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河土家族山歌保护模式初探

2014-02-12蔡启芬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沿河土家土家族

陆 然 ,蔡启芬

( 1.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 民族地理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贵州百余万土家族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53672人,其中土家族413602人,占总人口的63.27%,是县内的主体民族,有着深厚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底蕴。由于其土家族山歌保存较为完好,且最为典型,2010年10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2011年1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土家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成并传唱的,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精神追求等信息的歌曲总称。沿河土家族山歌被音乐研究者称为“高腔山歌”,以其发音高亢有震撼力而著称,唱词极具地方特色,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本文拟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如何打造“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名片,保护和传承土家族山歌的有效做法进行探讨。

一、土家山歌传统传承方式及其面临的困境

土家族山歌是在古代巴歌和竹枝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朝代的演替后,发展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土家山歌非但没有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反而“历久弥香”。这与其内部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土家族山歌传统的传承方式可分为家庭传承、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三种。

家庭传承是指由家庭主要成员和生活环境对青少年实施影响的活动。家庭传承伴随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生而产生,亦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土家族传统社会里,家庭既是全家人共同生活的组织,也是一个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更是土家族青少年人生成长、获得土家族文化传统的最佳“学校”。相对于家庭传承方式,社会传承更为广泛。如果说家庭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口传身授来传承土家族文化,那么社会传承方式则主要是通过“实践记忆”来传承土家族文化。实践记忆(practice memory)是在仪式展演的实践过程中,对在场的人所产生的文化“记忆”。正是由于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田间劳作等社会活动场所留下了实践的记忆,土家人才知道舍巴节时要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婚丧嫁娶时要唱哭嫁歌或跳丧歌,集体在田间劳动时要唱薅草锣鼓歌,等等,并且有目的地学唱每一种土家族山歌。此外,少数有名望的土家族歌手以及土老师会教授土家青年男女土家山歌或者收徒弟。因为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改土归流”之前)是自由婚姻,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因此,当时一些不太会唱山歌青年男女为了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常常会请当地有名的歌者来教自己唱山歌。

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山歌传统传承方式面临许多困境。首先,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土家族山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家族地区所处的山地环境决定了土家族文化属于山地农耕文化类型。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这延续了上千年的农耕文化,也改变了土家族山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城镇化、工业化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外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世代居住的土家山寨,到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这些居住和工作在城市的土家人受到都市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变迁和重构中,造成了大量土家族山歌失传和遗弃,严重地影响了土家山歌的传承。再次,现代传媒考验着土家族山歌的生存。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的传媒工具逐渐进入普通的土家人家。现代传媒工具带来的现代化的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彻底改变了土家人原来单调的消遣娱乐方式。土家青年已经喜欢上了时尚动感的流行音乐、丰富多彩的选秀节目和各式各样的电视连续剧。面对现代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土家山歌的唱腔、唱词已很难在青年人中产生共鸣。最后,现代教育的普及改变了土家族山歌传承的根基。口传身授、潜移默化的家庭传承、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土家是族青年男女学习土家山歌的主要课堂,但这一课堂的前提是土家孩子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待在家庭和村寨中,接受家庭和村寨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让许多土家娃有了学上,学习到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与此同时,也减少了他们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沿河土家山歌的“五进三推”保护模式

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民族地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和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沿河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首先意识到了传承保护土家山歌的重要意义,随即从政府、教育、企业、社区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土家族山歌的措施,并取得了喜人的效果。笔者通过多次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实地考察,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走访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沿河自治县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土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五进”促进对土家族山歌的“自知、自信”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自1998年起便逐步地开展土家山歌“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工作。“五进”工作使土家族人民上至机关干部、企业领导,下至城市居民、乡村农民、学校学生,无论男女老少、群众干部都更加深入并全面地了解土家山歌,建立起对土家族山歌的自我认知,进而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拥有土家族山歌这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

