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2014-02-12杨凤欧阳博强周晓世
杨凤 欧阳博强 周晓世
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杨凤 欧阳博强 周晓世
文化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的重要举措。当前辽宁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在政策、深度、人才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从制度建设、新业态培育、产业集聚、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解决,以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科技创新 文化新业态 文化产业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文化正在与科技的融合下形成飞速发展态势,并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力量。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文化产业迅速推向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进程,使兼具高科技含量和高经济附加值的数字出版、虚拟社交、网络文学等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目前,发达国家凭借其前沿的科技水平与雄厚的经济实力,构建了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日益显现。我国“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之后发布的《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也将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等内容作为新时期发展文化产业的努力方向。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印刷、动漫、网游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产业增长速度超过50%。《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于2012年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但我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还相对滞后。目前,辽宁省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已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力求依托省内现有的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以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型,但在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阻碍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自觉融合的问题。
一、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阶段,辽宁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注重将科技元素和创新要素引向文化发展的各环节,健全文化科技创新系统,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新型文化创意业态,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生产力能级跃迁,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求新生力量。
1.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创造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机。近年来,辽宁省强化文化领域与高新生产力技术的融合能力锻造,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新兴创意业态的发展贡献显著。第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融合了高新技术手段的文化产业,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越了以往水平。2012年底,辽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1%。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40多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实现30%的增长。第二,动漫产业、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创意业态迅速成长。2011年,以沈阳、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为主导的辽宁动漫产业产值增长19%,动漫产业从业人员1.68万人,比上年增长24.4%,且有两家动漫企业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2011年,全省网络文化服务业产值达13.4亿元,比上年增长83.6%。第三,以移动终端服务为主的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辽宁完成了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合并,实行资源整合。辽宁在率先实现三网融合后,又积极推进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同时,全省还大力推进城市双向数字化改造和数字整转。2013年,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7%,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023.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96.2万户。
2.文化发展融合科技手段,驱动文化产业能级改造。辽宁省顺应文化创新发展趋势,引导文化企业加强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形成和表现环节中高科技手段的植入能力,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能级改造。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不断被运用到影视出版、动漫游戏、新闻广播以及演艺娱乐等的生产环节,提升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的科技含量。目前,辽宁有线电视的双向数字化改造已初具规模。另一方面,文化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型创意产品,开辟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的新道路。辽宁正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科技型企业,并日益发展壮大,这些文化科技企业注重通过引入科技力量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不断开发出优质、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新产品。如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高铁侠”,沈阳天鹏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淘”,大连卡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武侠列传”,以及大连乾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云朵宝贝”等。
3.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环境日益优化。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设日程推进,辽宁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从政策层面看,辽宁省相继发布了《辽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辽宁省文化厅“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3)》等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1年的全省党代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从文化科技创新平台看,辽宁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抓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良好平台。截至2012年底,辽宁已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市场宣传方面看,辽宁近年来积极举办的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会展活动,对宣传新型文化产品和文化科技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如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阜新玛瑙博览会、大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本溪)剪纸节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环境建设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开发以及创新成果孵化与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科技驱动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虽然已初具雏形,且取得一定成果,但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引起重视。
1.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政府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制定者,是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导力量,指引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会成为引导文化与科技这两大产业实现全面融合的重要指南。辽宁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重工业聚集地,长期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对文化建设的扶持比较欠缺。虽然辽宁在构建“文化强省”蓝图中制定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但相比于国内部分发达省市,辽宁省差距仍十分明显。2012年,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制定的《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意见》,深圳市颁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辽宁省现有的一些政策规划大多停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层面上,结合科技落实到具体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无论是从体制层面还是政策层面,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工作机制尚未呈现,全省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融合科技的驱动机制,对省文化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政策资源整合也显不足。
