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索
2014-02-12何正涛
何正涛,汤 英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政治认同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其政治认同状况如何,既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关键,也是维系国家政治体系稳定,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处于矛盾凸显期,面对纷繁芜杂的新事物,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备受严峻挑战。因此,通过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拓展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
大学生政治认同就是大学生对当期国家现行政治体系及其运行方式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具体而言,大学生是认知、认同和践行国家现行政治体系的主体,而国家现行政治体系则是被认知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通过自身对客体的感知、感受和体验,逐渐对客体所产生的认知和认同,并自觉践行客体的各项要求,以期达到主客体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新媒体技术等日臻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多重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初现端倪。
(一)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大学生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政治心理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在校本科生基本上是“90后”,“95后”的大学生也在逐年递增,他们个体意识较强,个性张扬,遇事较为冲动,缺乏稳定性,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个人情绪的转变易受个人对事物的喜好甚至是感觉的变化而变化。相比同龄人,在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识等表现得更为强烈,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相对较浅,他们对政治认同还存在偏颇。譬如: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知识认知和理解上存在误区;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丰富,情绪嬗变,缺少稳定性。大学生存在的部分不良政治心理将会诱导其产生各类“失范”行为,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信仰比较迷茫甚至是产生怀疑,对政治价值的认同摇摆不定、不知所向。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特点和不良政治心理都不利于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发展和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缺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同时亦是在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和提升的有效途径。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不能紧跟学生的实际需求,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首先,教材时代性不足。现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原则上是一年修订一次,但是相对来说教材内容的更新周期还是较长,不能够把最近的内容吸纳到教材中,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习和掌握党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也就不能把社会“正能量”及时传递给大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只能看到社会消极的因素,并把消极因素影响无形放大,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心逐日减退,在这其中不乏有政治信念动摇的大学生,这些不良现象直接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针对性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能紧紧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状况,无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更不用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能与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了。这些缺陷的存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降低,政治态度淡漠,政治认同度低。
(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全球化已然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其凭借在经济、科技、网络、新媒体和文化产品等方面的优势,把其所倡导的“正义、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当成世界各国通用的“真理”,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渗透,持续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教育国际化和境外旅游、文化产品输出等途径的不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推销他们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不断肆意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降低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四)教育媒介的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媒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字化和社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和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众群体,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具有传播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和集群效应巨大等特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传播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对政治对象的认知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影响,这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增加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难度。
三、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加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作用。
1.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升其政治信仰认同度。大学生政治信仰是认识政治形态的心理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对当前国家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日趋加深,各种外界因素不断撞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也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认同度的提升也成为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把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循循善诱,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其次,应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其对国家的认同度。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为了祖国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爱国主义把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一个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这个国家是否具有人民高度拥护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现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新认识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到大学教育教学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实践途径和方式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遵循,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
3.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是推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最终源泉和内驱动力,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政治参与。故而,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和需求,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部分高校通过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研究生支教团、政策宣讲团和就业体验等多维度、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加从容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还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和需求,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效能。
4.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网络阵地建设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也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网络的作用,积极引导并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网站、党建团学网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专题网站的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搭建一个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平台的搭建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出发,在不断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和网站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融入其中,积极引导并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5.打造大学生政治认同教师队伍
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需要一支师德高尚、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本功扎实、网络信息素质较高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这支队伍既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打造大学生政治认同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加强,高校需要定期对在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政治信仰、专业知识、教学科研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含金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的困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0-1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6.
[3]张安强.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1(1).
[4]尹建锋,邓磊.高校公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观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
[5]杜海坤.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6]陶文昭.论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