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域中的老子自然美思想
2014-02-12王燕
王 燕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老子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是“道”,这也是其至高的美学范畴,它具有原始性、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在“道”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上,老子美学提出了“美在自然”的美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是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老子的自然美思想强调美在自然、朴素为美,倡导自然而然、顺其本性。“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对我国现在倡导的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子的自然美思想的内涵
老子的自然美思想以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为依据,强调自然而然、顺其本性,追求自然无为、与道同体。老子的自然美思想的本质是自然朴素,自然而然,反对任何人工雕琢。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见,对于张扬的色彩、繁杂的音律、丰富的味道老子持反对的态度,他认为这些都是属于世俗所追求的感官享受和形式上的美,是表面的、暂时的,不具有清新、自然、真实的性质,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不是自然之美。老子认为自然美应该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美,是事物由内而外产生的,置身于这样的美之中,人所具有的审美感受是舒适、安宁。因此,老子认为真正美的事物应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见,老子所肯定的自然之美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在美、朴素美,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形式之美。这也是老子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
二、老子自然美思想的表现
自然美的表现有虚静无为、朴拙之美、真善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淡与味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真善美的角度来分析。
(一)美与真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象常常相悖,真实、值得信任的话语经常是不好听的,而听起来顺耳的话语又常常是虚伪的。老子的这一思想就深刻地体现了美与真的关系,看到了美与真的冲突和差异。但是,老子认为美与真的这种冲突和差异是可以在“道”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的。他认为,在遵守“道”的基础上,人们对于美丽的言辞持尊敬的态度,对于良好的态度会持重视的态度。可见,人能够按照“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美的言词、良好的行为就都能够获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美与真也就获得了统一。
(二)美与善
老子在其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美与善的关系。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就表明,如果所有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为什么美,这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而如果所有的人都懂得善的事物为什么善,这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可见,老子认为美与善是不同的,二者具有差异性。但是,老子又认为美与善的差别并不是天渊之别,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种辩证法思想,认为“德有所长,形有所忘”。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装扮往往是不一致的,过于重视某一方面,另一方面必然会有所忽视。老子和庄的思想充分地说明美与善不仅是相异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老子自然美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自然、朴素、顺其本性的自然美思想反对一切人为雕琢,反对形式主义,对我国现在倡导的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万物自然生成
《老子》强调:“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说,各种事物是由道而产生的,而事物的生长是由德来养育的,所以万事万物都应该尊重道和德的原因,就在于道和德是按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生成和养育它们的,所以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生成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任何的人为因素影响,如果人为加以干涉,还可能会破坏万物生长,结果适得其反。老子的自然美思想正符合万物这种自然而然的生长特性,反映了自然与万物的关系,认为自然与万物应该是和谐相处的。这种思想与我们现代倡导的生态文明如出一辙。自然应该作为人类可亲的生存环境,万物只有顺其本性,才能达到其最佳的生存状态,才具有最佳的审美效果。老子的自然美思想为现代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人贵在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应顺应自然,不要太极端、太奢侈以及有过分的想法和追求。可见,老子要求把太甚的、过分的、极端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提倡为人处世的一种朴素、真实与平淡。老子的这种思想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现代美高度膨胀的当今仍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常说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正是由于经济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使人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中遗忘甚至是抛弃了精神上最自然的一面。朴素是简单、本色、真实的,它与粉饰、矫情、虚假及谎言没有交集。朴素是人类最早的打扮,是种未经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给人的是一种安宁与平静感。但是,朴素并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土气与粗陋。《庄子·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思是说,朴素就是最自然的美,任何其他形式的美都是经过包装的、虚假的。
而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现代人所奉行的却是反朴素、灭朴素,比如放肆式的开发、刻意式的雕凿、无忌式的污染,使地球上朴素的原生态的山、水、花、木、风、雨正在消失。人类无节制的欲望已使人性的朴素品质出现消失的征兆,致使行时走运的常常是那些虚化、奢化、伪化的人和事,同时也使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值下跌。老子提倡自然为美、朴素为美,反射到人这一层面就是要求人要返璞归真,找到人性中最真实的、最自然的一面,做到人与人之间坦诚以待,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功利社会迷失自我。
(三)社会以自然立本
老子自然美思想对于物质发达、人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却出现了道德沦丧、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电话、手机、网络、电视等现代化的产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也吞噬者人性的质朴与真实,催生着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等不正当的竞争。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人所过分强调的功利性与竞争性。人是社会性存在,无法脱离社会生活,而只有长期保证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生活的有质量,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老子主张人的生活应该以“道”为基本原则,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而要想使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需要做到“谦下不争”,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老子认为,社会治理方面统治者应该做到“无为”,他提出“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社会问题应由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而不是一味地靠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这对于缓解当今国家治理者与人民的内部矛盾,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在社会的交往方面,应以诚待人、重实弃虚,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避免太多的欺诈与浮华。这就是老子强调本然或本真的自然美思想。应运他的这一思想,必然会抑制人对物质的追求及对形式的崇拜,这对每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无疑会起到一种良性作用。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金岳霖.论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4][春秋]老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