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英文图书的语言学特征差异

2014-02-12袁晓燕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素中英文词语

袁晓燕

( 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

不同语种的书籍之间在语言特征方面一定会有差异。中英文语言差异势必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语意呈现与思想传达。在阅读中对比英文图书,两者表现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方面的差异。语言学特征的差异源自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具体表现在语言结构的差异、语言组织的差异,以及语言思维差异。中英文图书语言学特征的差异,导致图书语言表意效果以及思想内容传达效果的不同,显示出中西方迥异的文化内涵。

一、中文与英文的语言特征差异

(一)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图书的语言特征差异首先表现在语言结构上。语言结构包括音位、语素、词和句子。其中音位是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用来区别语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即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够表达语义的最小单位是音位。语音与语义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即语素。语素是指以一定的规律将语言组织起来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语音与语义的综合体。语素又构成了词,是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也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来使用。而句子是由词与词组构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语言运用中能够独立传达完整信息的语言单位。中英文之间的语言结构遵循基本的语言结构规则,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在于语素的差异。两种语言在语音与语义的组合过程中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构词方式的不同:中文图书语言中,相组合成语语素的有单音节音素与多音节音素。两个音节以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等构成单音节语素,亦有拟声词、专用名词、音译外来词等多音节音素。它们以复合式、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补充式等构成方式实现词语的构造关系[1]。英语图书语言的语素中词根和词缀构成词语语素,其构造关系更加简洁明了。前者的语素重视语义,而后者重形或声,在词语构造中语素能够呈现的复杂程度不同。这些细小单位的差异呈现在图书语言表达的整体之中,影响着阅读者的观感与思维方式。

(二)语言组织差异——意合与形合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中英文图书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分。两者显示的是汉英语言语段间的异质性特征,亦是词语、短语或语句之间的连接方式,即语言组织方式特征。意合是指词语、短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切合主要是通过语义或词、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完成。与之相对,形合是另一种词、句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依靠连接词或者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词与词、词与短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英语的语言组织以形合为主,以形结合,以形统摄,最终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而中文则是以意合为主,以意统摄。汉语表达重意合,以意为主导,统摄语言组织方式,贯穿连接而成句。它的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少用连词或形态组合,常常由语意贯穿其中,甚少借助词汇语法等外在连接手段,如省去虚词、连词,而以词语和句子的内含意义的逻辑关系及意义联系,连贯成语篇,放在语境中让人们去意会。汉语的语法形态简单,不像英语那样每个词都能有多种变化。因此,汉语在一定程度上能超越英语拥有众多的语法规则,用较少的语法规则呈现出校多的语言环境,显示出文化交流的意会特征。如此呈现出的语言组织,往往超脱出单一呆板而充满分析性的语法,语序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这种语言组织形态在诗歌中,尤其是唐诗中得到最好的阐释与呈现。唐诗就表现出丰富的物象、意象以及语言审美形态,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英文图书中的语言组织形态则倾向于形合,用大量的虚词、连词、介词等将词语与词语之间连接起来,先将形态组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英文中呈现出一种散文体的连续性语言组织形态。通篇中往往少不了词汇、语法等客观词的显性衔接。它主要从语言形式层面把独立的词语、短语、词语连缀成篇,形成一个整体。比如使用连接词and、or、but,介词 at、over、of、across、with、from,或者其他关系词as、so、why、how、when,用来完成语词、语义及语篇的连接,以显而易见的形合方式明确地展示出语篇之中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连接成分“尽在不言之中”,句群组合讲求流洒铺排,疏放迭进。英语重形合,具有实在意义的形合连接成分,句群讲求环环相扣,严密紧凑”[2]。因此,从这个程度上来讲,英语图书的语言组织形式更加明显,语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往往可以从连接词之间去寻找,帮助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而中文图书的语言组织形式则较为隐晦,很多情形下会省略掉一些连接词,语言组织形式重意契合其中,更多的需要阅读者的揣测与理解。

