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服务理念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02-12谢礼妹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8

图书馆建设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息源检索数据库

谢礼妹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8)

自198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的意见》的通知以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已在我国实践了近30年。这期间有关该课程的研究成果甚丰,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而对教学内容方面的探讨还有待深入。众所周知“文检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应随着信息资源环境的变革而有所更新。而目前正在兴起的知识服务理念是否会对 “文检课”的教学产生影响?若是,又是何种影响呢?这里要强调一下,本文研讨的范围限制在知识服务理念对“文检课”教学内容的变革。

1 “文检课”中引入知识服务理念的必要性

知识服务理念到底会对“文检课”教学资源背景(即信息资源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现今的“文检课”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引入知识服务理念之后有何种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文检课”中引入知识服务理念之必要性的理解。

1.1 知识服务理念对“文检课”教学资源背景(信息资源环境)的影响

知识服务思想是从商业领域中“嫁接”过来的。国内最早将这种思想引入到图书馆学领域的学者是张晓林先生。他在2000年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提到:“知识服务是以知识的搜集、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创新和服务能力为基础,依据用户的问题、环境,参与到用户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的服务”[1]。此后,很多学者对知识服务的概念又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综合各学者对其的定义,我们可得出如下总结:知识服务是一种基于又超越于信息服务的服务,其实现形式为用户问题的解决,其实质则为知识的再生产。这种服务理念对信息资源环境提出了目标性要求:打造出以有利于知识再生产为主要特点的信息资源环境。目前,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信息资源的大开放

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图书馆领域,除学术论文、政府数据之外,对科研数据开放获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资源量方面,截止到2013年12月,全球已有10 027种开放出版学术期刊[2]和3 565个开放获取知识库[3],开放期刊年增长率达18%,开放论文年增长率达30%[4]。信息资源开放获取兴起的关键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以迅速传播,被他人引用,从而使得研究工作能够继续。事实上,这种信息资源大开放的环境确实大大方便了学者在研究中获取所需的文献,但是同时这不仅对我们图书馆工作提出突破传统的要求,而且对“文检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总之,我们要帮助用户更好地适应这种新变化。

1.1.2 信息资源之间的深度关联

知识服务理念应用的深入必然要求弥散各处的信息资源冲出各自壁垒,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这种关联是以有利于生产知识产品为纽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或是知识工具。这种产品的名称可以是subject-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ubject based gateway、subject index gateway、subject trees、pathfinders、portal、virtual library,或是学科门户、学科服务平台、学科导航等。虽然一些目录式搜索引擎(如Yahoo、looksmart、Open Directory、Go Guide等)也提供一定的以学科为聚点的网站导航服务,但其精细度与系统性远不如上述产品。另外,为了信息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信息机构也正积极地研发各自的整合检索(或称知识发现)系统。国外的三种主流的发现系统为summon、EDS和Primo;国内发现系统有Find+、超星发现系统等。

随着上述两方面影响的深入与相互促进,呈现于学者面前的将是完全开放获取、高度整合的新的信息资源环境。他们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利用自身的隐形知识与外界的知识源及工具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而对“文检课”教学而言,学术资源背景的变化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这种变化,增设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资源与知识整合方面的介绍,思考这些变化对我们检索过程中信息源的选择带来何种影响。

1.2 现今“文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层次停留在信息检索层面

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而衡量信息素养能力的六项指标则为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简称ACRL)于2000年公布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决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严格评价信息及其相关资源;把所选信息融合到个人的知识库中;有效运用信息达到特定目的;运用信息同时了解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范畴,合法和合理地获得和利用信息。”[5]仔细分析这六项指标不难发现,整套指标的制定围绕着完成一次信息检索任务所涉及到的几个步骤,未能突出知识工具的使用及整合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文检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检索基础知识、数据库所收录的资源与检索方法以及搜索引擎(各种检索课的教材内容及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有力地证明了此点)。这些教学内容表明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所言的检索属于信息检索,而非知识检索。

