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视域下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反思
2014-02-12冯栋梁
冯栋梁
终身体育视域下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反思
冯栋梁
(黄淮学院 体育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尽管我国学校体育改革12年,但中小学学生的体质仍持续下滑。本研究为此从学校体育的地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育教师5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了学校体育客观存在问题及认识的误区,以期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参考。
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反思
19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郎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之后该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普遍认可。终身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的对象不再只是学校的学生,而是所有的人,教育的结构也不再只是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教育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1]109。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在终身体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12个年头,但是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却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呈下滑趋势[2]26。这种情况的出现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本文立足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实际,对此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体育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地位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很长一段时间被排斥在文化之外。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重视智慧、精神的活动,而把强调身体活动的体育与体力劳动等同看待,予以压抑和歧视。中国是农业大国,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华民族既有勤劳朴实、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也有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顽固守旧、过于关注眼前利益的思想。这种惯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影响了体育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应该说,体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运动实践领会到了体育的魅力和作用,体育也受到社会空前的关注,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始终难以提高到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何振梁先生曾说过,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但现实生活中,家长父母对体育教育的理解狭隘,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蹦蹦跳跳就是体育。他们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但又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好,只要吃好、营养好就行,没必要花费时间去锻炼。
对学校体育而言,无论是社会、家长还是学校,均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重要”。尤其是在中学,重智育轻体育的认识倾向比较严重,为了文化课成绩,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只要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好,体育成绩可以通过“操作”达到优秀,体育教育就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所以,学校毫无原则的“照顾”只会把中国的教育引向歧途,体育教育的欠缺必然带来整个教育的缺失。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3]69可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帮助,而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二、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对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解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国近代体育教育的目的从“强国、保种、强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者”,都体现了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当时的体育教育并不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而仅仅是把体育作为工具,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我国的学校体育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工具主义体育观,教育目的发生了异化,至今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致使人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强身健体,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受教育,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达标、技能,体育学习成为他们将来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工具。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加试,体育教师不得不针对考试的规定项目,考什么,练什么,原有的教学内容被束之高阁。对于此种做法,我们不否定其积极的一面,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健身育人的原则相违背,这样的学校体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只会使教育异化[4]31。
三、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历来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体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学生体质的增强到关注技能的掌握,再到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的具体实施,正逐步走出对人的局部关注,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学的内容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种是仍用过去的教学内容以竞技运动的“繁、难、偏、旧”为主,其结果往往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教学效果不好;第二种是追求新异,选用的内容低龄化、幼稚化和简单生活化,这种为追求新异效应,满足学生的兴趣而出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不到应有的挫折与磨难,体育课变成了缺乏运动技能且运动量极小的“休闲课”和“娱乐课”,仅停留在幼儿体育教育延伸的阶段。
有人对我国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理解为淡化运动技能、不要运动技能等,甚至有人认为体育课程改革是企图把竞技运动从学校体育中开除出去,这些都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误解。实际上,运动技能的学习依然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事实证明,终身体育者都是对某些运动项目感兴趣的人,而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的水平成高度的正相关[5]99。这也就是说,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程度。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体育课程改革不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培养他们的运动参与兴趣,使其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学习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要在原来体育教学内容的项目上寻求突破,也要对部分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器材、场地等做适当的调整和改造,以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例如,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骑马舞”,在某些学校经过创编改为学生的课间操,学生对其乐此不疲,出操率大大提高。
四、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6]1。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体育教学多为室外的运动技术的教学,容易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干扰,而且在教学中,学生还要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因而体育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遵循着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教学,关心的是动作怎么教,练习怎么做,很少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他们内心的感受。这样做的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令学生反感,导致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呆板、僵化。以篮球的教学为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遵循着“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强调技术细节,等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掌握技术后,他们对篮球的兴趣也就所剩无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很容易把学生当成一个客体去对待,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使教育变成无人的教育。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法又很容易使体育课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羊式教学”,虽然学生高兴,教师省心,但是这种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是对学生健康的漠视和对学生的不尊重[7]69。
因此,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应是学校体育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寓教于体、寓教于乐,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整体教育功能,才能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五、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是体育育人的基础,师生间的尊重与理解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的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终身体育者。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也不在视听设备和图书资料,而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尊重、热爱和真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教师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学生的各项练习、竞赛、活动,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敬业爱岗,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育。
[1]李清柔.从终身教育观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
[2]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耿硕星,马红霞,隋芳丽.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3).
[4]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冯栋梁.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辨析[J].教学与管理,2011(11).
[6]段健芝.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14(8).
[7]朱和燕.“以人为本”的快乐体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5).
〔责任编辑 牛建兵〕
2012年黄淮学院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冯栋梁(1979―),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
2013-02-23
807.01
A
1006−5261(2014)01−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