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探微
2014-02-12李细玉春
李细玉春
(福建工程学院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08)
近些年来,国家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各高校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据此,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建设,在高校中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高校作为重要思想文化阵地的作用。这实际上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有利于“中国梦”共同理想的实现。《意见》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之魂,要实现“中国梦”,首先需要通过倡导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聚合社会正能量,增强国家软实力。《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在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共同理想的有效途径。
第二,有利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高校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基本的办学理念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果只是注重科技知识对经济建设的价值,把学校定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人”,即开展“重理工、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的“专才教育”,而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这种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是有严重缺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降低,是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大限制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新的民族人文精神,便会不打自垮。因此,对高校而言,如果简单割裂科学与文化的和谐统一,不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校发展,不但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最终也将导致大学教育方向迷失。
第三,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场所,青年大学生又是思想十分活跃的群体,如果没有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把他们的“三观”问题解决好,使他们从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那么他们是无法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合格人才的。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的成长在中国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的多,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比过去复杂多变得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应当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大学生受传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的影响,忽视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样也不利于他们的“功利目标”的实现,没有先学会做人,连基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准则都没有,又怎么能做好事,又何谈真正成才,成就一番事业呢?
总之,高校虽然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但为了促使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校发展,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才能最终使高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实现的人才基地。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真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二、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地方高校的人文素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重点就是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需要从外部进行正确的灌输和引导的,而目前,高校的定位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上“重理工轻文史、重技能轻理论、重分数轻能力”,而此时大学生又是处于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这使大学生严重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的选择分辨能力,很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动摇,做出各种极端的行为,这就更加需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引导高校师生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缺失,使一些学生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受西化思想的影响,甚至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持否定态度,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各种质疑,这些对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是极其不利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等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当然也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国梦”共同理想而奋斗。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凝聚力。长期以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学好专业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谋得一份好职业的极其功利的思想,只知道实现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而漠视国家的前途命运,没有“奉献人民、奉献祖国、奉献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信仰与追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成为一个有志有为的青年,爱祖国是第一要求,只有国家和平安定、兴旺发达,才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首先要铸牢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4.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学生的培养上,更是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而目前,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浓、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对学校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不利的。因此,高校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强化时代精神的教育,把传授专业知识与激发创新热情、培养改革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从而为我们早日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5.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就强调对科学精神的追求,确实做到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科学的同时,大学生存在着荣辱意识淡泊,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缺乏诚信、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甚至违法乱纪等。因此,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荣辱意识的培养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荣辱意识,既努力使他们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他们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使这些大学生成长为“四有”人才。
总而言之,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作为中国科学发展基地之一的高校,必然要承担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崇高使命。所以,高校必须在实践中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持正确的人生道路方向。同时,还必须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注重陶冶文化素养,努力加强身体锻炼,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高校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高校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知行统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文理兼修”的目的。
1.学校管理层要积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推动者
学校管理层是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必然要做好宣传和推动工作。首先,要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层自身的理论修养,他们只有在自己充分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好宣传、推动和实践工作;第二,切实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如成立专门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对各相关部门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措施,积极结合本校特点构建独具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等;第三,狠抓贯彻落实,切实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持续开展“知校、爱校、荣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校的办学远景和大学精神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最终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引路人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的心灵成长导师。高校教师包括思政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其中思政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宣传者、实施者和监督者,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直接方式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专业课教师虽然以专业知识的教授为主,也同样具有育人的责任。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达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变化,许多综合性的问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是无法解决。无论理工科或人文学科,必须打通彼此的关联之处,使人文素质教育在现实的文化土壤汲取营养成分。同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研究方式,使人文社会科学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专业教师也要特别注意挖掘理工科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在备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各种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之穿插于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把单调的、程序化的工科课程,变成富有思想性、趣味性的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知识,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传播者
现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日益多样化,能主动选择和内化所学的内容,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所以,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首先,学而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大学生不能抱着只学专业知识的狭隘想法,而应该通过学习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要自觉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如主题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社会调查、辩论赛等,在学习中不断加深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大学生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实践中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学以致用,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进行发明创造,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真正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坚决不将自己所学用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并坚决同各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作斗争;在为人处事方面,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与人为善,在自己的身边营造出和谐的生活氛围。第三,用而后传之四方,是更高的境界,大学生不仅要严格自我要求,更应该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以集体利益为重,不怕吃亏,乐于助人,用自己的“正能量”来感染周围的人;关注校园文化建设,运用微博、微信、BBS等各种媒体,为校园精神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团体,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在努力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抓好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要抓住大好时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