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与欲望
——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观点

2014-02-12黄怡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像拉康镜像

黄怡楹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媒介与欲望
——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观点

黄怡楹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论文在对拉康欲望与镜像理论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媒介与人的欲望及需求的关系,试图表明在当代社会中媒介起着镜像的作用,承载着心像与完形的形象,成为受众认同的目标,通过完形和心像的诱捕力使受众产生特定的欲望,进而付出行动,而这种行动通常是为精英阶级统治服务的,维护了阶级间的剥削,维持着现状的运行。

媒介;欲望界定;镜像阶段分析;拉康式精神观点

一、欲望的界定

在进行下面的阐述分析之前,需要对欲望及其相关概念,如要求、需要、驱力等概念进行区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系统里,这几个概念有着独特的意义,其意义通常跟我们日常理解有所偏差,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

1.欲望

拉丁文désir,在英文的标准版词典中通常被翻译为wish“希望”,这让翻译者产生了希望与欲望之间的两难选择,它传达了一种持续性的力量的意义。欲望作为拉康理论的核心概念,相对于佛洛伊德来说是“一个比佛洛伊德概念更加宽广而抽象的范畴”。

拉康依循斯宾诺莎的观点主张。欲望在言词中被说出来的程度是有限度的,言词与欲望之间有一种根本的不相容性,因而欲望总有剩余或者无法符号化表达的部分,这产生了欲望的无限性。

“人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意思是欲望成为他者欲望的对象,被他者认可的欲望,只有当人不欲望身体,而欲望他者的欲望时,才是人的欲望,人被欲望或是“被爱”,更应该说是他的价值“被认可”。它的运作机制是这样的透过欲望另一个人所欲望之物,我可以使另一个人成人我能拥有此物的权力,从而使这个人承认我优于他的事实。人渴望优于他人,他被强制性地进入这个循环。

因为欲望不可能对拥有之物产生。欲望的对象总是持续被延后,它的根源在于镜像期对破碎身体的恐惧,是无法得到解决的。例如耳机发烧爱好者对器材的追求是无限的过程,即使他有无数的经济资本,总有出现更加难以得到的欲望之物,刚开始是耳机的工艺,后来变成了稀有金属制造的线材,这是个无止境的游戏。

2.需要

需要是纯粹的生理本能,是依据有机体的需求而出现的欲求。它与欲望不同的是:它是可以被满足的,虽然是暂时的,当被满足就会减缓,这包括食物、温度和性的需求等。欲望与需要的区分是人与动物的区分,人除了需要以外还有欲望,而动物满足了需要就会心满意足了。但人的需要是要在很长时间内靠环境也就是大他者来满足,而动物则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自立。这在拉康看来,是人相对于动物不完善的一面。

3.要求

要求是人主观性的呼唤,它最初来源于婴儿的哭喊“哭喊插入符号体系内所组织的共同存在”。拉康认为,婴儿的哭喊“早在幼儿可以接合可识辨的字词之前,就已经在语言结构中被组织了。”换句话讲,哭喊是一种语言。要求是符号化的动作,它与欲望之间有着深刻的断裂。

4.驱力

驱力欲望是单一力量的特殊展现,它促使主体行动,常常是不计后果。佛洛依德认为,人有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两种驱力,通常死之本能会形成一种驾驭人行动的力量,让人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行动,即使毁灭自身肉体也在所不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欲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运作过程,是一场无终点的竞赛。在满足了需求的情况之下,欲望满足的多少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满足的背后还有无限的欲望有待满足,而当代社会中人的需求是最容易满足的。要想得到媒介内容与欲望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从镜像阶段分析阐释。

二、镜像阶段的运作

镜像阶段是理解拉康体系的关键,也是论文试图阐述问题的关键点。

镜像理论来源于鲍德温的一个特殊试验。试验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婴儿和黑猩猩之间的辨别标准,他发现了一个明显而有意义的差异:婴儿看到自己镜子里的影像时,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感到喜悦并把它当成自己的身形,而小黑猩猩很快会发现这个影像只是幻影而失去兴趣。

拉康的镜像期观念不仅是试验,它还代表了主体性结构的基本面。它是幼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在时间上从六个月大到十八个月大,同时也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主体性的永久结构。镜子阶段是一种展示,主体永远深陷其中,被自己的影像吸引、迷惑,它是一个典型,代表个体与身像之间不可或缺的“欲力关系”。它是二元关系具有冲突性的证明。

