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2014-02-1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生命政治

王 翔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神圣使命。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理应渗透生命教育的素材,并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将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并藉此推动思政课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生命教育概念自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之后,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接受,并被普遍认同为教育的根本理念。所谓生命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生命意识、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等认知的引导,通过生命活动实施,在生命过程中开展,为生命更圆满而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以生命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人文关怀为主导,以社会实践为落脚点,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物质生命为前提,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确认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观,从而自觉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境界,优化生命价值的活动。

依据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基本规律,可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六部分: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则应基于生命成长的纵向上的四个层次: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发展生命;围绕生命活动的横向上的四个方面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在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过程中。它首先立足于人本身,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规律入手,从生命的自我体验中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尊重、珍惜生命,并进而认识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自重自惜到关心他人、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并最终使个体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同样是以人为本,它通过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来实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它同样立足于人,从现实和具体的人出发,以生命的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为基础,在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引导个体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

显然,无论以上两种教育的实施具体路径有何不同,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生命个体这一点是高度一致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服务于政党与政治的意识形态为首要功能,但其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不容忽视。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分析,“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诉求,无不体现着对世界本原和生命真相的求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通过个体、政党、民族、国家、社会、尊严、正义、兴衰、成败、重生、辉煌……彰显生命的渺小或宏大,有限或无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直接以大学生生命成长为主线,引导和呼吁大学生在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体悟过程中,欣赏生命的圆满和残缺,感恩生活的馈赠和磨砺,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的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生命情怀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能否创新教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命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我们相信,一个自身洋溢着生命激情、怀揣生命信仰的教师会将这种活力自觉地传递给学生。

要想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且有人格魅力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牢固树立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有利于学生生命质量提升的宗旨意识;二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界限,研究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出现的危机状况有能力实施准确有效的指导、干预和救助;三是教育实施要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坚持生命关怀的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原则;四是将生命教育理念逐步纳入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中,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

(二)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思政课程中的生命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合理挖掘、整理、提炼和利用这些素材,以符合生命教育规律的合理方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力求在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教材的历史变迁由“鸦片战争,中国以一种屈辱的方式正式步入现代化的浪潮”,到“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再到“文化洗礼”“党的诞生”“新中国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失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一艰辛而伟大的过程里,教师通过结合个人生命热情与理想、国家盛衰的表象与根源、民族发展前景的分析教育,感悟理解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性,引导学生从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进一步认识到个体命运与社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相生关系,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和更加期待未来的美好社会。

再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生命教育教学的资源优势更加直观:2013年修订版教材绪论部分中,引导大学生对人生新阶段生活的把握和适应;第一、二章中,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整体意识相联系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第三、四章,以生命个体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升到公民道德规范和集体主义原则;教材后半部分则侧重于公民社会的法律观教育。

如果用生命教育的思路贯穿课程,即可形成三个教学层次:(1)在各种生命关系中,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2)了解并体验社会、职业与家庭等领域中的道德关系与道德准则,提升道德修养自觉性,培养实践能力。(3)通过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法律关系的学习,掌握法律规则,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做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现代公民。

(三)转变教学模式,强化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

在传统教育理念框架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传播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历史责任,虽内容博大精深、体系严谨清晰,但相对忽视大学生的生命个体需求和主体地位,体现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就是对大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相对缺乏,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方法僵化、生硬、粗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难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的思想和品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思政课堂要想充满生命活力,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应本着创设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体验、营造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更多地将间接的生活经验说教转换为直接的真实生命体验,从而培养大学生生命发展必需的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获得生命的成长。

实践早已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无论是感知性实践(观看影视资料、讨论、辩论等),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锻炼自我、培养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在生命教育实践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广泛收集利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生命资源,以丰富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感悟。同时,要结合实际,善于创设各种有效的实践情境: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凭吊名人墓园(例如,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汶川大地震历史遗迹纪念馆,既是对于逝者沉重哀悼和纪念,也是大学生获取生命感悟的典型方式);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接触监狱、戒毒所、养老院、医院太平间、预防艾滋病展览;开展自救互救训练、生存拓展训练与抗击挫折的心理教育和训练等,让大学生在亲身经历或近距离接触中,领略自然之壮美、宇宙之浩瀚、生命之神奇,体验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喜悦与恐惧、“绚烂”与“静美”,思索自然生命的短暂脆弱与人性的强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韩小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以生命教育为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0(8):81-86.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

猜你喜欢

理论课生命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