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前行 有容乃大

2014-02-12陈中秋

粤海风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刊办刊海风

陈中秋

《粤海风》出刊满一百期,主编希望我能为此写点什么。讲实话,在职时我没有为《粤海风》写过稿,因为我同时兼着杂志社的社长,怕他们不好处理,自己也不想惹以刊谋私之嫌。到如今,我不在其位已经五年多了,作为旁观者,写点感想,凑个热闹,似也可以。

《粤海风》一路走来,并未大红大紫,但也没有遇阻停滞,应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个中甘苦,办过此类刊物的人都有体会。更为难得的是,刊物还吸引了一批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独立思考的作者来稿,使刊物在知识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要说感谢,首先要感谢这批作者。是他们高质量的来稿,撑起了这份刊物,也塑造了这份刊物还有人喜欢的面目。因为《粤海风》不仅位置不显赫,稿酬也不丰厚。有的刊物能以重金征好稿,令人羡慕。但《粤海风》无法做到,因为缺钱。刊物不赚钱,只能靠少量补贴过日子。如此这般,既无法为稻粱谋,也无法为职称谋,人家还愿把好稿给你,当然要真诚道谢了。

同样由于条件所限,《粤海风》办刊人员很少,一直以自由投稿为主。这样做当然要冒“断炊”的风险。但也带来另一个好处,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对所有来稿者是平等的。既无门户之见,也无帮派之别。自由民主,兼容并蓄。许多来稿也许就是看中了刊物营造的这种氛围。这些年,由于言路的开放与社会转型期遇到的诸多问题,文化界各种外来的、本土的思潮与主义纷纷涌现,有的刊物以独尊某派为标识,这也是一种策略,当然也会有号召力。但《粤海风》这种开放兼容的做法,允许大家都去摸石头过河的做法,看来也受人欢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做人如此,办刊者更应有这种胸怀。

但《粤海风》毕竟不是互联网,微博微信,篇幅有限,对来稿总得进行选择。因此《粤海风》一直在声明以文化批评为旗号,这个范畴已经够广泛的了。不光文化的定义各式各样,后来又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之分,这几年又流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别。因此,可思可写,值得探讨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同时《粤海风》也强调新锐,强调贴近现实。这不光是勇气的问题,也是办刊人希望为当下的文化发挥建设性作用。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对曾经被遮蔽的真相的揭示,还是对已有“定评”的人和事的质疑,对当下许多文化现象的分析评说,只要能说出新意,而且有理有据,就于读者有益。当然,我个人感觉,有些文章的针对性,问题意识还可进一步加强,而且短小精干一些,因为刊物与专著的读者毕竟不同。

我们总是希望思想的自由,话语的民主平等。其实,思想的自由是本来就存在的,谁也无法控制。一个人脑子里想什么,怎么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控制呢?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但如何做到话语的民主、平等就复杂多了。中国历史上,我们有过无数因言获罪,上纲上线的惨痛教训,也有过许多妖言惑众,酿成惨祸的沉痛记忆。我们这代人对“文革”期间从文斗到武斗,由大乱到大治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其实,即使当时一些跟得很紧的红卫兵,也不光是出于对领袖的个人崇拜,还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不断抛出来的假材料也产生了很大的迷惑作用。因此,如何能让大家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平等交流,凝聚民智,而又保障国家稳定有序,与时俱进,确实需要有治理大国的大智慧。

我退休后,能够自由读书,自由思考的时间多了。也不必担心被边缘化或急着去赶什么浪头了,真是件幸事,乐事。但对于中华文化,我是越读书越觉得博大精深,无穷无尽。我们的民族,既有过辉煌的荣耀,也有过挨打的惨痛。五千年不中断的文明,为我们子孙后代积累了无数应对盛世乱世、顺境逆境、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等复杂局面的聪明才智与经验教训。这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份可以引为自豪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对现实问题产生困惑时,一旦以史为鉴,也许可以豁然开朗。

人生苦短。值得读应该读的书刊,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实在太多,真读不完。但不值得读的书刊也很多。特别现在只要有钱,出书办刊并不难,要出比《粤海风》豪华气派得多的书刊也不难。据说当今中国光报纸就有1900多家,杂志9400多家,还有近6亿网民。但愿在这样林林总总的报刊大海中,《粤海风》能始终成为有心人值得一读的一本。

猜你喜欢

书刊办刊海风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亲亲我
去海边吧
书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浅析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刀韵海风
拟广告
书刊文摘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