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白鲸》中的伦理思想冲突

2014-02-1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捕鲸白鲸圣经

梁 军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麦尔维尔的《白鲸》自始至终一直贯穿着一种伦理思想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十分明显,有时又通过象征手法和朦胧暗示隐藏在作品中,我们必须深入探寻才能发现。这种冲突是麦尔维尔那个时代的冲突,作者是将自己的思想矛盾和整个时代的冲突结合起来,统一在《白鲸》中表现,这也是《白鲸》成为世界上宏篇巨著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作品的伦理冲突着手,深入品味作品。

一、宿命论与反抗神明的冲突

1.作品中的宿命论

通读《白鲸》我们不难发现,在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稍作改写的《圣经》画面,作者甚至不加掩饰,某些人物还直接用《圣经》中的人名来命名。例如以实玛利,他本是《旧约创世纪》中的人物。在《圣经》中,他是亚伯拉罕和使女夏甲的孩子,因名不正言不顺以及亚伯拉罕妻子的嫉妒与嫌恶,他的母亲被赶出家门,他也在年幼时就饱尝流离失所之苦。夏甲认为这就是自己和儿子的宿命,因此也就默默忍受了,母子俩痛苦地生活着。后来,上帝对他们表示了同情,决定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就这样,他们终于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在《白鲸》中,作者麦尔维尔遵循《圣经》本意,同时又对故事情节稍加改变。作品中的以实玛利具有愤世嫉俗的个性,不满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但是又无能为力,为社会所唾弃。在一次机缘巧合中,他出海当了一名捕鲸手,从此过上了海上漂泊流浪的日子。在捕杀白鲸时,尽管他作为一名捕鲸手是参与者的身份,可是他又善于观察,与其他人捕鲸的目的不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知识和真知。因此,在最后与鲸的较量中,他成为了唯一的一名幸存者。再例如约拿,他也本是《圣经》中的人物,是圣经中一名希伯来预言家的名字。《圣经》中的约拿起初不满于上帝的权威,企图坐船逃避,后来被上帝发现,于是遭到惩罚,被一条鲸鱼吞进了肚子里。他无奈又痛苦地在鲸鱼的鱼腹中待了三天三夜,深感悔恨,于是不住地向上帝祷告,并且赞美上帝的伟大,甚至发毒誓请求上帝原谅自己,最终得到了上帝的宽恕,被鲸鱼吐到了地上,重获自由。在《白鲸》中,麦尔维尔笔下的约拿其实就像是被诅咒的“约拿”再生。作品中的约拿是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他贪恋水手们的金银财宝,于是答应将精神错乱和死亡代价卖给他们。从以上两个人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圣经》和《白鲸》两部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表达了相同的主旨,那就是上帝是权威者,人类是服从者。《圣经》给《白鲸》提供了故事原型,《白鲸》又充分体现了《圣经》中所要体现的基督教宿命论的道德原则。

2.作品中的反抗神明

尽管作者在《白鲸》中明确而又充分地宣扬了基督教的宿命论,可是另一方面他又热情歌颂了人类的伟大和反抗神明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充分肯定了人类的伟大,赞扬捕鲸手的勇敢和勤奋,歌颂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称赞人类建设家园的美丽。以实玛利看到了美丽的新贝德福镇,也忍不住夸赞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麦尔维尔认为,人类也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伟大的。第二,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屈服命运的人物,但是也不乏挑战命运的人物,证明了人类也不完全是上帝的奴隶。以实玛利在出海捕鲸时就宣扬了自己的观点,他肯定世间一切包括此次捕鲸都是上帝的安排,但同时也是出自他本身的动机。虽然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可是他的感性和理性仍然是支配他的主要力量。他善于观察,勤奋思考,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努力探索真知。所以在捕鲸时,他收获了比他人更多的知识财富。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他都认为人的智慧与神明是等同的,这显然是对基督教神明的一种反叛。

二、信仰与现实的冲突

1.对上帝的信仰

《圣经》中有“原罪说”和“赎罪说”,大致意思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之所以献身,那是为了人类赎罪,所以人类不能自私地只为自己而活,他们应该为神明而活。人类的一切欲望、幸福、美德、目的都应该通过信仰上帝而获得。所以毋庸置疑,在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中,要想达到最高道德境界,那么信仰神明是唯一途径,也是最正确的途径。作者麦尔维尔因为从小的生存环境的影响,所以深受加尔文教教义的熏陶,对上帝的信仰根深蒂固。在麦尔维尔的作品《白鲸》中,作者也借人物之口将这种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表现了出来。例如,麦尔维尔借以实玛利之口承认了自己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无限虔诚,并说明自己从小就深受基督教的关怀,对上帝充满感恩之情。麦尔维尔在作品中无时无处都在表达着对上帝的无限信仰和崇拜,他始终相信上帝是万能的,永恒的,无处不在的,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在上帝的安排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执行上帝的旨意。他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作品中,都对基督教所宣扬的宿命论和博爱论等道德观念无比信任。可见,对上帝的信仰之情已经牢牢地控制了麦尔维尔,深入到他的心底,指导着他的思想和行动。

