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问—思—行”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4-02-12天津市第十四中学任亚新
■天津市第十四中学 任亚新
我校实行“问—思—行”教学模式已经整整一年了,对这个模式的认识,大家也是由模糊到清晰,由最初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运用自如。这期间,语文组教师经历了认真学习、充分领会、自觉运用、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我将我组践行问思行教学模式的过程和同仁们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学习领会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事要广泛地、多方面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而最后则是要切实地、踏踏实实地去实行。我们的教学模式大概来源于此。为了能够登上“问—思—行”教学模式这座高楼,我们首先做的就是组织全组教师学习这个模式所涵盖的内容,领会它的精神。
问——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和补充,这与教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思——认真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思”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学”的深入表现,没有思维活动,学习也就不存在。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实现从接受知识的过程向培养独立思考、正确判断能力的质的转变,产生了超越课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教师的思维奇迹。
行——践行落实。行是检验学问思辨的尺度,以及实践学问思辨的过程。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问—思—行”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导学案,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引导化,知识体系逻辑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导学案基本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监督学生学习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领会了“问—思—行”教学模式的内涵之后,各备课组开始研讨学案的模式,最终确定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导学案模式。语文学科学案分为预习案、导学案、复习案三大部分,课前要求列出学习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预习案主要内容是课前预习,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等;导学案主要内容是课堂探究问题,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复习案主要是能力训练题。
二、实践摸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
确定了学案模式后,备课组长将每个单元的编写任务分配给组内的教师。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必修3中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几种。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课型的灵活性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语文组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小小的改良。
首先,对现代文单元的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教学时间。
其次,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水平考试和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宜少而精。导学案设计成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案安排的是语段检测和高考链接。
历经千辛万苦,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案的编写工作顺利地进行着。当教师们带着精心编写的学案走上讲台授课的时候,大家又发现了很多问题,甚至质疑导学案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课授课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主动地进入到文本情景之中,去品位、去感受。教师逐步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答案。每个教学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应该是顺畅的,但使用导学案授课,师生的思路总受导学案的牵绊。课堂上尽管再三强调以听为主,但部分学生一味地想赶紧完成任务,还是抓紧一切时间,把答案直接记在学案上,而不是认真去理解、掌握。教师们总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学生从内在迸发的激情,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见那种偶然生成的火花。此外,教师们还有这样的疑问,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同时是否需要配套的课件?如果单用导学案,那我们不是就回到了没有多媒体的时代了?一直以来,我们觉得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产生一定的悬念。但随着导学案的出现,其中很多内容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失去了好奇心。
针对学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召开了备课组长会。经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问—思—行”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是实现学生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校的学情,所以我们必须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为了克服之前提到的弊端,我们明确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导学案的使用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高三年级注重方法引领,配以典型例题,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它可以起到笔记的作用。非毕业年级,预习案可以在课前完成,教师还是应该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围绕导学案设置问题交流讨论,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要巡视指导,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教师们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学案了。 在应用“问—思—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梳理是重点,阅读思考是特色,巩固练习是着力点。问——要做到难易适度,有层序性;思——要做到独立深入、合作探究;行——要做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三、完善发展阶段——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存在一些仍需完善之处。在未来“问—思—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要解决如下问题:
1.学案设计的创新问题。导学案以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流程限定学生学习,千篇一律的导学案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新鲜感,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创新。
2.提问的科学有效问题。如何提问才能让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难易度、深浅度适宜。
3.学案的统一性与教师的教学个性问题。
我们认为“问—思—行”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各类别的作课活动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都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学案的使用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2014届优异的高考成绩是最好的说明。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下,“问—思—行”教学模式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也为教师更有效地教授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如何将“问—思—行”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环境相结合,是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