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海风》以外的二三事

2014-02-12张均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风稿子刊物

张均

我与《粤海风》的关系比较简明。先是多年以前听到前辈学者称赞广州的刊物,其中便有《粤海风》。不过前辈又补充了一句:它们的作者主要是北京的。此后便是给《粤海风》投稿了。《粤海风》共用过我三篇稿子,一篇是我在中山大学组织的“青年学者沙龙”的对话记录,一篇谈单位制度下文人生存方式,另一篇则是重议舒芜“交信事件”的稿子。每次“程序”都似乎是先发去电子文稿,隔上不久便收到刊有稿子的刊物。没有例行的客套。这给我极干净的印象。所以值此《粤海风》百期纪念之时,我很乐意谈谈我对这份刊物的理解及希望。不过“理解”更主要是从《粤海风》以外的二三事获得的。

刊于《粤海风》2010年第2期的《单位制度下的文人生存》一文,是我专著《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中的一节。当初写这节文稿时,实在是心有戚戚焉。当今研究者讨论中国知识分子或文人的生存方式,总喜欢援引余英时先生关于“道”、“势”关系的论述。我自己读书时也对余著《士与中国文化》留有博闻识深的感受。不过年岁渐长以后,觉得余先生主要还是一位精于典籍解读的学者,善于也局限于从文字记载去解读中国文人,而对中国的世俗现实未见得有深切体验。譬如,他认为规限知识分子的“势”主要是政治权威,而以我工作多年耳闻目睹所知,多数知识分子只是在较少时候会与政府发生“龃龉”,而更日常地考虑的却是怎样处理与同事尤其与领导之间复杂的人事关系。其实在当代中国,无论权力争夺激烈的官场,还是看似象牙塔的大学,每个具体单位都普遍存在一个、两个乃至多个彼此矛盾的派系。权力和资源的配置,由在斗争中占优势的派系所决定。一个人期望获得权力和资源,他(她)除了使自己的业绩符合公开的评价规则之外,更重要的是参加占优势的派系或效忠于它,参与它对其它派系的压制和打击。一个不愿参加斗争、不愿钻营的“正直的人”,往往要付出被边缘化、不能获得权力和资源的代价。此种“世情”,甚至在革命年代也不例外。故韦君宜感叹说:“参加革命之后,竟使我时时面临是否还要做一个正直的人的选择。这使我对于‘革命的伤心远过于为个人命运的伤心。”(《思痛录·露沙的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无疑,另一种“势”(权势)比政治权威更活生生地逼入了知识分子乃至国人的魂灵。围绕权势的“关系学”,是国人最“切切实实”的欢乐或痛苦之所在。显然,余英时未曾注意到这一层,而我的稿子就主要谈了文人面对依靠、投奔、拉拢等等派系行为的痛苦。其实卑之无甚高论,不过面对中国历史与现实大胆说出“皇帝未穿新衣”的事实而已。《粤海风》未做任何“改削”,径直将文章刊发出来。但到了出版社,这篇稿子就成了“问题”,编辑朋友为之深感不安,最终将之从专著中“挖除”。有关“舒芜问题”的稿子在《粤海风》之前更有一段曲折。此稿最初由友人推荐给北京某著名杂志。但该刊编辑对我表示不认同我有关周扬对“胡风问题”负有重要责任的观点,并列出史料证据一二。于是我再度爬梳史料,确证编辑提供的观点和证据并不能成立。如此“修改稿”发给编辑,自然没了下文,于是文章便“转嫁”给了《粤海风》。但“曲折”并未到此为止。2012年,舒芜女儿方竹女士欲将此文收入《舒芜学术纪念文集》,但上海某出版社很快从众多纪念文章中“发现”了我的稿子,并托方竹女士向我转达修改意见——要求不在道德上涉及周扬、林默涵等已故高层领导。对此我认为是违反事实的。不久方女士又转来编辑亲自动手修改过的文章,内容删减至半,也回避了周扬等的责任问题。我只能很感叹地对方女士说:“这已经不是我的文章。”于是这篇稿子又自动从书稿中“消失”了。