1.镜像现象发生的关键

拉康认为:婴儿其实是未成熟就出生了,其他的动物出生后很快就可以脱离母亲的照顾,而人类的哺乳期大大超过了其他动物。这里也有一个规律:越高级的动物哺乳期也就越长。在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协调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他还不能自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体,他有时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不属于自己的部分来啃食吮吸它们。但是,这时候的婴儿已经有完整的视觉系统,这就形成这样一个冲突:婴儿可以看到自己的完整形象“完形”,但却无法完全控制它,这个合体过程与身体的不协调产生了对照,使婴儿感受到了“破碎身体”的经验。形象的完整使主体感受到了不能控制的肢体的威胁,婴儿一开始就把自己与形象之间看作一种竞争关系。这形成了一种带有攻击性的紧张。为了缓解紧张,主体在想象中认同这个形象。面对自己产生最初的认同,这是自我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欺骗。欺骗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紧张,随着紧张的缓解主体接受自己的形象,当成自己的所有,这是一个喜悦的时刻。这是一种误认。主体带着喜悦把自己的形象当成自己的所有,下一瞬间,他就会把头转向身边的成人,他渴望获得他者的认同,这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镜像阶段伴随人类的一生,从某种程度来讲,每个人一生都在扮演着皇帝的新衣里的主角,而媒介就是成人的镜子。而完整的形象即镜像中的完形,则是无限欲望的源泉。

2.媒介中的完形

完形意指一个有组织的形态,这个概念是完形心理学派根据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全形构想而来,同时用来降调身体在心理上的重要性。在拉康眼里,他明确所指的是某一种有组织的形态,也就是同一物种的另一个成员被视为统一的整体视觉形象。媒介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完形形象,这些形象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如手持奢侈品的年轻少女、开着名车的中年男子。对人来说,身体形象是一种能引发本能回应的力量,它拥有强大的镜像诱捕力。靠着认同身体形象这个统一而虚假的完形,自我在镜像中形成。然而,自我这想象的一致性也不断地被分裂的恐惧所威胁,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当代媒介中的完形形象通常呈现着一种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为资产阶级精英服务的,拥有经济资本的中年男性形象被塑造成最完善的完形,女性的完形则变成了物化的客体,靠着镜像的诱捕力吸引着受众的认同,被捕获的的受众无力却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幻象的完形,再造了阶级间的剥削,少年为手机卖肾,少女为手提袋向大叔献身,欲望变成了驱力,驱力酿成悲剧。

3.完美的心像

心像由荣格引进精神分析理论中,拉康在1930年代将之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它是用来强调一种主观决定的形象;换句话说,它同时包含了情感和视觉呈现的部分。心像特别是指他人的形象,然而他们并非个人经验的产物,而是得意任何人心灵中落实的普遍原型。心像如果刻板印象般影响着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主体透过不同的心像镜片来观照感知他人。

柏拉图曾认为,苏格拉底的胸腔中有一光辉的形象,同样的受众也会认为他们的偶像是金光闪闪、完美无瑕的,少有人会像蒙田一样能看透“哲学家和国王都拉屎,贵妇人亦然”这样的客观事实。

4.被完形与心像诱捕

诱捕是镜像的想象效果,它有着魅惑的意义,呈现着影响吸引人的诱惑性质。人为镜像诱捕是为了缓解完形无限的形象与主体有限的控制这一二元矛盾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为了克服恐惧和焦虑得到暂时的缓解,人们付出行动,就如毒品暂时缓解了机体的痛苦。由于这一矛盾是不可能克服的,欲望总有剩余,人在这循环中丧失了主体性被镜像所诱捕而控制。在拉康看来,镜像有着较为邪恶的力量,它会囚禁主体而使其陷入丧失行动力的固着状态。

诱捕的力量是人发生行动的源泉,人被不同镜像诱捕会产生不同的认同对象,使其义无反顾地付出行动,这可以造就人伟大的成就,也可以把人推向毁灭的边缘。

媒介充当着当代人的镜像,媒介中塑造的偶像、广告中的形象,就充当着当代消费社会的心像。在商业化消费主义至上的运作下,它呈现的是一种扭曲的动力,造就受众心中的神。就像杨丽娟事件一样,受众为追求心中的圣像,可以奋不顾身。刘德华对杨丽娟来说并非一个血肉之躯而是一种心像,她对其有着宗教般的热忱。镜像中的商品将受众捕获,受众对其产生认同,商品与完形产生了关联,为了消除焦虑,渴望完形的受众只能通过消费来暂时满足,消费使受众靠近了完形,暂时消除了焦虑,产生了快感,但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分析媒介与人的欲望及需求的关系,试图表明在当代社会中媒介起着镜像的作用,承载着心像与完形的形象,成为受众认同的目标。媒介扮演着镜子,承载着完形的形象,受众对镜中完形产生认同被其捕获,为了填平完形与实际主体控制力的沟壑,暂时从焦虑中获得瞬间平静,受众付出行动,而行动则维系着宰制的运行。

[1](法)纳塔莉·沙鸥.欲望伦理[M].邱泽奇,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达瑞安·里德尔.拉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3]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吴琼.阅读你的症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朵尔托.心理分析与儿童医学[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6](法)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7](日)福原泰平,王小峰,李濯凡.现代思想的冒险家——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法)萨福安.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思想概述[M].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G2

A

1673-0046(2014)1-0186-02

猜你喜欢

心像拉康镜像
我的心像大海一样会唱歌
——让心理描写有声有色
感恩的心
镜像
镜像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镜像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漫话哲
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