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美国亚裔文学教学误区研究

2014-02-12吴丽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亚裔英语专业作家

吴丽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美国亚裔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从19世纪上半叶至今,随着亚洲移民美国人数的增多,亚裔文学正以越来越蓬勃的趋势发展。美国亚裔文学是一种反映亚洲人在美洲生活经历的文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美国亚裔文学的教学,因此,侧重点主要放在亚裔作家的英文作品之上。

美国亚裔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从教材的编纂和教学过程便可见一斑。本文作者对目前黑龙江省各大高校所使用的美国文学教材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包括吴伟仁、常耀信、胡荫桐、刘树森、刘孟兰等经典和较新出版的12本美国文学教材中,美国亚裔文学所占的章节数几乎为零。另外,课题成员还对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英语系的美国文学博士徐文培教授、东北林业大学西语学院院长、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刘孟兰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李郁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导师王欣(大)教授和吉林大学英语系博士生、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孙宇等专家教授进行了面对面或电话采访调查,询问其所在高校的英语专业美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是否会涉及美国亚裔文学知识的讲解,各位教授的回答 67%(4位)为“没有”,只有约 33%(2位)的回答为“提及到极少的一点,基本是一语带过”。从以上的调查不难发现,被调查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对美国亚裔文学几乎没有涉及。虽然调查发现近十年亚裔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这并未体现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之中,而是主要体现在“硕博论文的撰写、专著的出版和学术会议的召开”等方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亚裔文学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状态为缺失状态。

二、美国亚裔文学历史地位之演变、误区形成的原因和教学之必要性

亚裔文学之所以长期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被忽略,主要原因在于其在美国文学中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打破了“沉默失语”的局面、获得话语主体地位,即在历史上,亚裔文学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因此,在浩瀚的英语知识学习的海洋中,这一非主流的组成部分自然被认为是非重点内容而被省略。

但是,随着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亚裔美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亚裔美国人这一名称取代了“东方人”“白种人”。一系列杰出亚裔作家及其作品的出现,如:20世纪60年代,朱路易的《吃一碗茶》等;70年代,赵健秀的《唉咿!》和汤婷婷的《女勇士》等;80年代,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印度移民作家卜哈拉蒂·穆克基的《茉莉花》等;90年代,伍慧明的《骨》等;21世纪,印度裔作家裘安帕·拉依里的《疾病的译者》(获2000年普利策奖)和华裔作家梁志英的《凤眼》(被《洛杉矶时报》评为2000年最佳小说,后获得2001年全国图书奖)等,美国亚裔作家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树立起在美国文学及美国社会中的话语主体地位。这体现在创作重心和创作主题的改变,不同话语策略的使用(如:“以不同的话语模式改变亚裔美国人的‘他者’形象”和“以不同的话语策略建构文化身份”),作品内容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等方面。因此可以说,通过作品数量的增加、文学性的增强和内容的特色等突出特点,美国亚裔文学作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美国文学中终于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因此,既然美国亚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正越来越凸显,告别了其非主流的身份,作为同宗的“东方人”,我们为什么要把该部分排斥在美国文学的教学之外呢?

另外,美国亚裔文学内容和主题的特殊性使其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环节中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其对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亚裔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而得出结论。通过比较各个时期的亚裔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常见的主题:

1.美国、亚洲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20世纪的亚裔文学作品多为自传体小说,而这一主题在该类小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且由于历史上政治等原因——排华法案、二战期间和战后对日本裔的排斥等,更激化了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这些都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任务的心理描写充分体现出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朝鲜作家金阳山的半自传体小说《东方去西方》(1937)。作品记叙的是一位充当“文化桥梁”的使者长期移居美国的经历和思想历程,揭示了其在美国的艰辛工作,被排斥在美国社会之外的痛苦现实。

