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合作,使我的教学课堂高质有效
2014-02-12梁莉
梁莉
师生合作,使我的教学课堂高质有效
梁莉
文章介绍了作者在语文教学上采取“有效课堂”教学法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教学 有效课堂 师生合作 方法体会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开端,而预习笔记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真实反映。重视写预习笔记这项工作,将它贯穿在课前课后、伴随在自己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各个环节中,同时一次义一次地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增删改订,这一过程也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次次矫正、加深的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了小组竞赛形式,在小组间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活动热潮。为了在小组竞争中做到公平、公正,我根据学生个头、性别、性格、学习能力与成绩等因素把44名学生分成十二个组,分别命名为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直至第十一小组。根据学习成绩与能力将组内四人分为优秀、较优秀、良好和较差四个档次分别简称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经常告诫学生优秀者不要骄傲,暂时落后者不要泄气,因为我们实行的是“一月一考核,一月一更换”,即如果二号超过一号,那么二号称呼便改为一号,一号降为二号,其他以此类推,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产生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劲头,更主要的是便于教师课堂上宏观调控、按类组织,制定课堂组织方案。
上一学期,我致力于对学生“有效预习”的指导、检查、评价和使用,本学期,我计划在“有效课堂”这四个字上做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利用什么样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收获,又如何解决学生经过自己预习与小组商讨两个轮回后仍然存在的困惑。经过上一学期的初步尝试与寒假的反复琢磨,我考虑到这学期要继续采纳以下形式:
一、“问题”的筛选
每一篇课文的文质兼美,是需要教师认真辅导、精心点拨的内容,所以对于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筛选、提炼、补充。
学生经过自己独立预习后,带着收获与困惑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如果个人的困惑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这些新生成的问题由该组的记录员记录下来。下课后,指定每组中的某一号成员将问题抄写在黑板上。上课伊始,师生共同评价问题,比一比哪个组的字迹最漂亮,看一看哪个组的问题表述最清楚,想一想哪个组的问题提得最有价值。采取优胜劣汰原则,将重复问题筛选掉,将无价值问题就地一两句话解决掉,将模糊问题矫正清晰。这个环节,既提炼了重点问题,又手把手地教给了学生提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记得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这种做法学生将终身受益。如果保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有短缺,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共同的学习伙伴,一定要将自己的问题补充进来。这样,第一,不会造成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第二,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展开学习,不会偏离轨道。不但能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而且还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二、“问题”的解决
预习时产生的因惑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有的得到了解决,有的小组内也解决不了进而保留下来的和在交流中新生成的问题,再展示到黑板上,通过师生筛选保留的这些问题加上教师新补充的问题就成了学会本课的经典问题了,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呢?针对讲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两种不同的课型,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形式:
1.问题排序——大家思考——一人发言——众生补充——教师点拨。讲的课文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文章,内容可供学生欣赏,写法可供学生借鉴。教师在这类课文的点拨上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多一些。第一步,要将保留的问题排序。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可根据课文内容确定。如:明显有先后顺序的就排先后;并列问题可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排序;有包涵关系的问题就按先大问题后小问题排序。第二步,紧扣问题,大家逐一也考,会者举手发言,谈自己的理解,众生倾听。听完,他生可做补充,可提出异议,可做修改。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大家发言做评价,进行指正。第二步,在将问题各个击破后,教师还要做两项工作,一是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二是边写板书边梳理文章思路,总结文章内容,点明课文主旨,提示写作特色,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习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确定重点——上台参赛——师生听讲——师生评价。这种形式多适用于独立阅读课文。具体做法:第一步,根据课文类型、文章特色和教学目标确定讲解内容。如,散文诗歌,就把朗读、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作为重点内容;说明文,就把了解事物特点、采用的说明方法和文章结构作为重点;叙述类文章,就把理解词句、复述内容、了解写作特色等作为重点;记述类课文,则将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精神、探究写作风格作为重点。各个小组领到同一讲解任务后就成了竞赛团体。比如,1、2、3组承包的是向大家讲解重点词句的任务;4、5、6组领到的是为大家讲怎样分段、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的任务;7、8、9组接受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的任务。第二步,各组成员做短暂准备后,指定各组同一号的同学代表本组上台讲解,他人倾听,做记录。第三步,师生评议,说说哪一组成员讲的好,好在哪里;哪一组差一些,不足在何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揭示问题答案,学生修改或完善预习笔记。
3.问题承包——代表讲解——师生评价。有时,遇到内容比较浅显的课文,还可以将预习笔记上的每一个内容都承包出去,如,一组负责给大家讲生字,二组负责讲生词的意思,二组负责讲分段,四组负责讲主要内容……一组一组选代表当小老师上台讲,讲一个,评价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哪个内容由哪一组讲,由哪一组的儿号讲,事先不通知学生,随时变化,绝不固定。这样做,是对每一个等级的学生均产生内动力,因为他们怕抽到自己时在讲台上讲得不好,影响小组荣誉,所以思想上不敢怠慢,预习时不能大意,讨论时不敢分神,认真完善自己的预习笔记,为代表小组上台展示做着积极的准备。这样,变压力为动力,集思广益,就会呈现出个个努力、人人进步的可喜局面。
借“有效教学”的春风,上一学期我对以上形式己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尽管学生受欢迎,但我仍感觉操作起来还不是得心应手,模式还不够精细化。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一个更高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理想境界,这一学期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边实践边总结,学生毕业之际,也正是教师采用此法达到娴熟之日!
[1]刘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陕西教育教学,2012(1)
[2]陈文斌.学习型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
[3]周斌武,张国果.语言与现代逻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刘丹青.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山西太谷 030800)
(责编:郑钊)
G633.3
A
1004-4914(2014)10-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