2.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度不足。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辽宁省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如沈阳故宫与北陵的文化修复;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方特欢乐世界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目前正在建设的盘锦志高动漫产业园项目将是未来辽宁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但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辽宁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深度仍然不够,文化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欠缺,很多高新科技无法找到合适途径顺利植入文化当中。首先,从业人员的观念认识不足。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一种始于观念的创新性融合,但某些创新主体甚至是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负责人员对文化科技创新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态认识不清晰,直接影响了实践中二者的融合。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科技植入能力不强。在辽宁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现代数字传媒、数字广告、创意设计等行业发展缓慢。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的一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技创新能力,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未能体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价值。
3.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供给不足。创新型人才是一切创新成果的重要支撑力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急需一批兼具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辽宁文化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既熟悉文化,又掌握高科技的文化创意人才,这种现象直接制约着全省传统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的优质文化产出。突出表现为,辽宁省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受重工业轻其他产业的思想限制,优势人才资源未能向文化科技创新主体自觉流动。目前,受传统观念制约,相当一部分辽宁高校优秀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仍十分倾向于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对稳定的国营企业,民营的文化科技企业并非其首选,从而不能保证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科技型人才向企业流动。
4.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辽宁省在“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下的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12年,在构成全省文化系统的九大行业中,网络文化服务增速最高,达47.7%,但总量规模相差甚远。全年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用品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38%、1.03%和4.16%。尽管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增速有所回落,但其增加值总量在全部增值中比重接近13,达到30.6%。这种发展势头反映了相对固化、稳定的工业发展模式仍是全省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很多文化科技企业主要靠引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或者以高成本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来完善文化展现形式和提升文化展示水平。整体而言,辽宁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促进辽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是文化融合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领域的砥柱作用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辽宁在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文化辽宁”的进程中,应树立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步伐,着力将科技因素深刻融合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1.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政策扶持是发展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在整个产业联动发展体系中,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新兴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急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辽宁省应紧紧围绕“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目标,抓紧制定以辽宁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的系列政策,明确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各相关主体的优惠政策。同时,组建以省文化厅和省科技厅为主导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完善文化科技资源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门资源整合工作体系。
2.加速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培育。文化新兴业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创意产物,其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应致力于将科技因素植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大力丰富高科技手段下的优质文化产品。一方面,着力建设具有附加值高、内容新颖的三网融合项目、数字影视、数字新闻、数字出版、动漫网游、创意设计、网络增值服务、数字艺术服务、高科技文化、高科技文化设备与会展、文化旅游等极具特色优势的核心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推进虚拟集成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培育和发展类似在线体验、线上会展、虚拟图书馆等富有前性的新业态。另外,应建设文化信息交流地图,促进文化核心层与外围层的交流与融合,优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潜在传播形式。
3.加强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应着重加强对文化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和文化科技设备设施的自主性研发能力,以满足各类创新文化产品的技术支撑和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技术需求,提升辽宁文化创新发展中的核心技术与先进设备自给率。以省内文化科技研发基地为主导,引导各文化科技企业和高校,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团队,对当前文化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研发攻关。同时,文化科技企业应大力发扬文化科技创新精神,既要保持自身的原始创新特色,又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形成文化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合力。
4.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以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要围绕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文化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化科技企业与人才的集聚中心和文化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结合辽宁文化产业资源特征,重点在文化科技融合实力强的核心城市进行突破,然后对其他周边地区形成辐射。例如,在沈阳棋盘山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发集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传媒、会展于一体的创意产业群项目。在大连动漫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有限公司、大连博涛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优秀文化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
5.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普遍成为当前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辽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瓶颈。创新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形成合理的文化科技人才产出体系是辽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紧要任务。首先,构建产学研人才产出机制。依托省内各大高校、文化工作基地、文化科技企业建立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鼓励高校开展关于文化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的课题研究,设立文化科技创新相关专业与课程,积极开发在校学生科技创新思维,鼓励文化科技企业与高校的深入合作,结合文化市场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培育文化科技人才市场。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向文化产业资源流向,发挥市场对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文化科技人才信息库,加强文化科技人才的储备和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第三,探索制定文化科技人才评定标准。尝试开展文化新兴业态领域的从业资格认证工作,给予有突出贡献或重大创意的顶尖人才以激励性特殊政策,以便通过人才引进带动优势资源或高端技术流向文化领域。
[1]蔡灵,沈哲彦.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M].中投顾问,2012
[2]董丽丽,毕娟.北京文化产业的科技与文化创新策略[M].中国市场,2013(11)
[3]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2012(1)
[4]孙柏楠.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思考[M].理论界,2013(9)
[5]吴兴河,龙岩.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M].当代经济,2013(13)
[6]牛维麟.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2012(1)
[7]何慧芳,胡品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M].科技管理研究,2013(3)
[8]陈建祥.进一步推进宁波文化与科技发展[M].三江论坛,2013
[9]李萍.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研究[M].开发研究,2012(5)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59;作者简介:杨凤,东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哲学与产业经济学研究;欧阳博强,沈阳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周晓世,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贾伟)
F127
A
1004-4914(2014)10-069-0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哲学研究”(项目编号:L12DZX018);国家科技支持计划基金项目“东北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示范”(项目编号:2012BAH13F05);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4LSLKTLLJJ-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