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
2014-02-12陈娟
陈 娟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公共外交理念推广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指出:人有“人缘”,国有“国缘”。“国缘”好的国家,被信任程度就高,为本国利益的国际运作所付出的“成本”就低。公共外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普通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也应该有“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另外,胡锦涛曾经说:“开展好公共外交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努力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看待我国发展,增进外部世界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由此可见,公共外交已成为当前国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其公共外交意识的增长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影响的今天,新传媒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如何在新传媒语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面临新的要求
外交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高尚、秘密的活动,普通公众难以接触。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民众在新媒体中能够参与互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外交事业新的拓展方向,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毫无争议地成为公共外交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互动性的信息传播语境,使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中国的政治制度不被其接受,被赋于特殊涵义的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不可能彻底从西方的政治议程中消失,西方对中国实施战略防范、牵制和遏制政策短期内难以改变;有着丰富外交经验,且懂得他国语言习惯的人才本来就不多,但在关键时刻敢说并且会说话的专家级人才却少之又少。由于社会部分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安于现状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放眼世界憧憬未来又是青年的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境下的大学生公共外交教育也就显得软弱,缺少强有力的感召与启示。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WTO以后,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企业的对外经营与出口贸易也直接受到外交的影响。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公共外交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也应从大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教育着手,强化学生大局观教育,放眼世界看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感,并利用切实有效的高校教育资源与条件,加强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培养。通过对话加强对外交流与理解,增强文化互融与互通;通过责任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加交流合作互信,积极搭建互通互融桥梁,奠基合作基石,提高外交活动的实时效应;通过和谐强化外交的互融互信,达成公平互利的交流合作机制,形成贴心的对外对话,达成高效的外交效应。而这些都需要当代大学生理解与学习体会,并形成良好的外交意识,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资本,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二、“对话、责任、和谐”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的目标
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外交事业新的拓展方向。在当代大学生中实施公共外交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毫无争议地成为公共外交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在未来社会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应遵从国际外交的政策要求,首先要懂得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外交始终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而这些也应是当代大学生应懂得和掌握的时政信息。而在其国际交往中,更应通过对话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协调各自的矛盾与分歧,并遵循国际法则,增加国际事务责任,强化责任教育与培养,并通过和谐共处创造良好的国际外交环境与氛围。由此可见,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活动与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积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树立“对话、责任、和谐”的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公共外交教育,提高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路径
1.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今天,媒介素养已成为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培养,更应具备丰富的媒介素养。在我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首次学术研讨会上,杨耀防副校长指出:“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公共外交研究,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勉励大家阅读有关公共外交书籍,推荐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相关网络资源,熟悉公共外交研究方法,边学习边研究,为九江学院的公共外交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行,首先让教师学习公共外交媒介素养,强化专业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研究,提高学校的公共外交专业水平,从而带动学校的公共外交课程建设及其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2.以社会为平台,创建公共外交实践情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谈到:“现在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很多成见来自于政治、意识形态,但其实公共外交更多看重的是生活方式,是个体在文明中所享受的成果,这部分远离意识形态。”而对于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培养也应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生活方式教育与提高,实现多元文化的互融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公共外交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成功的大学教育,积极创建良好的公共外交情景,亲身体验外交的实际价值与作用。并利用大学良好的校际间交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化大学校际间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在交流中增加互信与理解,在交流中不断提高。也可积极参与政府工作实习,体验政府外交活动,不断通过民间组织的外交活动、政府行为的外交活动、国际团体的外交活动等,切实提高自身的外交意识与能力。
3.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培养公共外交信念
众所周知,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提升的乐园,而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也应立足于校园,并以校园为主阵地,强化学生公共外交认识的提高,积极参与国际性的交流活动,积极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有关公共外交的基础性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公共外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普通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也应该有“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比如说我们的企业家到外国去做生意,我们的学校组织代表团出国去访问,我们的对外友好协会出访等等。事实上,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公共外交距离我们很近,而在公共外交的学习与意识培养上应特别重视,这些正是提高认识综合素质,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理论素养。同时,也是中国逐步步入世界大国行业的必要条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感到无比的优越与荣幸,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公共外交意识,坚定学习提高的信念,积极参与各种外交活动,提高自己的外交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4.以政府为支撑,完善公共外交管理和评价体系
公共外交是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是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而在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培养上,应以国家政府的外交行为为支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事务活动,积极搭建适宜的活动平台,锻炼学生的公共外交能力。同时,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及时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公共外交综合素养。也可积极加强公共外交的大学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模式,积极完善公共外交的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细化学生学习提高的评价标准,加强公共外交的政治管理与政治觉悟教育,坚定政治信念。另外,也可效仿陕西省政府的重要举措,结合各高校暑期放假实际情况,多部门联合开展暑假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工作,让学生指定到相关的外交部门实习锻炼,利用实践发展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
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外交事业新的拓展方向,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毫无争议地成为公共外交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互动性的信息传播语境,使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面临诸多问题。为了应对挑战,要以提升媒介素养为基础;以社会为平台,创建公共外交实践情境;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培养公共外交信念;以政府为支撑,完善公共外交评价和管理体系,实现以“对话、责任、和谐”为内涵的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
[1]黄星原.积极探索中国公共外交新思路[J].现代传播,2011(8).
[2]赵启正.公共外交向世界说明中国[N].新华日报,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