信号转播团队这类纯技术的、非视觉化的部门以外,陈岩为首的美术设计团队、沙晓岚带领的灯光设计团队、顾志刚为主的视频团队所做的工作,都是观众能直接看到的,他们的工作直接决定着春晚节目的呈现效果。

冯小刚跟陈岩强调,今年美术设计的方向就是“一眼能看出过节的符号,不管是哪代人都能认出来”。两个人见面,抽几根烟,摆几张图,就能把方案说清楚。“冯导的准确判断,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陈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说,陈岩你要明白,我们站在这个时代,我怀念我们过节的历史,但还是要在时代前沿。我希望它是个现代的舞台,但完全是传统概念,从观演关系和舞台元素都是。”

陈岩的办公室里挂着很多年俗道具,每年春晚都要做很多,就留了下来。2013年9月,讨论创意时,陈岩盯着墙上的中国结来了灵感。他把中国结作为今年央视春晚的美术符号。他准备把中国结空间化、纵深化成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线。

“毕竟是舞台,不是靠挂个中国结就能演五个小时。要满足所有传统节目、创新节目的需求。往前推,是历史的舞台,往近看,是时代的舞台,这很纠结,但中国结能像通道一样贯穿。”陈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节俭的角度来讲,不能动用绝对材质的东西,我就挂了很多红线,我称为‘千条线万条线,把中国结提溜起来。过去过年要扎红头绳,只要一扎,几代人都知道,这是要过节,这已经成为大符号了。这是今年舞台的主要概念。”

红线都是用普通的麻绳染红的。1号演播厅的其他设施都是2011年改造时制作好的,比如可升降的模块。冯小刚看了方案说:“我觉得挺牛的,我挺喜欢。”再没第二句话。

“电视光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东西”

“陈岩啊,美术设计,非常厉害。赶上节俭办春晚,过去现有的设备,利用原有东西的基础上,他做出来了一个设计,我觉得非常好。”1月19日下午,冯小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原来这套东西(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如果把已经花了钱的东西不用,我们再重新花钱弄一台显得朴素的,其实是多花了钱。表面上看朴素了,这就是用形式主义的手段反对形式主义。这是不可取的。”

陈岩说有三个方面他最看重,一是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二是设计不违背春晚电视呈现的特点;三是直播状态下对意外状况的应对。

为了满足整台晚会的美术需要,同时不增加成本,1号演播厅顶棚挂满了红灯笼,还有5块活动的LED屏幕配合整场晚会的特效。这也给马年央视春晚灯光总设计沙晓岚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2013年9月,美术设计方案定稿后,沙晓岚开始设计灯光。这个时间点相较于历届春晚,算比较早的。沙晓岚任职于东方演艺集团,此前从2002年开始,先后6次担任央视春晚的灯光总设计,他也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的灯光总设计。

和室外的大型晚会不同,春晚的规模虽小,但节目类型丰富。而圆形1号演播厅虽可在观演镜头关系上比较舒服,但和剧场相比还是不太适合演出。

“电视光,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东西。光有舞台上的艺术灯光,在电视上呈现是不行的,还有很多电视播出的硬性指标。必须讲究光的比例,都对了,在电视上才会好看。”沙晓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像冯小刚这样的电影导演都非常注重画面感,节目《红色娘子军》在呈现时,灯光打得很朴素,绝不炫目,从头到尾没有闪跳的光。“冯导要求在画面的影调方面更统一。小品要有戏剧光氛围,舞蹈就要求非常唯美。今年往朴素上走,和大环境也有关系,但是艺术唯美的东西还是需要的。”沙晓岚强调。

从技术角度看,灯位越丰富,效果会越好。但顶棚的红灯笼和LED屏直接导致今年的灯位比去年减少了四分之一。灯光团队只能见缝插针,按厘米抠着尺寸装灯。沙晓岚的30人团队对1号演播厅的各个角落都很熟悉,为了找到替代办法,绞尽脑汁,这也导致今年灯位布局的时间比历年都长。