二、中英文图书内容的语言思维差异

中英文图书内容及其语言表达之所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根本原因在于中英文的语言思维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螺旋形的曲线思维方式。因此,中文语言表达习惯使其文化与思维中存在着模仿、重复、复沓的特征。这是一种循环重复的思维习惯。它使得中国的文化思想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稳定性与亲和力,但另一方面却阻碍了其语言表达及思维扩展。这就形成了中文图书语言表达过程中句子较短,词句之间结构松散,同时篇章结构确实显示出复杂的迂回特征[3]。中文图书的用词造句一般以分句或者流水句为主,一层一层递进地来叙述其思想内容,思维的各个过程从这个角度得以呈现,同时词序或语序按照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呈现出独特语言形式的排列秩序。其思维模式又常是兜圈子般的起承转合,围绕同一个问题重复绕圈子,充分显示出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曲线式迂回循环的特征。

在西方国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则具有不同于中国思维方式的特征,其文化传统中有着严密的思想体系,倾向于直线上升的思维逻辑曲线。在思想领域追求不断超越,赶超某个思想的高度,永不满足的超越需求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呈现出放射状直线结构。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方面,还是语言思维方面,他们都重视不断的发展,极力避免轮回重复,追根究底,往纵深处发展。这种直线式前进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领域,最突出的是语言的繁复与复杂[4]。英文图书中的语句具有大量的长句,以复杂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呈现出连环状结构。一个句子中可能会有多层结构,状似复杂的楼房式建筑风格。英语语言呈现出句首封闭式,而句尾开放式的表现特征;这与中文图书语言的句首呈开放式,而句尾呈封闭式收缩截然不同。英语图书语篇中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通过不同词序的排列与安排,以及不同形式的表示其逻辑关系的连接手段,组合在一起;各种类型的关系成分,并列成分、转折成分、附加成分与修饰成分组合其中;主句之中有从句,从句之中可能还有从句,语意及语言组织形式不断地延展拓深推进,灵活而富有变化,如实地呈现出其语言思维放射状前进的特征。从理论层面上来讲,由英语语言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其语言表达方式,是可由一个句子无止尽地发展下去的。

例如,“The world may not like to see these ideas dissevered”(《Jane Eyre》),却能够在它的后面加上许多的从句,从而使其变得更丰富,更具延展性。“The world may not like to see these ideas dissevered,for it has been accustomed to blend them,finding it convenient to make external show pass for sterling worth—to let white-washed walls vouch for clean shrines.”又如,“It may hate him who dares to scrutinize and expose—to rase the gilding, and show base metal under it—to penetrate the sepulchre, and reveal charnel relics: but hate as it will, it is indebted to him.”[5]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中存在大量诸如此类具有庞大的结构成分,以及延绵结构的语句。但在中文图书中,“The world may not like to see these ideas dissevered”便是一个独立的语句,若要继续叙述,则是另一个句子的任务。中英文图书中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源自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其思维方式及思维结构的不同在语言思维及其表达方式中得以具体而细微地体现出来。两者之间并非存在明显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语言呈现的差异是其不同民族文化、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英文图书呈现出语言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在语言结构方面,存在语素及语法的差异;在语言组织方面,中文以意为主,以意定形;而英文重形,以形态组合传达意。从语言思维层面来讲,中西民族之间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螺旋形曲线思维方式与放射状直线结构的思维方式,分别呈现了简洁松散与复杂延绵的语言思维方式及表达特征。

[1] 赵宇.语言和文化同构——中英语言差异对形成中西文化模式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2011,(2).

[2] 宋元康.论“借鉴”之于汉诗英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

[3] 赵典书.从汉诗英译比较中英语言差异[J]. 重庆与世界,2010,(11).

[4] 胡燕萍.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5] (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英对照全译本)[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猜你喜欢

语素中英文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因果复合词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APPITA 2015年第2期中英文摘要
一枚词语一门静
APPITA 2013年第4期中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