1.2.2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

“文检课”教学的内容与图书馆开展的用户培训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实际上用户培训一般是分专题开设的,且尤以图书馆购买的各类型数据库介绍为主,各专题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缺乏系统性。但“文检课”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与数据库培训相区别;应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而非以资源的笼统推介为主;应该拥有自身的一套系统。

1.3 将知识服务理念引入“文检课”教学的意义

回顾“文检课”的教学历史,我们从最早的纸本工具书检索过渡到光盘检索、数据库检索,再到网络检索,每次变革都随着信息资源环境中信息载体的多样化趋势而进行。但如今正在悄然兴起的变革并非以信息载体变化为动因,而是知识再创造的要求与信息资源的弥散状态相矛盾的结果。图书馆界虽意识到开放获取与知识整合已成为当下信息资源环境的主流,但还未能在我们的“文检课”教学上对其有所体现。虽然知识服务理念引入到图书馆领域后突出的是一种服务类型,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教学上似乎存在疑问,但我们前面已对知识服务有所介绍。其核心理念是以用户问题为导向,以知识生产为目标,突出知识的搜集、分析与重组。实际上无论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还是“文检课”教学,面向的都是有知识需求的用户,其服务的共同目标是帮助用户进行知识再生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检课”也属于一种图书馆服务。因此,将知识服务理念应用到“文检课”教学实践中的做法,顺应了当前信息资源环境的要求。

另外,如果图书馆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知识服务理念,那么检索过程中将重视知识的搜集、分析与重组,则教学层次必然突破信息检索的阶段;并且以知识链的各环节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进行贯穿,便能改变教学内容结构非系统化的缺陷。这在后文将详细论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知识服务理念引入“文检课”教学意义归纳为两点:顺应了当前教学资源背景变化的要求,避免了现今“文检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 将知识服务理念贯彻到“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中

虽然知识服务理念在“文检课”教学中有应用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提高学生们利用知识工具来进行知识再生产的能力,但如何让我们的目标成为现实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毕竟信息资源环境的开放获取与知识化正在不断地深入。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就知识服务理念在“文检课”中的运用,有如下几方面体会。

2.1 教学内容的框架

知识服务理念的一个根本是以用户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一切围绕着问题来进行知识的搜集、组合、分析与重组,而学术研究有其自身固有的模式及环节。因此,我们教学内容的框架,应该以用户的研究问题为中心、以用户问题的解决步骤为主线来进行组织安排。“文检课”的授课对象都是高校学生。他们的学术问题主要是如何做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特别是有些研究生、博士生经常参与到老师申请的项目中。

关于科学研究模式,陈春等人的《面向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研究》一文对此有所论述。该文对不同领域的24位科研人员做了访谈,结果显示从事基础类研究的科研人员与应用研究人员大体上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申请项目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及项目总结阶段。科研过程的划分以项目为周期。在项目立项阶段需要进行国际热点领域或国家重大需求调研、国际国内研究现状调研并确立其中的研究前沿;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进行检索并阅读文献、采集并分析实验数据等;在项目总结阶段需要总结项目成果、提炼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思考下一步的创新点及发表论文等[6]。另外,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所要经历的步骤有选题、开题、调研(或实验)及论文撰写等。将以项目为周期的科研模式与论文撰写步骤相比照会发现二者有相通之处:在前期需要调研某领域研究热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期需要搜集、整理并研读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实验,取得研究成果;后期将成果形成书面文字并发表,便于同行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基于这种需求模式,“文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成这三大部分。对于每一大部分子级内容的设定则要结合信息资源环境来进一步设定。例如,对于研究热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这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二次文献数据库〔如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EI(The 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及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德温特世界专利创新索引)〕来整体把握研究状况,重点是利用数据库本身带有的分析工具分析检索结果,了解某具体领域知识发展的脉向,为选题和立项做准备。而这其中又涉及到二次文献数据库介绍、检索题的分析、检索词的确立、RSS更新定制等方面。对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调查实验这部分,“文检课”会涉及到知识源选择及信息整理工具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对于成果发表这部分,“文检课”教学中会介绍论文写作的工具及各种发表平台等。从表面上来看,某些部分内容与当前“文检课”的差异不大,因为当前的“文检课”教学中也会涉及到检索词的确立、RSS等内容,但实质上由于加入了用户问题及知识的搜集、组合、分析与重组等加工环节,其内容已有所变化(这可从下文的检索词确立部分窥见一斑)。

