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面百期《粤海风》
2014-02-12聂鑫森
聂鑫森
与南铁兄订交十余年,不知不觉读《粤海风》已达百期,油墨的芬芳永远年青,而我已成六十有六的老叟矣。
每月翩然而至的刊物不少,大多是读读熟识朋友的作品,只有《粤海风》我是从头读到尾,生怕有什么遗漏。
究其原由,是我的阅读习惯使然。我喜欢有文史气象的文章,对史乘的钩沉、追索、阐发,最见作者读书的功夫,因此令我而生敬佩之情。《粤海风》此类文章不少,更重要的是见出编辑的器识,不是让文章单纯地去释疑解惑,而是对当下的生活,具备一种似远实近的观照作用。文章既有甄别材料、求真去伪的史证性,又有作者遥相呼应现实的思考与引义。学者说到这类文章,认为“有时”、“有我”,方为佳构。“有时”者,即史实所依存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当下的启示作用;“有我”者,即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拿2013年第5期为例,此中的《珞珈山——思想者的摇篮》、《<青年论坛>艰涩的记忆》,因我经历过那个年代,读来分外动情。《辞职,民国政治舞台的一大风景》,史证之外,作者的评说亦很警策,发人深思。还有《“文革”期间儿童题材连环画的母本叙事》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好文章。
该刊即便是贴近现实的文章,也决不媚俗,往往能从一个大文化的高度,去印证、分析、阐述其产生与发展的原由,优与劣,功与过,不夸饰亦不护短,在有理有据中闪烁批判的锋芒。如2013年第5期的《理解我们自己的“娱乐至死”——一种西方文化理论在中国的被绑架之旅》、《被时间掩埋了的错误》。
一本“文化批评杂志”,能办得如此鲜活,殊为不易。在品种上亦多有开拓,如封二的漫画《诡画神游》,封三及前一面的“广东古村落”照片、说明文字,都让刊物流光溢彩。
南铁虽是老友,我还想说几句决非谀词的大实话,他每期的“卷首语”精短而有针对性,一期谈一个问题,行文又漂亮,可称是一个“亮点”!南铁在《杂志的生存》一则中,寥寥几百字,有实录,有慨叹,有十分到位的评述:“人文社科类期刊因为贴近意识形态,除了要考虑市场和受众之外,还不得不花许多精力去考虑说话的方式,把捏说话的分寸。”
《粤海风》就有她稳健的但不缺棱角的说话方式,说得多么有艺术啊,我不能不从心底大喊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