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解析*
2014-02-12史丽,史策
史 丽,史 策
(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通化 134002)
YAL的青少年教育价值解析*
史 丽,史 策
(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通化 134002)
英美国家在以青少年文学督促完善青少年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加之教育国际化趋向日渐明显的现实形势,阅读和研究英美青少年文学经典和热点文本,可以从中为国内青少年的教育发现以下借鉴价值:侧重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和成熟心智的多维智育强化,个人修为和社会公德心的双面道德培养,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综合式审美教育.
英美青少年文学;智育;德育;美育;教育价值
英美青少年文学①及其教育渊源已久,不仅众多英美青少年文学作品(《雾都孤儿》《汤姆索亚历险记》《麦田的守望者》《蝇王》等)都因出色的青少年视角叙事而被列入经典文学,英美国家还通过专设卡内基奖(Carnegie Medal)和纽伯瑞奖(Newbery Medal),将其颁发给出色的青少年文学作品,而突出地表现出对青少年文学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近年英美青少年文学更是发展迅速,在世界文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许多文学或影视大奖(《哈利·波特》《圆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都是围绕青少年主人公的故事展开,逐渐扩散式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文学教育观.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03年撰文《论教育之宗旨》,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美、善三者,“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1]371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为基本构思依据,研究总结英美青少年文学在针对青少年的智育、德育、美育这三方面蕴含的教育价值.
1 多维的智育培养
古今中外皆重视受教育者的智育教育,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儒家文化教育,西方的古希腊雅典教育,还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普及教育,共性都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学习能力,其差别大多是开发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不同.从英美青少年文学中的经典和热点作品来看,其智育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加侧重培养青少年读者的探索精神,开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培养青少年的成熟心智.
英美青少年文学经典中蕴含的关于勇敢探索的精神比比皆是,这与英美国家的热衷冒险和开拓的海洋文明起源不无关联,而且航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强化了其继续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英伦三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发展史不仅产生了英国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也开拓了凸显英国人冒险精神的荒岛文学.同为荒岛题材的青少年文学作品《蝇王》,虽与《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背景和结局都有所不同,但是两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描述一个年轻人或一群青少年,在海外荒岛上的神秘离奇境遇或惊险刺激经历.而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不过是将两位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追求自由的历险地由荒岛移到了北美密西西比河畔,甚至风靡全球的冒险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亦是如是地更换了历险背景,不变的主题是小主人公在异地他乡战胜重重困难的经历及其不服输的探索精神,这才恰是青少年读者孜孜不倦渴求的精髓,能够激发其内心磅礴的想象空间和勇敢探索未知的斗志.
近年的英美青少年文学热点作品多为奇幻或科幻题材,能够大大启发青少年读者的创造性思维.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霍比特人》、《指环王》系列,以及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扩充了读者的想象空间,J.K.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演讲道,她就是要向“处于现实世界入口处的”青少年们“颂扬想象力的重要性”,这种“人类能够在没有自我经历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才会锻造人们“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的同理心.[2]20-22而科幻题材则不过是“试图使其虚构的世界合情合理,明显地涉及到已知或想象的科学原理,或是设计好的技术进步,或表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3]559,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即为佳例,科幻的成分不仅开阔读者眼界,引起阅读兴趣,更会以科幻色彩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丰富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模式,完备青少年阅读者的叙事学经验和审美鉴赏力.
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在青少年教育方面起到多方面作用,加强实践生活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敦促青少年阅读者深广而又发散的思考问题.在智育培养上达成多维的合力效果,不仅丰富青少年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加强其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际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以文学形式促进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逐渐形成成熟的心智而成为智力完备的人才.
2 内外兼修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仅意指个人品德的修为,更涵盖社会公德的培养,而且会伴随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青少年阶段是对个人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的基本形成时期,将会影响个人未来的行为取向.国内在道德教育方面较为倾向于以正面事例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以说服教育方式培养其社会公德心.英美青少年文学则为国内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其他可行途径和借鉴方法.
在个人品德修为方面,国内的教育一向对反面事例采取避讳态度,甚至对有反面引导倾向的文学实行全面禁止阅读.而近年的英美青少年文学更为推崇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着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称作问题小说或成长小说(problem novels or coming - of- age novels)[4]24.S.E.辛顿的《局外人》(1967)、保罗·金代尔的《猪人》(1968)以及伯莉·多缇的《亲爱的无名氏》(1991)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代表.《局外人》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歧视、派系冲突的辛酸成长经历,《猪人》借两位青少年主人公约翰和罗林的视角,描写了不谙世事的问题少年遭遇的一场人生悲欢离合,《亲爱的无名氏》则更为赤裸地刻画出青少年主人公克里斯和海伦偷吃禁果后,所承担的怀孕生子等一系列的心理挣扎与成长过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甚至在“问题小说”这一名词作为题材被提出之前就已诞生,真实再现了十几岁的青少年愤怒和焦虑的内心世界.但是,所有问题小说的青少年主人公及其读者都能从中学会成长,正如保罗·金代尔所言,遭遇问题的主人公“会学到经验教训,我也同他们一样学到了经验教训”[5]13.此类问题小说很多都“未曾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如实描写出寻找方案的青少年”[6]135,在青少年读者面前预演成长过程中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这更会将青少年读者及青少年教育者带入情境,引起感同身受的主动反思.
