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带给我粤海的风气
2014-02-12王则楚
王则楚
我是从2003年到民盟省委会工作、担任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之后,开始阅读《粤海风》的,最早接触《粤海风》的是它的书画特刊,是民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书画家莫各伯送给我的,当时以为书画特刊才印刷的如此精美。后来与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粤海风》的主编徐南贴在西北考察一路成了朋友之后,才知道《粤海风》的精美是南铁公的追求!
每期的《粤海风》都有徐南铁的卷首评论,每每看了使人发出意会的微笑,其深刻细微、入木三分的语言,传递着广东文化人的向往,包含着南海、西太平洋的海洋气息,配着扉页的抽象漫画,有时让人不得不佩服编者对社会万象的观察入微,不得不对编者在入微的社会现象所映照的社会大病灶的一目了然。
《粤海风》坚持这知识分子的那份真情,他可以不讲话,但决不讲假话。文艺界的历史悬案,它谈胡风、谈胡乔木、谈周扬,让作者直抒己见,文责自负,看了使人明白了中国文化界为什么难以出大师,难有如伏尔泰、车尔尼雪夫、托尔斯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
文艺批评是很难认真开展的,但《粤海风》是直陈己见,互相切磋,来信来稿一律照登,批评的意见得到发表,反驳的意见也一清二楚,十分的一视同仁。真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园地。
受这股粤海风气的影响,我也拿起笔斗胆在文人面前说说父亲的事。先后写了《闲谈〈桃花扇〉和〈柳如是别传〉》、《戏本来就是演给牛鬼蛇神看的》等,随心所欲地说:演给牛鬼蛇神看的戏根本承担不了歌颂党、歌颂领袖的责任。
在省政协十届四次大会上,我就“幸福广东”作了即席发言,徐南铁把我的发言稿拿去,在当年的第一期以《演说两题》为题,连同我给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演讲一起发表。因为,前者直指广东的五个不幸福,后者直指忠诚于党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官就是奴才,都极有争议。但我只要敢于文责自负,《粤海风》就敢发!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要有这样的一种敢干敢担的一股气,才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改革大潮里奋勇直前。在《粤海风》一百期的日子里,我们祝愿它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