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信力”
2014-02-12罗飞
罗飞
《粤海风》自1979年改版以来,出满百期实在不易。
我这“实在不易”四字并非谀词,是从我经历的编刊艰辛中得出来的判断。几十年来,我共编过四个期刊。其中同人刊物二,新中国成立前后各一,新中国成立后遵命编刊二个,人和刊物均命途多舛:要么批判后被迫停刊,要么识相点主动谢幕。说起出刊期数那更是汗颜:最少的只出过两期,最多的也只出到十二期。以我之狭窄眼光视今之《粤海风》,实在寒碜之至。当今期刊品种繁富,就质量而言,参差不齐,而重量轻质似成风气,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来说,在众多文化批评类期刊中《粤海风》堪称佼佼者。记得王元化读到我在《粤海风》发表为阿垅辩诬文章后,有每期读到该刊之想,我将此意向徐南铁主编转达后,欣喜得到一份赠刊。元化常和我谈论《粤海风》刊物内容,颇想为它寄点稿子,但一直为眼疾困扰,终未能如愿,我俩均引为憾事。
我看当今期刊重量轻质现象之所以形成气候,原因多多。其表象如卖版面、稿稿交换及采用关系稿等,形成文化层面的“格雷欣(Thomas Gresham)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于社会的是人文精神日趋失落。要在文化层面上提高人,使人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何其难哉!
《粤海风》从本身补钙做起,乃治本之道。记得徐南铁主编在2005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编杂志者当有自信力》一文中说:
我想,保留几种游离于圈子的杂志,保留一些于评职称和升迁无益,但却是严肃思考、认真操办的杂志,或许是维护学术生态环境的需要吧!我绝对不敢说自己办的杂志就属于这种需要,但是我衷心祝愿它的存在不至于毫无意义。
他提出的“自信力”话题,这使我想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那时的中国是外患频仍,统治者对内使用瞒和骗的手段愚弄人民,鲁迅先生发现“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但他清醒地告诉人们:“‘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下面紧接着是一段至今人们都经常引用的名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近八十年前的话,当今依然在耳边回响。当我们提到“自信力”,重温鲁迅对中国人的“自信力”的高度评价,难道不会顿觉脊梁挺直了吗?
以文化批评为己任,立意“维持学术生态环境”的《粤海风》同仁豪迈地说:“生为期刊,命中注定要亮出脊背让‘发行量的鞭子抽打,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个短暂的片断,我们需要的是历史的总和。”——这没有点“自信力”能行吗?《粤海风》同仁明知“中国期刊市场,或者说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都还不利于形成某种品位杂志的温床。在那些发行商的视野之外,我们有一份失落,几份悲壮,却又悄然夹杂着一丝特立独行的自得之情。”——这不禁使我对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肃然起敬。
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录此近八十年前的陈言旧语,以赠今人,或有不伦不类之讥,但我无非以此祝愿《粤海风》诸君,以其坚实的足迹来证实自己的刊物,将是一份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和独具学术个性的期刊,增强我们这个民族更多人的“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