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机制探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2-12赵鑫道
赵鑫道,葛 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机制”一词最早来自于希腊文,本来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机制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现代意义上的“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法。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就是要解决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校、各系院、专业和班级四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齐抓共管,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高职院校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意义
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目前无论是从高职院校学校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在校生规模来看,都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关系着国家形象和民族竞争力。
多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从总的情况来看,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就高职院校来讲,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责任主体还不明确,学校、系(院)、专业和班级各个层面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如何分工,如何联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课堂内的事情还是课堂外的事情,是教师的事情还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情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将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校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学校内部结构主要还是院系结构,即学院下面分为若干个教学系(很多学校也叫二级学院),一个系又有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下面又分为若干个教学班。因此,从学校的现实状况出发,合理划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层级,明确各层级的职责范围、工作要求以及各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确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基本框架的基础,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是这一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校学生14000余人。多年来,学校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为各班选配好辅导员(班主任)的同时,还实行了职业导师制度和德育导师制度,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学校根据各个组织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将学校这个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分为四个层面:即学校层面、系(院)层面、专业研究室层面和班级层面,并规定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工作要求及运行措施。
学校层面主要由学校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牵头,教务处、产学研工作处共同参与,以培养“社会人”为目标,统筹谋划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通过系统设计工作内容,搭建工作平台,建立工作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落实。
系(院)层面主要由系(院)学生科、团总支牵头,教务科、校企合作办公室共同参与,以培养专业通用人才为目标,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系(院)专业大类人才素质需要,系统设计出适合本系(院)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统筹系(院)内外力量,整合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和制度建设,形成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合力。
专业层面主要由专业研究室主任和专业党支部书记牵头,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按照系(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计划,系统设计出适合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个性化方案,并组织班主任、德育导师、职业导师和全体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充分发挥专业研究室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班级层面主要由班主任负责,为各班选派德育导师和职业导师,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目标,主要负责本班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围绕专业班级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分析班情、学情,组织协调班级德育导师、职业导师和任课教师,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种班级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机制中,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全校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并有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具体负责校级层面的设计与实施;各系(院)党总支统一组织本系(院)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同时有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系(院)领导具体负责系(院)层面的设计与实施;各专业党支部、专业研究室主任具体负责本研究室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这样,由于校党委、系(院)党总支和专业党支部之间的关系比较明确,上述四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注重管理重心下移,突出专业研究室的主体地位,实行专业研究室负责制,并以专业研究室为单位建立了专业党支部。专业研究室主任和专业党支部书记由系(院)推荐,学校审批。各专业所属班级的班主任由专业研究室主任和专业党支部书记共同聘任;研究室主任和专业党支部书记会同班主任聘任本班德育导师和职业导师;研究室主任、专业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德育导师和职业导师一起再来聘任任课教师。研究室主任、专业党支部书记要对学校和系(院)负责;班主任要对研究室主任和专业党支部书记负责;德育导师、职业导师和任课教师要对班主任及研究室主任、专业党支部书记负责。这样就建立了在研究室主任、专业党支部书记指导下形成的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学团队。由于这个团队是通过层层聘任形成的,各级人员的责、权、利都比较明确,所以凝聚力强,热情高,干劲足,班级教育教学容易形成合力,容易实现既定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运行及保障措施
搭建机制框架是机制建立的基础,如何保证这个机制运行,则是这个机制的关键,也是建立这个机制的目的所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是职业素质教育具体规划的实施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牢牢抓住以就业为导向这个牛鼻子,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是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认真研究每门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和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严格执行教学规范,注重管教管导,努力做到教导合一,真正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是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修订完善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通过主题活动引领、社团活动示范、多种活动促进、校园文化陶冶、班级活动整体推进等措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是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学校对育人工作实行量化考核,所有教师要么担任班主任,要么担任班级职业导师或者德育导师,要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一学年一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年度考核、年度评优和职称晋升挂钩,真正落实了全员育人。
四是建立四级考核制度。即学校考核系(院),系(院)考核专业,专业考核班级,班级考核德育导师、职业导师和任课教师。每级考核结果都与集体、个人的荣誉和相关经费挂钩,从而激活这个机制的活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学校教育精神。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师德师风评价体系,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德良业精、关爱学生的教职工队伍。
加强学工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标准,按照规定配齐配强学工干部和辅导员队伍。统筹调配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力量,优化班主任队伍的素质、能力结构,突出班主任在班级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对各系(院)学生工作经费实行保障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对系(院)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项目,实行非竞争性经费保障;对常规以外的学生教育活动项目,实行按项目和考核结果划拨经费,鼓励系(院)和专业按照教育方案,能动地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督导和监察力度,加强工作过程的指导、监控和评价,推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确保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1]钟慧琼.浅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3(11下):337.
[2]蔡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3(6):12.
[3]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