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古村落意象的现实关怀
2014-02-12刘晓春
刘晓春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粤海风》的主持者在杂志的封面与封底等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广东的古村落。刚开始的时候,读者未必会感觉到其中的深意和关怀。当刊物坚持数年呈现出一种统一的设计风格,我们发现,其封面封底设计与杂志的文化批评风格竟然如此契合。古村落呈现的整体意象,以一种遥远的古意显示出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感,其中暗含的对于现实社会的忧虑、批评意味,与杂志一直坚持的“无边界的”文化批评关怀相互映衬,构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独特的南方风景。
或许,上述文字是本人的过度阐释。由于专业的缘故,我在这里更想谈的是古村落本身。刊物的编辑坚持数年,行走在南粤大地,以光影文字记录活着的或者濒临凋敝的广东传统村落,对于古村落意义价值的发现,乃至保护、活化,作为一本文化批评刊物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其意义和价值本身需要由知识分子去发现和发明。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文化本身很可能湮灭无闻,随历史飘零,自生自灭。中国每天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村落在消失,今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经过政商共谋的话语洗脑之后,人们已经麻木到认为它们的消失似乎是必然的,村落似乎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原罪”,必须用推土机荡平。在中国的都市,我们很难容忍村庄的存在,高楼逐渐蚕食吞并村落的生存空间。在广州CBD的中心,猎德、杨箕已经消失,冼村正在消失。象征都市繁荣发达的建筑天际线,吞噬了多样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现代洋房的居住便利与传统村居的生活不适。问题在于,传统村落不仅仅只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更是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忆之所。当整齐划一的洋楼取代了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自然天成的村落格局,当封闭隔绝的陌生人社会取代了邻里守望、声气相通的熟人社会,中国之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便失去了其传承以及记忆维系的处所。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保留传统中国传承、记忆维系的处所,又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使古村落在保护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这不仅仅只是意义与价值的发现过程,而且还是意义与价值的“活化”过程。“活化”,需要保护村落本体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培育当地人保护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通过教育,营造文化传承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让当地人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尊严,得到发展。而当前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由外来开发商或政府主导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与当地人没有关系,当地人不是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有些甚至形成严重的利益冲突。
所幸的是,2013年岁末,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提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国的传统村落,承载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乡愁”情感,代表了中国人精神家园中最温馨的部分。由国家顶层设计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传统村落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的命运取决于文化与资本的博弈,究竟是敬畏文化,敬畏传统,还是资本为王的霸权依然大行其道,用句俗话,“一切皆有可能”。不管怎样,在未来的日子里,还是非常期待《粤海风》依然能够持续关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