1.土家族山歌进机关

培养土家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关键还是干部。干部有了“自知、自信、自觉”,便可以积极地推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更多地开展各种文化事项活动,土家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到来。因此,首先要让山歌“进机关”,通过培养机关干部对土家山歌的文化自觉,来领导、带动、影响群众积极学习、参与,并最终达到全县人民自觉地保护传承土家山歌。这就要求县内所有机关工作人员了解并学习土家族传统文化,了解土家山歌的基本知识并且至少要会唱 3首土家山歌,会跳土家摆手舞。其次,各单位积极参与并组织县内的各项文艺活动。例如,自2010年起,沿河县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唱山歌,感党恩”广场文艺演出活动。该活动以“弘扬土家文化,打造山歌品牌;热爱沿河, 歌唱家乡”为主题,从每年的4月份到11月份,每月上旬由县直单位系统和各乡镇轮流举办。同时,还多次举办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万人山歌大联唱、“乌江之声”土家山歌大赛、“多彩土家,魅力沿河”主题山歌大赛等主题活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积极地参与每次的比赛,并多次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2.土家族山歌进校园

2002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该政策的指导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民宗局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积极组织编写相关教材以供教学使用,各中、小学校通过师资培训、聘请民间艺人等多种手段,以土家山歌、舞蹈、美术、手工艺为主要教学内容,校本课程、学科教学、艺术团活动和主题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土家族文化特色课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土家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沿河县境内的8所中学、10余所小学已逐步将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土家风情》(小学版)、《沿河土家》(中学版)融入校园、融入课堂,并在各中小学间开展土家山歌、土家舞蹈等比赛。

3.土家族山歌进企业

这里的企业不仅仅是指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更重要的是服务企业中的旅游服务企业。沿河县境内有众多的旅游服务企业。例如,风景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麻阳河黑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行社有中国旅行社(沿河分公司)、青年旅行社、铜仁中铁旅行社等,旅游住宿餐饮场所有新世纪大酒店、金红商务酒店等,旅游特色商品企业有贵州蛮王酒业有限公司、贵州沿河土家族麻阳河食品有限公司等。土家山歌与旅游服务企业相结合,将土家山歌融入景区、旅行社导游、游船、旅游特色商店、酒店等,把特色民族文化作为助推沿河文化旅游加速发展的核心吸引物,拓宽旅游市场,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沿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升级,推动企业竞争力和效益。

4.土家族山歌进社区

土家山歌进社区活动主要是通过完善城镇社区文化宣传机制,组建社区群众艺术团,组织活动比赛等方式来推进土家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并坚持以“政府引导,居委会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首先,树立土家族文化观念,建设土家文化宣传机制。充分发挥电视、阅报栏、科普画廊、社区图书室、社区广播、报刊、网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土家族山歌、舞蹈等民俗,使社区居民对土家族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其次,由政府引导,县文化馆牵头,联合社区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社区群众艺术团并组织各项比赛,然后,在居民委员会的主导下,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在节假日期间举办社区土家山歌比赛、传统体育舞蹈比赛等活动。自2005年起,沿河已举办了六届“激情乌江·幸福山歌”社区群众文化展演,并成功推出了“千人山歌大联唱”等活动。

5.土家族山歌进农村

土家族山歌根植于民间,生长于民间。若想要从根源上保护并传承土家族山歌,就必须在新农村建设阶段,健全农村地区土家族文化宣传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电视、阅报栏、科普画廊、村图书室、村广播等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土家族山歌等土家族文化,并强调其在土家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使土家族村民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全面的认识,树立起对土家族山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土家族山歌的传承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县已有 70%的行政村群众自发组建了民族艺术团体,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由行政指挥到群众自觉,由阶段性到长期性的转变。此外,乡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的挖掘,对全乡范围内传唱的土家山歌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通过乡里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歌山歌歌唱大赛,逐步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歌手,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出去,积极地参加一些活动比赛。

(二)“三推”助推对土家族山歌的“自觉、自强”

“五进”工作重在树立土家族社会对土家山歌的自知、自信,“三推”则是在树立自知、自信的基础上,自觉地保护、传承、发展土家山歌,最终将沿河成功地打造成“中国土家山歌之乡”这一精品文化名片。

1.学术研究对土家山歌理论研究的推进

2009年6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学研究会成立,在省土家学会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土家学研究者取得了众多成果。自上世纪 80年代民族成份恢复开始,沿河县就对土家族的民族研究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民族学专家进入土家族地区,开展民族学调查和研究,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92年,沿河县文化工作者和土家族学者按上级的部署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卷》,随后又相继出版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民族志》、《中国土家山歌研讨会论文集》、《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沿河土家族歌谣选》、《沿河土家族民歌集成》、《沿河土家山歌》等十余部著作,系统地对沿河地区土家族民族文化进行了整理研究,其中收集了多首土家山歌并对其做了初步的研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土家山歌,自2010年至今,沿河自治县已举办了两次“中国土家山歌理论研讨会”,共同对土家山歌理论研究、搜集整理、传承推广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会后整理出版《中国土家山歌研讨会论文集》,共2册,收集了土家山歌学术论文近90篇。大量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的倾心研究,为沿河土家山歌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土家族山歌的研究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有助于政府和广大民众对土家山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更有助于政府正确地开展传承土家山歌的各项保护工作和打造“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名片。

