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相识亦有缘

2014-02-12黄忠晶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风编者刊物

黄忠晶

时间过得真快,回头一看,在不知不觉间,我认识《粤海风》已有十年。

十年前,由一位朋友介绍,我才知道有《粤海风》这个刊物——其实我是很孤陋寡闻的一个人。朋友告诉我,这个刊物上有一篇文章是批驳我某个观点的,他把这一期的《粤海风》寄来给我看。这篇文章虽然立论的根据站不住脚,但作者的态度还比较认真,而且其观点具有代表性,我决定予以回应,写了一篇题为“评论历史人物岂可仅凭想当然”的文章,投给《粤海风》。当时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并不指望文章一定会发表。没想到投去的时间不长,就被刊登了。这也让我认识到《粤海风》的一个特点:大气包容,给不同观点的投稿人提供一个充分交流思想的平台,而编辑自身不带任何倾向性。尽管这是对一个好的学术思想刊物的基本要求,看似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编辑肯定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掌握发表文章的权力,在某些时候他必须用很大努力来克制自己去“枪毙”持不同或相反观点的文章的冲动。因此,我见得更多的是,不少刊物“观点一律”,缺乏思想交锋的好文章;那些观点与编辑相左的文章,即使是有创见的,也往往被视为异类,弃而不用。

《粤海风》是一本真正的文化批评杂志。这里的“文化批评”不仅是通常理解的文艺评论,它的内涵比这丰富得多,是对各个层次的文化现象从不同视角予以审视和评判,完全不受某个或某些固定学科思路的束缚,而往往是多元的、综合的和立体交叉式的。这种类型的刊物在国内并不多见,因此《粤海风》形成了自己的刊物特色。这种风格很对我的路子。我写的有些文章,很难把它们归类为哪一个学科的论文,甚至看起来不太像通常所说的论文,但我自认为它们很重要或很有意义,却不知道该把它们投到哪一种刊物,这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粤海风》,觉得大概只有投向它才是合适的。我不仅愿意为它投稿,也很乐意成为它的读者。一册在手,随意翻翻,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选其中最感兴趣的几篇先读,是一件让人十分享受的事情。我翻检了一下在《粤海风》发表的文章,正好十篇,平均每年一篇。这不算发表很多的,但我总共投稿也只有十一次,几乎是每投必中。倒不是我的文章写得有多么好,而是我逐渐搞清楚了《粤海风》的特点,知道它需要哪一类文章,投给它的大概都是比较合适的。

《粤海风》的文章大都让人愿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较少或没有八股气息。这跟编辑的提倡和导向是密切相关的。换言之,只有在编辑的鼓励和支持下,那些不拘常套、比较有创见的文章才可能脱颖而出。这里不仅需要编辑有水平、有眼光,还需要他有胆识、有勇气。在投某些稿件时,对于是否会被采用我心中没底:自己认为,有的话题可能有些敏感,有的说法可能比较大胆而犯忌讳,即使这些稿件不被采用,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们都被刊登了。如果换一家刊物,就不一定能发表。由此我对《粤海风》的学术胆识和思想勇气十分敬佩。《粤海风》2013年第4期卷首栏文章的标题是“编辑的悲哀”,历数一些编辑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缺乏事业激情、一心向钱看的状态。《粤海风》是完全有资格作这种谴责的,因为它以自身行动表明,跟这些编辑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粤海风》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现了一种平等精神。

首先,在对读者方面,我的感觉是刊物办得很平民化,不像有的刊物那样,编者显示出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或精神贵族气派。《粤海风》刊发的文章很少有特别晦涩难懂的,大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不是媚俗,不是肤浅,并不影响其思想内容的深刻,也不影响其学术上的价值,而是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相反的,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除了很少的属于确有学术和思想价值外,更多的是作者把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拿了出来,或者拿一些生僻专门的术语来掩盖自己文章思想之贫乏和学问之肤浅。把自己的意思用尽可能明白晓畅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对一个作者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而编者如何鉴别和取舍,就体现出他对读者的态度。这种平民化还体现在刊物发表文章的内容大都是那些老百姓所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正像《粤海风》编者所表明的那样,他们办刊物,不是为那些想评职称的人发文章,也不是为某些小圈子的人提供获取名声的机会,而是想办一个真正对广大读者有益、为他们所需的好刊物。为此,尽管不被列为所谓的“核心期刊”,也无所谓。在我看来,这样的期刊在中国不是多了,而是很少很少,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粤海风》的平等精神还体现在对作者或投稿人的态度上。我的感觉是,编者并没有把作者分为三六九等,并没有根据地位高低、名声大小、关系亲疏等来给予作者不同待遇,可以说是做到了在稿件的采用上“人人平等”,以稿件的质量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相形之下,我看到许多刊物做不到这一点,由于作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损伤作者(投稿人)尊严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还很严重。我初次投稿时,对《粤海风》刊物以及编辑部的人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关系;尽管已经出版过多部著作和发表过不少论文,职称也是教授,但实在算不上有什么地位和名气,而《粤海风》对我的文章照发不误。十年来,每次投稿我都是寄给编辑部,从来不写上编辑部某个人的名字,也从未跟任何个人有过另外的联系。我觉得这样挺好。如果说编者和作者(投稿人)可以成为朋友的话,那也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粤海风》对作者的尊重还体现在对稿件的处理上。就我的记忆所及,所有被采用的稿件基本上是全文照发,从未有过被大段删减的情况,几乎没有改动;偶有改动之处,并没有改变我的意思,只是文字技术上的小处理;还有一两篇文章的标题作了更动,也是出于编辑的需要,改后的标题或许更加贴切一些,是作者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总之,这都体现了对作者人格和劳动的尊重。我想,正是这种平等对待和尊重产生的开放性,使得《粤海风》的稿源十分丰富,表现在每一期刊物的异彩纷呈上。

最后想说说《粤海风》每一期都有的卷首语。这也是刊物的一个特点。刊物主编每一期都写点东西,同样体现了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的态度,也直接表达了刊物的精神。卷首语只有数百字,然而文章越短越难写;看似随意娓娓道来,要把诸多新意凝炼后融入其中,实属不易。

值此《粤海风》百期之际,谨以此短文致贺,并献上我的良好祝愿。如果拿人作比喻,百期刊物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儿,我祝愿它天真朴素,不失其赤子之心;百期刊物也像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我祝愿它勇猛精进,无所畏惧;百期刊物还像一个不惑知命的壮年汉子,我祝愿它臻于成熟,阅世深沉。

与《粤海风》相识十年,应该算得上是朋友了。这样的朋友我还想继续交往下去。如果身体情况允许的话,我希望跟《粤海风》有一个新的十年之缘,或者更长久些,这一缘分可以继续到它的第二个百期来临,尽可能多地给它一些好东西。

猜你喜欢

海风编者刊物
刊物贺词
亲亲我
去海边吧
刀韵海风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