2.2 教学内容的其他环节

虽然上文所述内容框架涉及教学中的很多方面,但知识检索还是“文检课”教学的核心,而知识检索必然包括“检索词的确立”、“知识信息源的选择”这两个环节。另外,知识服务理念应用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为:重视对知识检索后所获取的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即“知识管理工具”内容的增设。因此,下文将就上述三个环节进行重点阐述。

2.2.1 检索词的确立

检索词的确立一直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关键。检索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检索实践的成功与否。同样的检索课题、检索源,但不同的个体进行检索得出的检索结果会截然迥异,这主要是因为检索词的选择问题。“文检课”基础理论部分认为检索词的确立分为四个步骤:切分、删除、替换及补充。实践中替换、补充环节存在一定难度,替换、补充的词的全集是什么?所替换、补充的词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我们缺乏完善的工具帮助。因此,检索词的确定成为“文检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外文检索词的确定。

针对这个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主题词表。出现较早的综合性主题词表有《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但其专深度有所欠缺;之后又出现了各学科领域自己的主题词表,如著名的《医学主题词表》、《EI主题词表》及法学领域的《人民法院公文主题词表》等。主题词表不仅可用于对文献信息的标引,同样也有助于检索词的确定。它通过设定词之间的属、分、代、参等关系而将其彼此相联系。例如,主题词“知识产权”为上位概念,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则是其下属概念[7]。二者之间存在属的关系。如果我们要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单以“知识产权”作检索词则不科学。其下位类的词也应列入其中。可见,主题词表对我们检索词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主题词表的出版速度过于缓慢,远远满足不了研究人员所研究的领域范围与深度的需求。随着科研的迅速发展,不断有新领域与新主题词被开辟出来。待这些新主题词被更新到主题词表时已产生了一定的时滞。之后,又出现了知识地图、本体(ontology)等产物。

知识地图是一个包括了各种知识及其关系的集合体。多数知识地图的构建是基于算法流程和分类法,后期又出现了基于本体的构建方法。本体实际上就是对特定领域之中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各种概念及其关系的描述遵循一定的规则[8]。与主题词表不同的是,本体对某一知识概念加入了属性、实例等描述的部分,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国外已经出版与应用的本体项目比较多(如BabelNet、Basic Formal Ontology、BioPAX等),尤其是医学领域(如Disease Ontology、Gene Ontology等)[9]。基于本体的智能检索系统由于是基于知识和语义层面的匹配,可大大提高我们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但目前基于本体的智能检索系统是处于积极开发、研究阶段,还未大范围地进行商业化运作,更多的还是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文本检索系统。因此,我们在进行知识信息检索时,还需要人为地借助于知识地图或本体来确定检索词,并进行知识重组。

对于外文检索词的确立方面,我们不能简单把外文检索词看成是对中文检索词的字面翻译。例如“精神病”这个中文检索词,借助于google翻译我们得到对应的英文单词是psychiatry、psychosis、psychiatric、mental illness及psychotic等;借助于cnki的翻译助手,我们得到的对应词是psychosis、mental disease及psychotic disorders等,可见二者有异有同。实际上与“精神病”对应的英文检索词除了上面翻译的词以外,还有mental disorder、mental health等。而这两组词应是“精神紊乱”、“精神健康”的翻译词,所以外文检索词的确立也需要利用本体概念中的知识相关联性来确立。这个本体可能涉及到的不仅是某中文检索词的本体,还可能是该外文检索词的本体,二者有一定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文检课”在进行检索词确立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应加入对各知识概念之间关系的了解与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知识信息的搜索。