2.比赛活动对山歌知名度的推进

土家山歌借助各种载体走出“深闺”,犹如凤凰出山,歌飞九天。自2005年起,沿河土家族山歌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激情乌江”青年歌手大赛、“梵净山杯”歌唱大赛、“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和“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等比赛和文艺演出,并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与此同时,沿河土家山歌也开始朝向更大的舞台——中央电视台发展。自2007年,以土家山歌央视农民春晚“九亿农民的笑声”登台亮相之后,土家山歌就多次出现在央视的舞台上。2008年5月至2012年6月,老一代土家歌手温银州、王波等人,携新生代土家族山歌传承人杨龙飞、黄旭、张琼珍等,先后三次赴北京参加《民歌·中国》栏目录制,《望牛山歌》、《大雨落来细雨飘》、《薅草打闹歌》等共18首沿河土家族山歌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向全国观众展播。随后,沿河土家山歌又登上《青年歌手大赛》、《欢乐中国行》、《为祖国喝彩》、《中国文艺》、《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星光大道》等栏目,多次亮相央视的大舞台。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各种“走出去”的演出比赛,极大地提升了沿河土家族山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土家山歌已真正成为沿河的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成为宣传沿河,推动沿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势载体。

3.政府职能部门对“五进”活动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推进

政府职能部门是沿河土家族山歌传承发展的组织保证,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土家族山歌的传承保护才能落到实处。政府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重视。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各级地方政府随即出台了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给沿河带来了发展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二、沿河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推进传承土家山歌,打造土家山歌之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对土家山歌的挖掘、整理、宣传和推广等工作。为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土家山歌,县政府制定了土家山歌的长远规划(5~10年),成立了保护计划工作办公室。三、在县政府、民宗局、教育局、文体广电旅游局、文化馆等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土家山歌“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工作以及各项比赛演出,各界土家学者的研究才得以顺利地开展。四、制定完善了《文艺工作奖励办法》,成立了土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抢救、申报工作制度和激励措施。五、建立土家族山歌传承人制度,成立“土家山歌传承基地”。六、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土家族山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挖掘,通过系统地分类整理共发现原生态土家山歌2000多首,编印成《沿河土家歌谣选》、《沿河土家族民歌集成》、《沿河土家山歌》等山歌集子,出版发行沿河土家山歌音乐 CD专辑《这山望去那山高》和《大雨落来细雨飘》,建立“沿河土家山歌”档案库。七、政府对“土家山歌”这一文化名片进行了大力的宣传推广。近年来,沿河多次举办了乌江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等主题山歌文艺汇演和山歌比赛。对外,沿河政府则积极结合周边省市组办、参与“武陵山片区土家山歌大赛”、“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农民春晚、《民歌·中国》、《欢乐中国行》、《星光大道》等栏目录制,20多首沿河土家山歌在央视播出,这些“走出去”的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土家山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也为土家山歌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的空间。

三、结语

“五进三推”模式的实践使沿河土家山歌的传承保护有了飞跃性的进展。对内而言,沿河县各机关干部、学校学生、旅游服务者、社区居民、农村群众等都积极地参与到土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并且树立了对土家山歌高度的文化自知、自信、自觉,有效地促进了沿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外而言,“五进三推”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家山歌的知名度,成功地为沿河打造了“中国土家山歌之乡”这一精品文化名片,助推沿河的经济、文化等朝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希望通过对沿河土家山歌保护模式的研究,能够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一般的保护模式,也为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1]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 施维达.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 杜吉,主编.中国土家山歌研究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4] 陈国安.浅谈土家族的“文化自觉”问题[J].土家族研究,2009,(4).

[5] 徐蕾.贵州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3,(2).

[6] 索晓霞.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1998,(2).

[7]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沿河土家土家族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土家族情歌
九九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