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均陶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

2014-02-1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相融宜兴美的

刘 俊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

人类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设计出自己的各种作品,这种美的创造便可以称作艺术设计。古今中外,,艺术设计走过的漫长历史,设计大师们创造了丰厚的遗产,值得我们深思与发掘。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得传统文化也不再一味地退缩,它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两者逐渐走向了相互兼容的道路,并清晰地体现了技术和表现层面的统一。

钟情于艺术,就必然要向着艺术融合之境潜心修行。在潜心修行的过程中,艺术能去除当前的浮燥风气,得以净化和重生。艺术的相互融合从本质上看并非是新鲜的事物,就像靳尚谊先生所说的:“跨界原本是很自然的事”。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相互融合完全是一种自然常态。这种融合甚至发生在各个领域的高端层面,并非仅仅是艺术。山水画家同时就是风水堪舆的行家,就是园林的设计者,更是诗词歌赋的吟唱者。山水诗人不仅是文人,也算上是半个当代的新闻记者,更是一名资深的旅行家。而西方的列昂纳多·达·芬奇是创造《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画家,但是他更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预言家、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艺术在中国原本就是相通、相融、相借鉴的。而今天之所以“艺术融合”突然得到关注与热议,是因为多年来国内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分专业分领域的样态。这种状况源于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培养,都尘封于这种专业分类上。

宜兴均陶兴于北宋,盛于明清,有着和紫砂一样的声誉和历史,他蕴涵了丰沛的陶瓷文化,均陶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在秦汉,唐宋的宜兴釉陶影响下一路走来,经上千年的艺术创造,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堆花作为均陶所独有的装饰手段,经受着时间的考验自成一格,独步千秋。

宜兴均陶,因稀有的资源,独特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且赏用功能兼具而享誉人间,成为难得的艺术瑰宝。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积淀,例如均陶的民间题材有游龙舞凤,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而其背后又蕴含着强烈的民族哲学思维、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元素。

现今,均陶由于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和包含精湛的手工技艺,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广受好评。但艺术的本身价值在于其当下的发展和创新,一味的追求历史和传统,终究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继承经典的同时,更应该加以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艺术是个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色,因此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却是相同的社会背景。由此可见,艺术的相融不仅不会让艺术发展变得缓慢,反而是艺术的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共同发展。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关于其背后无限文化背景的融合,而并非是其表面上的强硬结合,故而在设计时,艺术家应当关注的是两种艺术形式的内在文化关联。

庄子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因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所以直观的形、声、色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在感受与过程中达到精神与自然的合一,呈现出自然的艺术同一性和统一性,也就是相融。“有容乃大”也就反映出艺术的最高表现境界。所以所谓的跨界就显得多言了,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是无界的。

探索均陶艺术的创新,既要有取舍地继承传统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其他艺术新的东西。要有新的突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美的本身。

艺术模式的兼容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融合即为一种新模式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各取所需,才能促使这一艺术模式不断的发展。 这种无界融通的观念更有益于艺术的本真发展,不但有利于更多形式样态的产生,同时还能够促使技术与形式围绕艺术的精神本体而发展,真正达到有容乃大,共同繁荣。

[1]《宜兴古陶瓷鉴赏》 李瑞隆 台湾静观堂

[2]《中国陶瓷文献指南》 徐荣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猜你喜欢

相融宜兴美的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心相融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