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环境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西安鼓乐数据库建设为例

2014-02-12单亚莉

图书馆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鼓乐西安文化遗产

单亚莉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技艺的生存、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濒临消亡。因此,各级政府和组织机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问题。近年来,音乐高校图书馆运用新信息技术,建设特色数据库,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主建设的西安鼓乐数据库[1],为传承、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建库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西安鼓乐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如下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具体表现在: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流行于民间的传统表演艺术是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西安鼓乐便是其中之一。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长安鼓吹乐等,在民间还称为“乐器”“细乐”“香会”“水会”等。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及其周边长安、户县、蓝田等地的大型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它源自唐朝,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其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曲调优美,是现存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大、系统最全,律、调、谱、系、曲最完善的古老民间乐种”[2],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古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是以民间乐社的组织形式长期在民间流行,依附于民间宗教的迎神赛会和民俗活动中的朝山、祈雨等活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有僧、道、俗等3种不同的流派形式,表演活动蕴含丰富的民俗、宗教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西安鼓乐是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料库,目前存活的曲目共分20余类、1100余首。基于西安鼓乐的深厚历史以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特殊地位,2004年4月国家文化部将西安鼓乐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工程”;2006年5月国务院将西安鼓乐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将本国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态,为未来的“文化内容”市场竞争奠定基础,以保护和促进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如: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推行“美国记忆”计划,将图书馆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典藏品数字化,并编辑成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产品。199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该馆收藏的艺术精品和分散在法国各地的古书艺术插页用彩色、高分辨率扫描仪录入光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启动“世界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为永久性地保存文化遗产,也为公众最大限度地享有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上述这些举措,其目的在于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改善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我国政府于1996年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近几年,图书馆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如:2006年12月成都图书馆率先建成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介质中,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天府之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方便用户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2008年以来,陕西省文化厅联合省、地图书馆开始建设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建设了如“秦腔秦韵——陕西地方戏曲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以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形式展示“非遗”资源,最终实现“非遗”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达到记录、保存、传承、传播、利用、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与此同时,音乐高校图书馆也纷纷加入到音乐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行列中。他们根据所在院校教学科研特色,依托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和文献检索等技术,建立了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数据库”“道教音乐文化数据库”“编钟音乐数据库”“陕北民歌数据库”“西安鼓乐数据库”等多个专题数据库,实现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在传承保护“非遗”基础上为教学科研提供多媒体文献信息服务。

3 西安鼓乐数据库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个集音乐教学、创作、科研于一体的学术单位,有重视民间音乐的学术传统[4]。西安鼓乐研究是陕西省和西安音乐学院长期支持的重要科研课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安鼓乐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果显著,在业内的学术影响力日趋扩大[5]。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非常重视西安鼓乐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关注鼓乐学术研究和保护传承动态,同时借助馆藏和网络资源以及人才优势,积极参与西安鼓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11年由图书馆负责申报的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西安鼓乐数字资源整合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KRM89)通过立项审批,2013年3月通过验收结题。作为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西安鼓乐数据库”首期工程业已完成。由于其丰富的多媒体数据信息、专业实用的分类、检索设置,以及在西安鼓乐背景音乐衬托下简洁流畅、具有动感的页面编排和布局,皆为数据库增色不少。

3.1 数据库介绍

西安鼓乐数据库数据信息以60余年来馆藏积累的有关鼓乐理论研究资料、乐谱资料(含简谱、五线谱及工尺谱版本)、音/视频、图片等多种文献类型为主,数据库内容由以下几方面组成:①乐谱资料: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西安鼓乐曲谱,包括部分未曾正式出版发行具有特殊参考价值的灰色文献,这部分灰色文献是鼓乐研究专家深入民间遗存的鼓乐社和田间地头,采录于民间鼓乐艺人的曲谱,如《安来绪古乐曲集》《僧派鼓乐曲集》《俗派鼓乐曲集》和《城隍庙鼓乐曲选》;复制翻印西安各鼓乐社中明、清时期手抄本乐谱,包括何家营鼓乐社“古韶乐”抄本和东仓古乐社“福寿堂”抄本等珍贵资料;此外还收集了余铸先生传承的清代鼓乐手抄谱等。②音/视频资料:包含城隍庙等鼓乐社进行祭祀、祈雨等民俗活动时现场录制的音/视频资料,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来,鼓乐社和西安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西安鼓乐音乐会”的演出实况录音和录像资料等。③学术研究资料:收集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研究机构、院校等教学科研人员从乐谱学、乐律学、传承和保护等多个视角研究、探讨西安鼓乐的学术成果,包括研究专著、论文等形式。④有关西安鼓乐保护、传承、研究动态以及演出等有关内容的新闻报道、民间艺人和鼓乐音乐会演出的图片资料等[6]。

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分析研究,西安鼓乐数据库由以下部分构成:①“简介”部分:着重介绍西安鼓乐数据库建设背景、数据库内容,引导用户了解鼓乐知识等。②“文苑集萃”部分:将建馆以来收集整理的有关西安鼓乐研究的学术成果等资料集中于这个专栏中,下设“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学术著作”3个子项。这部分资料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西安鼓乐研究、表演、传承及其保护等方面内容。③“音乐资源”含乐谱、音/视频资料3部分:其中乐谱部分包括简谱、五线谱和工尺谱类型的全文乐谱资料,有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油印版曲谱,还包括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田野工作时,根据鼓乐社艺人现场表演而记录的曲谱;音/视频资料包含1985年以来本院师生近百次深入民间及鼓乐社采集、学习、研究过程中采访民间艺师留下的原始录音资料,以及本院师生和多个鼓乐社联合举办音乐会的音/视频实况录音、录像资料。④“专家学者”部分:着重介绍西安鼓乐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及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和其他资料等。⑤“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图文并茂地展示了60余年来本院在西安鼓乐教学、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⑥“读者留言”:鉴于西安鼓乐部分文献资料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为此数据库限制该部分资料的下载、复制权限,如师生教学研究需要有关资料,可通过该栏目联系管理员获取;另外此栏目还有收集用户意见、建议的作用,便于和用户交流沟通。