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英美青少年文学中惯常以其宗教道德教育理念加强道德教育的神圣性和普遍性.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可以追溯至其宗教信仰的源头,19世纪以前,供西方青少年阅读的书目就已限制在宗教文学范畴.“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1678)就是警示青少年,他们不过是即将必须面对上帝愤怒的准成年人.”[7]41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与其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国内青少年教育借鉴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并非意指要照搬西方宗教信仰.在青少年社会公德心培养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宗教道德教育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将仁、义、礼、智、信的民族文化传统贯穿到青少年德育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兼具传统民族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个性化青年.除此,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德实践环节的重视,小说《百舌鸟之死》就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原则,表现了小主人公的同情之心、理解之心和正义之心.这种为正义挺身而出、自治团体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动做义工帮助弱小等情景常常不经意地再现在英美青少年文学的故事情节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读者成长着的公德心.
3 综合式的审美提高
德国美学家席勒这样评价美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8]108蔡元培定义美育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9]174.足以见得,美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理想的追求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根据王国维的观点,“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372,美育既具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也是促进智育和德育的有效手段.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三种美育价值.
自然美和社会美分属于现实美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也通常分别与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爱丽丝梦游仙境》虽为梦境,但是描绘了爱丽丝从兔子洞进入了一个神奇国度,遇到了一些会讲话的生物和像人一样活动的纸牌,这自然会引导读者对神奇的自然产生无限的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想象力在科学研究和创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402.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扩充读者多维的联想空间,即是寓美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
《夏洛的网》对生命、友谊和忠诚的赞美实则是对社会美中人性美的褒扬,《柳林风声》中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亦是如此,明白事理的鼹鼠、聪明机灵的河鼠、睿智持重的獾和放浪不羁的癞蛤蟆,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勾勒充满友谊和温情的现实社会生活,将社会美的审度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以关联.“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蔡元培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10]401,这几位近代教育家都表明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与德育密不可分的观点.
青少年文学中的艺术美综合了自然美审美的多面联想与社会美审美的稳定实在,也自然地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到了一起.《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既讲述了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眼中的现实世界与心中梦想,也借助简单清澈、美丽稚嫩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诗化回忆,给读者以很多留白与想象的空间,将艺术美的审美感受推向了极致.英美青少年文学注重行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艺术美,不仅能够丰富青少年读者的心理学常识,也能够以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真实地传递出其中蕴含的背景文化,夯实受教育者的外国文化素养.
4 结语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及其教育由来已久,在近年的世界文学文坛成果丰硕,具有明显的先锋潜质.在当前教育国际化趋向愈渐明显的现实形势下,各国青少年教育出现的问题也常呈现出一致性、规律性的特点,阅读和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先行国家(英国、美国)的青少年文学文本,可以为国内青少年教育发现更多的可借鉴价值,加强青少年读者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成熟心智等多维的智育培养,督促其个人修为和社会公德心的双面道德培育,同时通过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全面审美教育提升青少年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逐渐趋向实现民族教育的国际化走向.
注释:
①YAL,英文全称为Young Adult Literature,是英美国家一种成熟的文学类别,本文统一使用“英美青少年文学“这一译称.根据尼尔森(Alleen Pace Nilsen)与多纳森(K.L Donelson)在合著《当今的青少年文学》(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中认为,YAL 泛指处于12至18岁的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包括所有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
[1]郑振铎,编选.晚清文选(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英]J.K.罗琳.失败的额外收益与想象力的重要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9(3):20-22.
[3][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M].第7版.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Lamb,Nancy.The Writer's Guide to Crafting Stories for Children[M].Cincinnati:Writer's Digest Books,2001.
[5]Forman,J.J.Presenting Paul Zindel[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
[6]Jenkins,Emily.Reads Like Teen Spirit[M].Village Voice,1999.
[7]Nilsen,Alleen Pace,Donelson,K.L.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M].8th ed.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Inc.2009.
[8][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9]蔡元培.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0]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H319
A
1008-7974(2014)03-0099-03
2013-09
史丽(1982-),女,蒙古族,辽宁彰武人,硕士,教师.
(责任编辑:徐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