2.2.2 知识信息源与整合检索系统的选择

信息源的选择是检索过程中重要的步骤。前文已经提到信息资源环境中出现大开放的趋势,但实际上我们目前还是处于Internet资源、OA资源及商业数据库资源相混合的时代,还处于无序知识信息、半组织知识信息及组织较完善的知识信息相参杂的信息知识环境中。这就决定我们在“文检课”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类别或某几个类别信息源的简单介绍,而应以用户问题需求为主线将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源进行整合利用。Internet资源可以帮我们提供某知识领域的研究学会、专家及会议等信息,OA资源和商业数据库一般意义上讲主要给我们提供学术成果。两方面提供的知识信息有一定的互补性,都为我们学术研究所需。“文检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商业数据库为重而忽略Internet免费资源的利用。对于某些学科(如国际法),受学科性质决定,对政府或其他组织机构网站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视。

多类信息源的并存给学术检索增加了难度,于是一站式检索、整合检索及知识发现平台等一时兴起。不仅是国外,国内也有很多这种检索系统在图书馆运用的案例,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搜索[10]、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未名学术搜索[11]及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水木搜索[12]等。这类检索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在多种数据库中同时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的一定的分面(如主题、时间、来源等)分析。这里所说的“多种数据库”主要是图书馆购买的所有商业数据库及图书馆馆藏目录库等。因此,利用整合检索平台可以实现图书、报纸、学术论文及会议录等不同类型资源的同时检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实现了各种商业数据库与OA资源库(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的同时检索。对于Internet上的资源,图书馆则多是通过构建学科服务平台形式加以利用。例如,人民大学的经济统计领域的学科服务平台,从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学术论文、学科主要文献、数据信息及其他网络资源等方面将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了组织[13]。有些学科服务平台在对网站资源描述、标引的基础上,提供了检索功能。整合检索技术虽然打破了数据库异构的壁垒,但对检索结果的分析还有待提高,如没有标明文献信息之间的引文链、文献与作者、研究单位间的关联等。另外,Internet学术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整合检索存在一定的瓶颈。

既然整合检索也无法如愿地解决信息源选择的困境,那还有其他办法吗?笔者认为,信息源的选择必须以知识分析程度为准则。一般的学术性数据库及整合检索平台也具有对检索结果简单的分析功能,如发表时间、论文的引证关系、文献类型、信息来源及学科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但笔者认为,现今对检索结果分析做得很严谨的数据库还属web of knowledge,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索引数据库本身涵盖的文献之全面及核心期刊学术水平之高。基于以上两点所做的检索结果分析的科学性更令人信服;另外,该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分析贴合实际研究特点。当研究人员拿到新的学术课题,首先,需要对该课题的研究概况做一全面掌握,包括研究进展、研究学科类别、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等;其次,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来进行阅读研究。针对第一点,无论是SCI还是SSCI、A&HCI(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都相应地提供了文献类型、学科类别、机构及作者等方面的分析。其中,文献类型中的综述类文献会帮助我们很快了解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其他方面分析对研究所起的作用这里不作赘述。再者,文献被引用次数、引证关系的显示为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选择性阅读提供了便利。因此,信息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知识分析功能,这有别于“文检课”传统教学上简单认为的数据库收录的时间与范围。

对于存在于Internet上有关某课题免费资源的利用,还得借助于各类搜索引擎,更重要的是学术性搜索引擎。而学术性搜索引擎又有综合性、专业性及专门性的区别。与商业数据库雷同的是很多学术搜索引擎对检索内容也有加工,但加工深度有别。 有根据大的学科类别、网站性质及信息类型(如新闻、blog、图片等)等标准来进行分类,这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信息冗余。例如,域名为.gov的网站保证了其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域名为.edu的网站保证了其信息资源的学术性。因此,对Internet免费资源的检索不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而且要结合其分类功能。

