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及其有效路径的思考
2014-02-12朱锡斌蒋刘芳
朱锡斌,蒋刘芳
(1.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2.重庆市梁平县紫照乡人民政府,重庆 40523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身处基层一线,与基层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因此,大学生村官应当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路径,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从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学生村官应该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来说话,这是融入群众、获得村民认可和支持的基础。大学生村官有着鲜明的时代个性,也就决定了其职能定位需要与时俱进。尤其在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功能拓展,如何提升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群众的能力,如何打造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平台,特别是如何建立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有效路径等,均是各级相关部门以及大学生村官群体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功能层次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浏览网络都可以看到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报道,联系群众、宣传政策、政治参与、自主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真实写照。总结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功能主要呈现为三个层次。
(一)结对帮扶,化解个别难题。这个层面的服务方式为“点对点”,针对单个或少量群众的困难采取结对帮扶,解决个别困难。各地都可以要求大学生村官走村入户,建立民情档案,全面掌握村民基本情况;同时建立大学生村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实行一名大学生村官联系一户或几户村民,帮助村民争取资金补助、出谋划策发展产业,为少数村民困难解决提供服务。
(二)发展产业,惠及更多群众。这个层次的服务注重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一条线一大片”的服务模式。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发挥年纪轻、有知识、观念新、干劲足等优势,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并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新信息,积极发展新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者。2012年中组部《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3万名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2万多个,总投资60.8亿元,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451个,为24.3万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致力于农村产业发展是服务村民的重要体现。
(三)参与改革,服务社会发展。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进而影响政策走向是大学生村官服务能力的高层次体现。公共政策的普适性能够影响更多群众,从而形成“全面开花”的服务效果。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11名大学生村官分别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涉农补贴标准、村容村貌改善、农村水利、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议案,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发出了大学生村官的声音。这些议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到影响作用,从而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建设和民生改善。
二、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面临的考验
大学生村官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熟悉现代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在新事物的接受和掌握上有优势条件。同时,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是摆在大学生村官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使得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工作既有优势,更面临着考验。
(一)角色转变的考验。较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直接走向农村,几乎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再加上新时代大学生从小脱离农村劳动,对农村事务知之甚少。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过程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存在高高在上的想法,对农村服务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一些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嗤之以鼻,把他们当做稚气未脱的学生看待。因此,如何实现学习到工作、学生到村官、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是他们面临的考验。
(二)能力不足的考验。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往往感到无处下手、无所适从。大学生村官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农村建设涉及的土地流转、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政策知识缺乏了解,导致了“难以开口”的尴尬。二是办事程序不清,对于各项事务办理需要的材料和对口的部门掌握不清,面对群众询问不知所措。三是表达方式不当,群众工作方法需要了解和注重群众的话语体系,做到入乡随俗,大学生泛书面化和文质彬彬的表达方式在基层服务中不一定有效。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该“乡土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环境适应的考验。大学生村官面临着环境转变与适应的考验,一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相对于单纯的学校环境,社会工作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多。二是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学习靠的是自己,工作则要努力适应团队各司其职却又相互配合的模式,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村官来讲,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门重要学问。三是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大学一般都地处城市中,生活方式与农村大不相同,部分农村条件相对艰苦,能否适应城市到农村环境的落差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态度。
三、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有效路径
(一)以职责为动力,切准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规定决定了其角色定位,进而决定了其服务范围。《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大学生村官的七项主要职能,总结起来,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要扮演好四种角色:一是当好“宣传员”,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上级党委、政府决议传达到位并落到实处;二是当好“创业者”,积极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三是当好“联络员”,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保障、办事代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工作,成为党委政府、村支两委联系村民的纽带和桥梁;四是当好“研究者”,强化问题意识,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农村、农民问题收集,为政策的制定调整提供基础支撑,从而优化基层治理环境,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氛围,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二)以成长为目标,健全大学生村官教育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服务水平的高低。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培养。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自我教育体系,发挥群体成员之间“传帮带”作用,通过经验交流、村官论坛等形式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和思想认同。二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采取三级调训模式,省(市)、区县、乡镇三级衔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群众工作方法、农村政策解读等作为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经费上予以保障,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素养、为民意识和服务能力。三要建立大学生村官联络机制,各级党委要指定专人联系大学生村官,采取“结对子”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困惑、工作难题和生活困难,重点解决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服务工作中找到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
(三)以实践为载体,搭建大学生村官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功能需要搭建平台,大学生村官才能有所为。一是让大学生村官在提升基层组织活力上有所为。农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可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干部结构,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大学生村官将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工作方式普及到农村,从而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二是让大学生村官在便民服务上有所为。建立大学生村官民生事务代办机制,做好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联系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帮助群众办好事,重点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好务。三是让大学生村官在带头致富上有所为。借鉴大学生创业支撑机制,延长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条,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资源,动员社会企业参与,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孵化园,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从而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资金难题,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
(四)以民生为导向,完善大学生村官评价体系。大学生村官的评价体系是“风向标”和“指挥棒”,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功能需增加评价体系中的服务效果考核比重,以民生改善为导向,倒逼大学生村官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一是将服务水平作为考核内容,建立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工作台账,实行加减分制度,年终将“服务成绩单”晾晒出来,便于群众监督。二是增大“双述双评”群众评价比例,增加村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人数,对大学生村官公道办事、按时出勤、服务态度等可感知、易评价的指标进行打分“画像”。三是引入民意调查机制,设置入户走访来没来、办事态度好不好等贴近群众的调查内容,走村入户,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情况,形成督促进群众门、办群众事的有效机制。
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成绩的大学生村官。相信在健全制度的保障下,在积极政策的引导下,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下,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一定大有可为。
[1]胡锦涛.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
[2]李义良.大学生村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成长成才——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N].光明日报,2012-7-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