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海来风一百期

2014-02-12邵燕祥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徒生县令海风

邵燕祥

虽说改版一百期了,从1997年至今,也不过十七八年光景,《粤海风》正当青年,比它的每一位编者,更不用说比它的每一位读者,可都年轻多了。要祝贺,莫如说,像我这样耄耋的读者,不知不觉将如一切过客一样走过,只留下背影,或连背影也不留;而《粤海风》将长存,在跋涉中显示它的朝气和正气。

我是个写“小块文章”的投稿者,不善宏大叙事,除了时发些街谈巷议之外,喜欢说家常话,作促膝谈。我说过,杂感文字,要紧的是传达些常情,常识,常理。这里说的情、理、识,都姓“常”,因此在“非常”之时,“非常”之地,比如“文革”十年,整个中国是不讲理的地方,不讲理的时代,不讲理的人统治一切,把常理连同常情、常识也都一起剿灭了。

今天不同于十年“文革”,然而不讲理的人还是有的。不论在学界,商界以至政界。对不讲理的人,要不要讲讲道理呢?陈四益和丁聪合作的一篇配画杂文告诉我们,说理于不可理喻之人,是应该打四十大板的。——说的是什么年代有一个于中丞,得了失心疯,常说胡话瞎指挥,老仆于智可怜他,多所迁就。有一天说廊柱倾斜了,让老仆拆除它。老仆据理相劝,告诉他拆了柱子屋廊要塌,仍然固执要拆。老仆还是不干,被这昏懵的于中丞告到官司,罪名是违抗主命。名叫于智的老仆在堂上侃侃申辩,县令要打他四十大板。于智呼冤不服,对县令说:“仁义礼智信,一不足即甘当其罪。何官官相护一至于此也!”

下面是县令和于智的对话:

令徐曰:“姑不论仁义礼信,尔智乎?”对曰:“不从昏命,孰谓不智?”

令曰:“知其失心而犹眷眷于旧主,恋栈不去,一不智也;论理于无理可喻之人,二不智也;冀官府与非理之人较曲直,论是非,三不智也。不智有三,夫复何言!”

老仆“默然,甘受责”了。

这当然是个寓言,是世上没有的事;也许那个县令指责名叫于智的老仆“一不智”“二不智”或有可能,但从那位七品官嘴里说出“冀官府与非理之人较曲直,论是非,三不智也”这样的话,我以为绝无可能,他集行政与司法大权于一身,能有这样如实说出真相的“自我批评”精神吗!?

然则我们都要噤口不言了吗?

说理于不可理喻之人,是为不智。假如我们一股劲地向那些贪官污吏宣讲为官要清廉,你说得过他在大庭广众间反腐倡廉的说教吗?

不过,世上虽仍多有不讲理的人,不可理喻之人,但放眼看去,还是讲理的人多。

而且,我相信《粤海风》的作者中,也没有几位的发言,不是向着广大讲理的读者,而是向着不讲理的人去浪费自己的“苦口婆心”的吧?

在读书界、写作界中,过去有不少像“老仆于智”这样失之于迂的自命忠信之士,今天也还有,但是一再碰壁还要“说理于不可理喻之人”的,怕是不多了。

大家从那个不讲理的“非常”时期过来,都变得聪明了不少。其中更不乏智者。何绍武教授就可称智者。他的口述记录《上学记》给我们启发多多。不过,智者如何绍武先生,也还提出曾让他困惑的问题来求教。他的问题是:安徒生讲的“国王的新装”故事里,那个小孩子来看国王穿新装巡行,他凭亲眼所见,大声喊:“国王没有穿衣裳!”小孩不会考虑这样揭穿真相的后果,安徒生也没写出过这件事的收场,但是经过例如文革这样“大世面”的中国人,自然知道这样做会招来什么。何先生的问题是,国王没有穿衣裳,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你如果不是世事不知的小孩子,还值得大喊一声吗!?

是啊,安徒生没有交代,那位有趣而可爱的国王,大概不是城府深藏,意在钓鱼,却可能是脑子进水,患了准“失心疯”的“二”货,他自编自演的这出闹剧,正常人都能一眼看穿。然而,是不是世上所有的正剧,悲剧,喜剧,闹剧,它的含而不露,它的意在言外,它的背景和潜台词,都是所有围观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呢?是不是也还需要请教一下现场的高明观众,实况转播的讲解分析呢?如果他们偶有画龙点睛之笔,档次或在那童话中的小孩子之上吧?

说了这些,无非是作为读者,希望有更多的作者不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缄默,有话要说直须说而已。

本是要向《粤海风》杂志祝贺改版百期,姑妄言之,不知走题没有。

猜你喜欢

安徒生县令海风
安徒生的世界
牟恒责罚县令
跳高者
亲亲我
不曾杀陈佗
科考作弊奇招
去海边吧
刀韵海风
安徒生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