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浅析
2014-02-12周红英
周红英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浅析
周红英
受经济下行影响,钢贸、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领域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在多重因素叠加下,银行不良信贷仍将持续。文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从客观经济环境影响、银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不良贷款 流动性风险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1.0%,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国内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征,致使产能过剩行业、抗风险弱的中小微企业等经济下行“雷区”,成为银行信贷不良资产爆发的“灾区”。现就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分析如下。
一、客观原因
1.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而宏观经济大环境处于下行周期,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货币政策相对趋紧,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增大等。在市场、成本、政策等多重因素困扰下,如江浙地区部分企业处于无利可图的半停产或停产状态,导致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风险化解面临较大压力。
2.流动性风险外部形势严峻。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业改革的导向,在改革倒逼机制下,银行业趋同业化将导致流动性持续出现结构性矛盾。另外随着汇率改革、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等四大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深远影响。
3.金融演变加剧,银行业创新面临较大压力。近年来,保险、证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对银行业市场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新兴金融业务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迅速崛起,第三方支付、小贷公司、P2P网络借款公司等已对现金、票据、信用卡等银行业传统支付方式形成替代效应。对此,迫切需要银行业加快理念、技术、渠道、服务和产品方面的创新,应对市场基础和客户资源的流失压力。
4.企业恶意逃废债现象加剧。债务企业通过成立新公司转移资产逃废债务、恶意处置抵质押资产抗辩银行债权、恶意虚假诉讼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重新抬头。随着成功“逃废”银行债务企业的增多、“以逃废银行债务为荣”的不良信用观念正在蔓延,严重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甚至有企业以实施“逃废债”要挟银行转贷,给信贷文化建设带来极大不良影响。
5.不良资产处置存在困难。一是历史包袱化解尚未完成,现有不良贷款处置渠道较为单一。二是不良资产转让存在不合规现象。在信用风险高频率持续爆发、资产清收难度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个别银行采用“抽屉回购协议”的隐形不良资产转让快速甩掉包袱,存在较多潜在风险隐患;部分银行依赖向总行转让模式,实现不良资产账面大幅下降,但依然承担实际的准备金计提和风险处置责任,实际风险管理和承受情况并无根本改观。
二、主观原因
1.贷前调查不全面、不深入,对“三过现象”(过度投资、过度负债、过度扩张)、关联交易、或有负债、民间借贷等风险揭示不足。
2.贷时审查审批不审慎、不严密,对授信企业资金用途、盈利能力、承债能力、抵押物价值和变现能力等审查不严。
3.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不到位,对企业贷款资金实际用途、债务扩张、财务能力下降、实际控制人或经营团队日常行为等缺乏有效跟踪。
4.授信不尽职引发诸多纠纷。近期因商业银行“面谈、面签、面核”环节不尽职而引发的纠纷事件急剧增加。授信合同“先签后填”、担保人“不知情担保”、借款人“以假顶真”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客户投诉和诉讼,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声誉风险并形成实际损失。
5.不考虑商业模式,过度追求授信回报。客户经理营销客户时,主观感受成分居多,过分看重客户回报,追求高定价高收益。在考虑授信风险时,只强调授信企业提供的担保强弱,轻视客户本身的商业模式、成本覆盖和经营现金流。在授信调查报告中,客户经理只分析授信企业本身,选择性忽略关联交易导致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失真;对企业的或有负债、贸易真实性、资金用途和企业主自身行为未深入了解;当企业出现风险预警信号时,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快速报告上级机构,导致风险化解不及时,错过了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
6.创新业务存在隐患,管理存在盲目。存款营销重压下不断催生授信回报新形式,而相应的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机制严重滞后,出现风险“真空期”。如一部分与类信贷、理财融资业务配套的回购承诺类业务未纳入会计核算,未计提资本和拨备。委托贷款投向多为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二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成为规避宏观调控的重要通道。理财业务运作不规范,产品“创新”模式日新月异,其蕴含的风险也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
7.考核机制不科学非理性。当前各家银行受总行考核机制影响,经营策略和经营行为“趋规模、份额”日渐明显,由此派生出各类经营短视、经营违规等非理性行为,影响可持续发展。一是“资产带动负债”的发展模式根深蒂固,长期依赖票据业务带动保证金和质押类存款增长,期末存款冲时点、以公款私存、买卖存款、“造”存款等非理性手段迎合考核,严重扭曲了负债业务正常的发展路径。二是“资产基础性缺陷”日益显现,基本授信客户不足,业务属地化管理推进缓慢,异地及大市内交叉授信比例较高,信息以及管理的不对称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的控制。同时,资产非信贷化日益明显,资产规模波动较大。
8.代客办理业务风险突出。个别银行对员工出借个人账户帮客户过度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不予处理,还对完成任务给予奖励,对操作风险置若罔闻。银行人员代客办理业务的现象非常多,没人质疑操作的合规性,也正因如此,方便了一些犯罪分子作案。
9.从业人员深陷民间借贷。有些银行人员,尤其是少数基层支行行长,利用信贷权力谋私利,为客户转贷、为客户融资,做自己的生意。现在经济下行,银行人员和客户各取所需、“和谐共生”发生逆转,过去深度参与企业资金链的银行人员已经无法收手,甚至被客户胁迫,不敢不贷,信贷规则被破坏,骗贷案件有了直接诱因。
10.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下滑。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异常迅速,银行种类和数量都在大幅增加,高素质管理人员培养跟不上发展节奏,大量只会做业务、不会管理的人员被仓促推上管理岗位,“业务优先,合规让行”成为通用的用人规则。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对严重“带病”流动人员顶着监管压力给予收留重用,饥不择食;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受制于资产质量压力,对同业人员的吸引力下降,开始大量招聘保险、企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人员充当客户经理。部分银行人员流动异常频繁,个别城商行年度人员整体更换率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资产质量的正常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银行信用风险形势严峻,不良资产风险化解任重道远。在做好打风险防控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同时,必须尽快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综合考虑当前考核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关系,授信审批质量与效率的关系,业务拓展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把握的关系,风险文化建设与员工职业生涯培养的关系,严守风险底线,全面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以确保银行持续稳健运行。
[1]张群.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5(1)
[2]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经济研究,2011(5)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李雪)
F832.4
A
1004-4914(2014)1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