2.美国梦。该主题不仅体现在很多美国白人和黑人文学作品中,也反复地出现在亚裔作品之中,但是内容有所不同,即亚裔的美国梦是迫切地希望得到美国人的接受与认可,承认其为真正的美国人,即不再作为“他者”的身份处于美国社会之中。情节设计方面既有实现该梦想之前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也有实现梦想时的喜悦或失败后的悲伤与沮丧。如:日裔作家丹尼尔·冲本(Daniel Okimoto)的《伪装的美国人》就描述了主人公做出种种牺牲以求得到白人的“认可”的故事。

3.通过描写亚洲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习俗等方面,展现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这类作品的作者多为美国土生土长、未经历太多“文化冲突”的亚裔作家。如:王玉雪(Jade Snow Wong)的《女儿阿五》记叙的就是主人公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在书中作家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中国人重视的传统,如服从父母、勤劳、节俭等,以及风俗习惯等,如如何过年、怎样写毛笔字、用中药等。可以说,这类作家希望运用更加积极的方式使亚裔得到白人的了解和接受,但是他们笔下的亚裔生活画面过于理想化,不能代表大多数亚裔在美国的挣扎。

4.在两种文化冲突中,家庭成员间——尤其是父母子女间——的关系。这类作品往往描述的是移民前文化为代表的父母和典型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子女之间的关系的转变,通过这一特定关系间人物的经历和心理的描述,体现的内涵有代沟以及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代表作品如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亚裔文学作品主要体现的是亚裔在美国的经历,包括客观环境和心理历程。因此,通过学习这一部分作品,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与自己一脉相连的“东方人”在美国的生活和际遇,从而更客观地了解美国社会、提高民族自豪感、了解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移民美国后的经历与心理历程、消解种族主义、加强对美国文化的新视角理解和拓宽世界观。所以,亚裔文学对于中国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容小视的学习价值。

对于英美文学课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增添美国亚裔文学内容于教材中时,也须遵循这一规定。但是,传统的美国文学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依赖教师对教材中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名著的片段的讲解来完成教学目标。从教学者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表现为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强,讲述的信息量太小;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和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作为教学者,在给学生讲解英美文学时,首先要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目前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进行多方位的审思。这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把英美文学教学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增加美国亚裔文学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增添,把近些年关于美国文学的最优秀的教学成果运用到完善传统的美国文学教材之中。

而教学过程也应相应改善。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一致认为构建以英美文学中各时期重要文学术语解析为主线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讲述的重点放置在国内容易产生误区的文学术语解析上面,打破按国别讲授作家和作品的做法,通过系统发掘与讲解英美两国文本间的内在联系与融通的范例,把分开的一个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英美两国的作家和作品,培养学生从世界文学的广度去加深对别国文学的理解。打破以往对英美文学术语人云亦云的误区,而要了解当代英美文学,必须打下一个全面扎实的文学基础。结合美国亚裔文学的教学更能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达成的,需要全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美国文学的一线教师,尤其是该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来共同实现。而该成果所属课题仅限于误区的研究,解决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将来的研究和美国文学教学提供一丝启示和一个崭新的方向。

三、解决办法

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发现,美国亚裔文学的教学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材的编纂和教学内容,而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教材内容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检验并促进教材内容的改进。因此,消除这一误区的解决办法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教材内容关于此部分内容的添加,使教学内容有所根据;同时,把该部分知识的讲解增添到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来观察此部分内容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美国文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影响,从而达到育人的高层次目标。

[1]陈爱敏.流散与反思——兼谈哈金的写作策略[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14):236.

[2]王琅琅.美国亚裔文学的话语地位和话语策略[J].四川大学学报,2003(5):805.

[3]王仁才.美国亚裔文学论述[J].武陵学刊,1997(2):802.

[4]吴冰.“哎-咿”!听听我们的声音!——美国亚裔文学初探[J].国外文学,1995(2):37-45.

猜你喜欢

亚裔英语专业作家
作家的画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纽约仇恨犯罪肆虐 亚裔老人怕出门
过去一年美国发生6000多起针对亚裔仇恨事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