3.2 数据库技术平台

西安鼓乐数据库是在ASP技术平台上构建的动态网页式数据库。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和Web应用程序。它可以轻松实现对页面内容的动态控制,根据不同的浏览者,显示不同的页面内容。使用各种各样的组件,ASP可以完成强大的功能。其技术可实现动态网页效果,对西安鼓乐的研究资料、鼓乐曲谱资料和音/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浏览、检索、展示带来了更为优化的条件[6]。在ASP技术平台基础上建立的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保护和利用西安鼓乐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西安鼓乐数据库建设,围绕鼓乐研究、表演、传承、保护等各个层面,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中有关研究文论、乐谱资料、音/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文献集中收集、整合,根据鼓乐文献特点进行分类和标引,最终形成了具有检索查询、全文浏览与音/视频播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专题数据库。数据库界面友好、内容丰富多样、用户参与度高、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具有初级和高级检索功能,具备数据扩充添加功能,可以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西安鼓乐数据库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为传承和永久保护这门古老的乐种搭建了一个数字化平台。

4 问题与建议

4.1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西安鼓乐研究、保护等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成立保护抢救工作小组、编辑出版西安鼓乐全书和教材、召开学术研讨会、音乐团体、音乐院校联合民间鼓乐社举办音乐会、鼓乐演出走出国门[3]、开展“西安鼓乐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其目的在于传承、保护和宣传这一古老乐种。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和活动的深入开展,西安鼓乐在业内外引起了普遍关注,研究成果渐趋丰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些是世代相传的和为全民族所有的,不存在知识产权之争是可以共享的,而有些受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共享。在西安鼓乐数据库中,部分研究成果和民间艺人的表演资料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关法规,这部分资料只能为以从事教学科研为目的的校园网用户提供服务。面对丰富多彩的数据库文献资料,校园网外用户却无权享用。如何既保护版权所有者合法权益,又能够让包括校园网外其他用户共享这部分资源,笔者认为音乐高校可以与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联合起来,一方面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单位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共同享有“非遗”资源创造宽松、便利的条件[7];另一方面音乐高校积极协助以教学、研究为目的的校园网范围外用户,与数据库所有者协商获取这部分资料,最终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利用“非遗”数据库资源,最大限度地使数据库资源为传承保护“非遗”发挥作用。

4.2 资料收集问题

图书馆虽然具有保存传播文化遗产的职能,但是图书馆不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单位,因此图书馆在收集“非遗”资料时往往会遇到难以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等问题,相比较而言,有关文化艺术单位收集的资料较为齐全,正如中国艺术档案学会会长胡珍所说的,许多文化艺术单位保存了大量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很高的艺术档案,包括一大批珍贵的音像档案[8]。我们在建设西安鼓乐数据库收集资料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据了解其他音乐研究机构还收藏有部分珍贵的鼓乐研究资料和已经过世的民间艺人演奏的录音磁带等音频资料,由于受资料归属单位不一等问题困扰,因此目前数据库缺失这部分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据调查其他音乐高校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针对诸如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图书馆所属院校牵头,联合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出面协调沟通各方利益关系,以确保“非遗”数据库资源能够全面、客观、翔实地展示其全貌。

4.3 数据库建设人才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数据库建设者不但要具备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音乐表演或音乐学等多元化知识背景支撑,毫无疑问人才是建设高质量“非遗”数据库的关键所在。据悉目前音乐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数据库建设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多元化人才稀缺问题,建议各音乐高校图书馆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图书馆员加入到音乐类“非遗”保护和研究中,组建数据库建设研究团队,以提高“非遗”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图书馆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4.4 标准化、规范化问题

据调查,目前音乐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没有统一完善的建库模式和标准,因此包括音频、视频、文本文件的加工处理、分类标引、数据上传、建库验收等,没有统一标准和规范可依,数据库建设还是沿袭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影响资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难免出现选题重复、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现象。针对上述这些问题,笔者以为“中国音乐院校图书馆联盟[9]”可参照科技部《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结合乐谱、音/视频等音乐文献特点,尽快出台切合音乐高校图书馆实际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数据库选题和建设审核等相关制度,以此引导和推动音乐高校图书馆建设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保护和利用“非遗”资源,为音乐院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艺术实践活动服务。

注释:

笔者在写作本文过程中参考了2013年度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科研项目“音乐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131011),在此表示感谢。

[1]西安鼓乐数据库.[DB/OL].[2014-03-07].http://218.195.11.251/changan/.

[2]裴诺.带你走进长安古乐[N].音乐周报,2004-06-25.

[3]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DB/OL].[2014-03-07].http://www.snwh.gov.cn/feiwuzhi/gjyp/11/.

[4]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25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14-18.

[5]程天健.西安鼓乐研究综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19-28.

[6]杨国栋.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J].音乐天地,2013(10):13-15.

[7]刘纪刚.全国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35-39,48.

[8]潘革.“非遗”档案数字化与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3):21-22.

[9]陈仲凡.信息资源共交响图文音谱齐奏鸣[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1):118-123.

猜你喜欢

鼓乐西安文化遗产
鼓乐节
西安2021
Oh 西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活态文化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