2.对现实的反叛

我们通过对麦尔维尔的了解不难发现,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的思想深处一直存在着一种极大的叛逆性格。虽然他对基督教无比虔诚,对上帝无比信仰和崇拜,但是他的叛逆却操纵着他,指导着他追求真理,因此不免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各种怀疑。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是和基督教信仰相反的,信仰和现实的冲突越来越激烈,麦尔维尔的思想伦理冲突也就越来越激烈。他在现实中看到了许多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作出丧尽天良的事情,完全不顾对上帝的信仰,对基督教的教义更是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因此他得出结论,宗教信仰和世界现实是存在矛盾的,两者无法协调。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基督教宗教总是极大崇拜,而视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为邪教,加以排斥。麦尔维尔虽说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一分子,但是他却对这种观点和做法十分抵触,并且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讽刺。他甚至认为,基督教徒在某些方面反而不及异教徒。例如在作品中,作者安排了魁魁格这一人物,他是《白鲸》中异教徒的代表,他是一个偏远岛国异教徒国王的儿子,虽身为异教徒,可是却表现得比基督教徒更加谦卑有礼。他勇敢无畏,为了能看到文明世界,只身前往基督教徒的世界,可是他失望地发现,这里的一切却与他的想象截然不同,这里到处充斥着虚伪、狡诈和欺骗,是一个邪恶而非文明的世界。魁魁格虽然是异教徒,可却是个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好汉,在他乘船行驶到阿库奈河时,发现有一个基督教徒跌进了水里,其他的白人基督徒没有一个伸手援助的,只是在看好戏,只有魁魁格奋不顾身地下河救人,而且并不求得到大家的感激,只是认为救人乃是自己的分内之事。麦尔维尔之所以这样写,我们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那就是在作者看来,基督教徒并不优越于任何一个异教徒,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也不能用宗教来区分。可见,麦尔维尔对基督教信仰的讽刺和批评并不婉转,甚至往往是直截了当的。

三、博爱与利己的冲突

1.上帝是博爱的

基督教教义中,爱就是神,神就是爱。人爱神,神也爱人,人与人之间也要彼此相爱。这里的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爱神,如何爱神呢?简单地说,就是信仰神,遵循神的诫令和教义教规。另一方面是要爱人,如何爱人呢?爱人并不是只爱自己的亲朋好友,这里的爱人是要爱一切人,包括自己的敌人,这种爱是大而无私的博爱。《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始终相信上帝是博爱的,他的爱纯洁无私。例如作品中的亚哈这一人物,他虽然是一个偏执狂,只追求个人的绝对意志,不信仰上帝,甚至反抗神明,但是上帝也没有轻易放弃他,仍然对他抱有爱心。斯达巴克和以利亚是上帝的先知,当曾以利亚预算亚哈的命运时,斯巴达克对此并没有阻止,这说明上帝对亚哈并没有绝对放弃,上帝还是爱他的,还是尽力去帮助他、关怀他。尽管最后亚哈还是以悲剧收场,但是却并不是上帝的错,上帝对他已经相当宽宏大量了,是亚哈的一意孤行和顽固反抗神明才使得上帝不得不对他做出惩罚。上帝是博爱的,这是麦尔维尔竭力要告知我们的,在他看来,博爱是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通过作品《白鲸》中作者对以实玛利和魁魁格的赞美,我们也不难看出,麦尔维尔是在告诉人类,彼此之间要亲密无间,不分种族和肤色,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而且还强调,建立友好关系的唯一途径就是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真诚地接纳他人。

2.人类是利己的

虽然麦尔维尔在作品中竭力表达了“上帝是博爱的”这一观点,甚至深信不疑,但是经过文学家和批评家的深入探究发现,《白鲸》这部作品所描写的并不是一个博爱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作者毫无顾忌地将隔离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作品中加以表现,甚至专门塑造了亚哈这一形象来表现人类的利己行为。亚哈是自私的,他的自私首先表现在为了报复捕杀白鲸,不惜抛儿弃女,甚至不顾自己的妻子的安危一意孤行。他将自己与其他人隔离,逐渐丧失理智和人性,在复仇行动中变成了杀人狂。他的生命中没有友谊这一说,只有复仇。直到有一天,亚哈摔断了牙骨后靠在斯达巴克的肩膀上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但是已经于事无补了。除此之外,作者还塑造了皮鲁这一形象,他乐观开朗,善良聪慧,热爱生活,但是后来无意中进入捕鲸这一行业却给他的天性蒙上了阴影。第二次捕鲸时,皮鲁由于胆小使得脸和脖子被捕鲸索勒出了伤痕,为了救他而不得不放走大鲸,于是他遭到了水手的大骂。第三次捕鲸时,皮鲁孤零零遗失在大海上,被救后精神失常。其实这次二副斯塔布明明是可以伸出援手的,可是他却由于自己的唯利是图打消了救人的念头。可见,在利己主义面前,博爱是有条件的。

总之,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表现出的伦理思想是冲突的。他既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对基督教教义无比信仰,同时又反叛基督教,认为其与现实还存在很多矛盾。因此,在整本书中,作者都贯穿了自己对自身信念的搏斗,这不仅是麦尔维尔信仰上的矛盾,更是他所处时代特征的反应,也正是《白鲸》中所存在的这些伦理思想冲突,使它成为了一部不朽的名著。

[1]刘辉.论《白鲸》中折射出的麦尔维尔的思想矛盾[J].青春岁月,2011(12):76-77.

[2]孙润丰.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忠诚与反叛伦理思想探讨[J].前沿,2013(4):87-88.

[3]田琳.《圣经》对《白鲸》创作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8):56-57.

[4]聂庆娟.《白鲸》中多重伦理关系的现代阐释[J].湖南社会科学,2013(4):64-65.

猜你喜欢

捕鲸白鲸圣经
白鲸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我的白鲸朋友
海豚VS白鲸,谁更聪明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日本政府因捕鲸争议“退群”
我爷爷是捕鲸手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空中“大白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