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有效实现滨海新区石化人才供需对接的思考
2014-02-12,
,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对接,可以算作是一个物理学用语。它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指将各部分端部的对接部接合固定起来,木工常指木纹相垂直或对边不重叠的并用箍(如铁条)加固的接合方法,亦称“端接”;二是指在宇宙空间中操纵(如两艘宇宙飞船)使其机械地连接,靠拢合为一体;三是指对抵接合。这其中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可以延伸理解为是两个不同的物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学生就业可以和企业岗位需求达到有效对接,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大大得到缓解。
一、滨海新区石油化工人才需求现状
1.石化行业百年基业的沉淀
天津市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发源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也是唯一聚集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中化工四个国家级石化公司于一个城市的突出典型。天津市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就包含了石化行业。规划中提出,力求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具备世界级规模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上游和下游产品在地区达到密切联系、资源能源回收再利用、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石化产业基地。而且会依据低碳、循环、节约、集约、绿色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石油开采、石油存运、炼油、乙烯和乙烯的中下游产品发展链条,进而形成年产50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北方石油生产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和成品油储备基地,具备3500万吨炼油水平,乙烯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50万吨。
2.滨海新区迅猛发展的需要
200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滨海新区,以原3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标志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5年时光,滨海新区成立之初的粗糙被打磨,逐渐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而其中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化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一个行业的进步一定与人才有关。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而作为生产力三要素的劳动者是其中的要素之一,通过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带来整个社会的最终发展,可见社会发展、企业进步最终是人在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滨海新区的石化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由人推动的。
天津的化工区建设规划面积占据滨海新区80平方公里面积,突出特色建设、集聚资源、有序布局、完成支持系统的石化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配套,海洋化工、石油化工、能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发展的重点。在石化行业的延长产业链中,对于聚酯纤维、聚烯烃塑料橡胶制品的开发等也将会因此而得到顺势发展。预计到2015年,整个滨海新区的沿海化工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届时工业总产值也将增长到50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就有1800亿元,利税总额不低于900亿元,直接创造50000个就业岗位。
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急需引进生产新技术,所以在生产操作、技术管理、技术设备改造等方面,高级技能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石油和化学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过程复杂、专业技术更新速度快,这些都为石油化工专业人才规范化水平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把滨海新区看成是石油化工人才需求的风向标,所言非虚。
二、滨海新区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现状
滨海新区石油化工人才的需求趋势必然造成大量的就业岗位,有需求就有供给,但是现实中供给的水平是良莠不齐的。滨海新区的发展是迫切的、迅速的,石油化工行业尤其如此,这就势必要求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的成熟度高、专业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而最主要的渠道还是各个高职院校,因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怎样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标准——拿起来能用,用起来顺手,不好高骛远,潜心专业钻研的标准行业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区域人才培养自给自足是比较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因为区域内人才培养针对性较强,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二是因为区域内人才归属感和稳定性相对较好,现在社会人才流动性很大,不仅要培养出人才,还要能留得住人才,区域人才培养格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规避人才流失。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隶属于中石油系统的高职院校,它不仅仅是中石油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还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的大港油田毗邻大港石化公司的地理优势,而成为为高速发展的滨海新区提供石油石化人才的教育基地。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天津大学石油分校,其石化专业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作为学院的主干系部石油与化学工程系,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初步形成了符合地区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好的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在:
1.石油与化学工程系毕业生认可度高
自建系以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社会输送各类石油化工毕业生50000余名,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其中多数已经锻炼成为石油化工行业、石油工程领域及其他战线的领导和业务骨干,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广阔的办学背景。近年来,连续三年石化系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3%,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石油化工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技能性人才培养基地。
2.石油与化学工程系软硬件设施良好
石油与化学工程系目前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共有专职教师47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总数的25%,教师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人,取得“双师”资格教师33人。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该系开设有石油工程技术(中澳)、石油地质勘查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10个专业或专业方向。根据不同专业教学需求建有7个专业实训基地,含17类31个实验室。此外还建有天津石化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石油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证。
3.石油与化学工程系产学研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石油与化学工程系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业绩。在教研教改方面,两个专业达到市级重点标准,两个专业达到院级重点专业标准;完成6门省级精品课程,4项教研成果获得市教育厅级教研成果奖。另外,主编和参编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余部,完成校内教学讲义20余套。在科研方面,有1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近三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有3位教师被聘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另外,滨海新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中,渤海职业、国土资源等几个院校中也开设了石油、化工等与石化企业有关联的系部专业,有针对性地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田大型企业提供对口的技能型人才支持。
三、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区域内校企双赢
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尤其体现在人力资源上,人力资源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型社会的示范区域——滨海新区,内化的学习动力更能彰显出来,所以区域内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能有效对接。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区域内高职院校,是人才的输出方,要始终负责人才水平的不断提升,因为学生是学院出产的产品,不仅要保证产品合格,还要有售后服务;不仅要积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帮助产品占领市场,而且要进行后期养护,保证市场占有率。为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专业设置与区域需求实现对接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种分类:一是学科分类;二是职业分类。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社会职业岗位状况决定其专业设置,因此高职专业的知识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所构成,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一直以来,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但随着社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拿石油化学工业来说,它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当然也是滨海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合理设置此类专业,对学校的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近年来滨海新区石化人才的需求量成迅猛增长态势,为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区域内石化行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具体不同岗位的需求设计专业课程,力求达到教育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生产出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实践实习的机会,使之就业的前景更为广阔。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完成专业设置上的对接,须坚持以滨海新区石化行业的需求为办学宗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力求做到有需求就有供给,不盲目教学,加强和区域内企业的沟通,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和专业知识构成,把实用性、时效性和企业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改变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
2. 订单式培养模式丰富对接内涵
高职院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在石油化工领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就业与招生、教学、科研工作三结合,强化“三个培养”,利用多种资源,着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确保就业率稳步提高。近年来,订单式培养成为稳定提高就业率的有效工具,它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近期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使学生就业压力减少,专心课业学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现状,向学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之后,学校在企业主导和协作下按订单进行人才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经过企业验收合格后即被企业录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将会有效地录用适合的人才,减轻学校培养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目前,滨海新区石油化学工业对于订单式培养的需求量很大,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石化系对订单式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近期的渤海钻探订单班,学生对于企业认可度较高,专业知识学习认真;而用人单位在大一新生中就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适应岗位工作的学生进行培养,也使人才培养建立在高起点上。
3.校企合作全方位深化人才供需对接
前面所提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表现在产学研的各个方面。教学科研中,企业专家可以担任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教师和提供技术服务,加强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工作一线,及时了解企业专业知识需求情况。众所周知,石油行业是工业发展的血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主力油田总体已进入递减阶段,稳产难度不断加大,石油产业的下游产业链——石油化工生产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加工分解的要求更高,这些现状无一不昭示了对石化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将会更高。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展开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机会,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持续性的人才培养培训,这些需求的良好对接特别适用于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和高职院校,人员稳定、地理优势,信息畅通等都是实现校企合作有效对接的基本保证。
滨海新区的发展有目共睹,高速的发展要求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其中人力的投入不仅有数量的要求,还有高质量应用型的素质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要,而石化企业的需求起到了人才培养风向标的作用。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石化专业很好地保证了石化人才的供给,并将在今后更加合理地调配专业设置,以期更好地适应石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德华,刘新珏,谭婷婷.滨海新区人才需求结构与天津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