总而言之,将知识服务理念应用到信息源选择的教学环节要求我们做到如下三点:第一,信息源的选择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第二,不容忽视日益增长的Internet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免费资源;第三,信息源的选择与利用要充分考虑检索平台的知识分析功能。其中,第一点是核心,是精神。

2.2.3 知识管理工具

从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到构造科学的检索式,再到最终获取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源,这是一次检索的全过程。很多“文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围绕着检索过程而安排的,检索过程结束则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结束。本文已经提及知识服务理念在“文检课”中的应用,要求我们教学以用户研究问题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分析、组织和再生。而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检索过程的结束恰恰意味着学术研究刚刚开始。最终获取的文献该如何组织管理以方便查阅?阅读文献和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笔记该如何管理?如何参与到与同行交流的平台?学术成果如何成功的发布?这些都是后续的工作。而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对知识的组织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组织层面,如在浏览器中收藏网页、制作网页常用到的资源及分类组织好文件夹等。这些做法大大降低了知识再生产的速度。因此,“文检课”应该涉及知识管理工具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

知识管理工具言下之意是管理知识的系统。知识管理工具有很多种,如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门户及搜索引擎[14]。我们课堂教学中只需选取满足科研要求的、功能完善的工具。另外,知识管理工具的选取要重视隐形知识(如工作诀窍、经验、价值体系等)的显性化及利用。就对团体知识进行管理的系统而言,Blog、wiki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平台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模式。相对于Blog与wiki,newsgroup(新闻组)的开放性要逊色一点但有些新闻具有学术性,比较受一些研究人员青睐。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领域来进行关注。Endnote、Noteexpress及Mendeley等这类文献管理软件可谓个体知识管理系统的雏形。它们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对文献的分类组织、检索、全文与题录的链接及参考文献的自动生成等方面。这些功能有利于我们知识组织与再生产。当然这些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实现RSS订阅,Mindmap、绘图及交流平台集成等功能。在“文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适合的知识管理工具,还需要教会他们利用这些工具。

3 结 语

信息资源环境的知识化、开放获取化及用户需求的深层次化,都需要“文检课”教学进行质的变革:需要我们以用户解决学术问题、知识再生产为导向,以知识信息的搜集、分析及重新组织为手段,以知识间的联系为关注点。这又要求“文检课”在教学内容框架、信息检索词确立、信息源与检索方式的选择以及知识管理工具等方面内容教学上都要有所突破。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5.

[2]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EB/OL]. [2013-12-18]. http://www.doaj.org.

[3]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EB/OL]. [2013-12-18]. http://roar.eprints.org.

[4]Laakso M,Bukvova H,Nyman L,et al.The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 Journal Publishing from 1993 to 2009[EB/OL].[2013-12-18].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20961.

[5]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 [2013-12-18]. http://www.ala.org/acrl/sites/ala.org.acrl/files/content/standards/InfoLit-Chinese.pdf.

[6]陈 春,田晓阳,杨 芳,等.面向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9):62-65.

[7]黄都培.基于本体的法律信息语义检索[EB/OL].[2013-12-18].http://www.chinalawlib.org.cn/LunwenShow.aspx?CID=20081224141404827152&AID= 20100915150521 890651&FID=20081224141110233122.

[8]高劲松,梁艳琪,王学东,等.学科知识地图的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13(7):72.

[9]Ontology [EB/OL].[2013-12-19].http://en.wikipedia.org/wiki/Ontology.

[10]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EB/OL]. [2013-12-19].http://www.nlc.gov.cn.

[11]北京大学图书馆[EB/OL]. [2013-12-19]. http://www.lib.pku.edu.cn/.

[12]清华大学图书馆[EB/OL]. [2013-12-19]. http://lib.tsinghua.edu.cn/dra/.

[13]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服务平台[EB/OL]. [2013-12-19]. http://ruc.cn.libguides.com/jingji.

[14]顾基发,张玲玲.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3-167.

猜你喜欢

信息源检索数据库
睡眠者效应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数据库
数据库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数据库
数据库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