“现在看来人物的轮廓光这块,有很多空间被占了,有时候会出现短暂的没有轮廓光的现象。”沙晓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不管怎么变,都要满足电视直播的要求。”

灯光的总体方案在去年11月底已经完成,但一直调整到现在。随着节目的不断调整而改进,灯光设计不光要在艺术表达上调整,转播照度、颜色、色饱和技术标准也要调整到最后一刻。

“视觉设计”已经兴起

2月16日,现场排练后,冯小刚要求把小品演出时竖立的背景板全都换掉,换成LED屏幕以便显示三维动画,展示小品需要表现的背景。所有任务都由2014年央视春晚视觉导演顾志刚负责实现。

这是顾志刚第3次主导央视春晚的视频设计,他需要为很多节目制作背景视频,在LED屏幕上播出,烘托节目氛围。同时,还需要在每个节目交替时,舞台空间变换的情况下,设计一个视觉环境配合舞台的变化。移动屏幕在什么位置、屏幕里呈现什么内容、主持人站位的环境、节目切换的顺畅过渡等等情况,顾志刚都要管。而这项工作随着近两三年新技术的兴起,显得越发重要。

“现在视频量非常大。灯光在其中,为视频、表演在电视中的呈现起了一个调和作用。需要根据视频的颜色亮度,来配合演员的颜色亮度。在色调上也要相互配合。比如演员肤色要还原得很正常,漂亮、帅气得正常。现在是一个晚会整体的视觉设计概念。”2014年央视春晚灯光总设计沙晓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品背景板被LED屏幕取代,灯光就得重新调整。“2011年央视春晚,大面积用了LED屏幕,耳目一新,特别是在歌舞上突破比较大。当年‘视觉设计的概念慢慢兴起。原来舞美、灯光是分开的,但由于LED的发展,逼着你要配合,所有的都是一个电视画面中的一个元素。”沙晓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讨论每个节目的时候,冯小刚都会说自己对于这个节目的视频呈现有什么意见,细到一个镜头什么效果、用什么器材实现。

在讨论郝云的歌曲《群发的我不回》时,冯小刚说,以前过年收明信片很多,堆着都能把人埋了,特别好,很可爱的事情,很真诚,有温度的事,可以把这种怀旧的东西表达出来,再加一点戏谑的感觉。

对杂技节目,冯小刚交代,围绕难度和雅致做。但是杂技的背景视频改了十几稿,冯小刚总是强调,“两个东西,血型得对上。”

“冯导对画面、色彩的理解应用,会给我很多指点和启发。他听到一首歌或一个节目形态,脑子里都是镜头概念。对剪辑点会一帧两帧去抠。”2014年央视春晚视觉导演顾志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冯导是镜头叙事性强,但电影导演和综艺晚会还是有区别,比如视频背景是讲述歌表达的情绪,但是晚会有表演实体,背景视频只是一个辅助,切镜头时对视频交待不是很完整,会造成歧义。”

随着联排和领导审看的密集进行,技术部门还要更进一步协调。几方一起开会是常有的事。顾志刚要看所有的视频在十几个转播机位中呈现的状态是否合适,哪块色彩太亮,他要和沙晓岚讲。沙晓岚觉得那段视频太亮,导致灯光效果丧失,或者视频太暗需要灯补,也会告诉顾志刚。

大年三十直播当晚,沙晓岚要在操控台上,不断根据节目顺序的变化和导播台沟通,重新调整灯光。美术总设计陈岩会在二楼的数控间里坐镇,但他又不能一直在那,他觉得他在场会给操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直播那天,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伙伴们卸包袱。

陈岩也很少去1号演播厅的现场,他说参与春晚17年了,积累了很多恐惧。每年都会发现很多遗憾,这些遗憾陈岩都清楚。“外界的评论好坏倒不重要了。”陈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奥运会开幕式直播四个小时,表演一个小时。春晚表演是四个半小时,多大的压力。半年的工夫,创作四个半小时,说的容易,你可以试试看。”

猜你喜欢

冯小刚晚会新闻周刊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韩红三录《绒花》
冯小刚 不做“假评委”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冯小刚,领导喊你导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