这二三事,与《粤海风》并无直接关系,但增添了我对这份刊物的理解与好感。我以为,在当前思想学术刊物中,《粤海风》是一份比较独立、能够面对历史复杂性的刊物。在当今知识环境中,思想性刊物经受到三方面的无形压力(或诱惑)。其一,意识形态压力。这一点不难理解。“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E·H·卡尔语),然而人性总是对失败者投以更多同情与诗意,而有独立意识的刊物注定要处在两种力量的“拉锯”之中。其二,对于真相与真理的追求。借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台词,当今中国亦可谓“大争之世”,左、中、右不同思想纷涌四起,相互冲突。作为“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论战以后知识界分裂的文化症候,思想性刊物处在分裂、斗争的“第一线”。那么,刊物是否要选择立场、设置“议题”,是否直接作为一种斗争力量参与其中,就构成了它们的“编辑哲学”的核心部分。其三,“道德塑造”的善意。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道德倾向,对于历史上的有成就者,我们习于为之“提炼”或追加良好的道德形象。有时是门生故旧希望历史记述隐去其可能实存的“失德”,有时出于知识分子潜在的群体认同,许多刊物和出版社编辑也不太接纳对于“先贤”的不道德史实的讲述。这三种因素,其实都是刊物运作中的干扰因素。对此说,或有人深表疑问:政治压力、道德虚构对刊物实践的不利干预不难推想,但“对于真相与真理的追求”难道不正是刊物应该有的追求吗?这种疑问自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谁能够断定编辑所相信的事实就是“真相”,谁能保证编辑所热爱不已的观点就是“真理”?而且,所谓“真相”、“真理”总包含着内在的排斥结构,它们总是把不同于所谓“真相”、“真理”的其他事实或观点划归为“错误”,甚至驱逐为“邪恶”、“反动”。而以“真理”名义犯下种种灾难性错误,对于当今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不算陌生的。

以上三层办刊压力或诱惑,我在近年接触的各家刊物或出版社那里多少都有所感受。譬如,北京杂志编辑要求我按照他的观点修改文章,其实与他和周扬后人的私交不无关系,而上海出版社的修改又与政治安全的考量有关。《单位制度下的文人生存》一文在专著中被“挖除”,则涉及意识形态与道德塑造的双重考量。对这些编辑的顾虑与谨慎,我颇能理解,不过另一方面,我越来越意识到《粤海风》的可贵。《粤海风》不曾删改过我的稿子,甚至未对我表示过顾虑或犹豫。而它所刊登的不少稿子,以我看,在其他刊物其实颇难面世。比较起来,《粤海风》较少“自我规训”的习气,而大有磊落爽直、指摘时世人心、思考中国未来的开阔胸襟。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主编徐南铁个人风格的流露。我与徐先生有数面之缘,见其体格魁壮如武人,而性格超然有隐逸气。或许正是他的内心情怀成就了今日的《粤海风》。对此,刘斯奋先生的评价颇是到位:“身处当今这种‘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滔滔,皆为利往的时世,没有一点精神,一种信念,一股子韧劲,是很难在这个冷清寂寞的精神之园里坚守下去的”,“(南铁)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之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披荆斩棘、垒石扶篱,竭力侍弄出一派超然于‘圈子之外的静水清阴,亭台曲径。”(《风之首·序》)我相信,“圈子”之外的《粤海风》在来日会以更开阔的思想力量,卓立于群刊之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粤海风》就不再有改进的空间。从上期《邓晓芒先生的眼泪》一文看,《粤海风》多少还是存在不知会作者而删改稿件的事实。邓晓芒先生文章中被删之处大约是邓先生提到他母亲听延安歌曲而流泪的细节。当值编辑的这种删节也不难理解——在某体制已成知识界之“公敌”之际,如此文字刊出来岂不是乱知识分子的“大计”?这事颇使我想起当年《读书》的“高家村事件”。该事件起因于海外学者高默波在《读书》刊文称“文革”期间他所在的高家村农村孩子多能接受教育、农民也能受惠“赤脚医生”,结果文章出来后引起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群体的“围剿”。此事给当年正在读博的我留下了几乎称得上“恶劣”的印象。高默波不过实话实说,自由主义者为何就不能允许呢?当然现在看来,这也能理解:对“自由”的守护与争取难道不应该是知识分子最应该献身之事么?我相信,《粤海风》的删稿编辑一定是心怀自由情怀的年青知识分子。假以时日,他(她)很可能会意识到革命并不能“压缩”为“专制”,自由其实也有知识分子的自由和下层阶级的“自由”的区分。其间“复杂性”足以产生世界上万千种合理的声音。高默波的“高家村”、邓晓芒母亲的眼泪,也是其中声音之一二,并非“错误”更非“邪恶”。而按照自由主义之信念,它们同样拥有在阳光下公开表达的权利。若有那样的时候,我以为《粤海风》会走得更为理性,更能成为推进多元民主社会的一份健康的媒体。

猜你喜欢

海风稿子刊物
刊物贺词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亲亲我
放胆情结
拖稿的各种理由
去海边吧
刀韵海风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