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图书馆 路在何方?*——基于对和顺图书馆的考察
2014-02-12刘海燕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赵 媛 刘海燕(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1 前 言
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终身课堂,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乡村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文化阵地[2],其协调发展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阶段我国乡村图书馆受地理环境、交通通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地区发展差异明显,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缺乏资源保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工作人员匮乏且专业素质有待加强等。那么,中国的乡村图书馆到底该怎样发展呢?
笔者曾有幸在被誉为“中国乡村图书馆发展典范”的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实习了1个月。这个历经了80多年风雨的乡村图书馆,在令笔者震撼之余,也引发了笔者的许多思考。故笔者通过对和顺图书馆的历史、现状进行对比剖析,探析其未来发展之路,以为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 历史上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朝末年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3]。
1905年(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咸新社”正式成立。同盟会会员、留日学生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为在乡村中传播新文化、新观念、启智化愚,发起、组织并创办了“咸新社”[4]。社中购置了有关新知识的图书,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给村民借阅。
1924年,“阅书报社”正式成立。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为了发展家乡文化,在瓦城组织创办了“青年会”。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和顺,代之而起的便是在“咸新社”基础上建立起的“阅书报社”。社内供乡人阅读的书刊是从上海等地采购的。这些书刊通过水路先运到缅甸,再经巴莫沿着古老的西南丝绸古道用马帮运至腾冲,最后到达读者手上。正如和顺图书馆至今仍收藏的当时一副木刻对联上所写:“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5],其充分体现了书刊的来之不易。
1925年,随着“阅书报社”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1928年,在海外华人、华侨的捐助下,“崇新会” 在原“咸新社”的社址上将“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就此诞生。1938年和顺图书馆建馆十周年之际,又在旧址建盖了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式的馆舍,这就是现在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是20世纪30年代云南腾冲的信息中心。1934年,和顺人尹大典先生几经周折,将从缅甸带回的一部收音机捐赠给和顺图书馆,并与当地几位青年每晚收听并仔细记录国内外重大新闻,连夜刻印成《无线电三日刊》, 分送至县城各机关、各乡镇、学校以至临近各县,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对腾冲甚至滇西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这也是腾冲办报之始。“七·七事变”后,为及时报道国内外消息,和顺图书馆把《无线电三日刊》改为《每日要讯》,一直坚持到1938年《腾越日报》创刊,《每日要讯》才停刊。在特殊的时代,和顺图书馆给地处边陲的腾冲乡民带来了最新的国内外消息,可以说是腾冲乡民的福音。
和顺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现已有图书10余万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自萌芽、诞生直至1980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和顺图书馆的运作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间力量在支撑。馆藏图书、用具也全部由民众捐赠。在中国西南的乡村环境里,能孕育出藏书量如此之大、保存如此完好、生命力如此顽强的乡村图书馆,无论如何是我们公共文化事业的骄傲。
3 不同视角下的当今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自1928年建馆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那么现在它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3.1 政府视角下的和顺图书馆
1980年,和顺图书馆正式被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加强和发展;1994年,和顺图书馆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命名和顺图书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和顺图书馆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有这些头衔不仅诠释了和顺图书馆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当今和顺图书馆在本质上依然是公共图书馆,准确地说,是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公共图书馆。
3.2 游客眼中的和顺图书馆
2005年,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从此和顺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由此,和顺图书馆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藏书、厚重的文化底蕴及“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的盛誉,成为了和顺旅游的首要景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领略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的风采。游客来到和顺图书馆,会对其中西合璧式的馆舍惊叹不已。进入图书馆,听完导游的介绍后,很多游客则会坐在图书馆借阅大厅古老的长椅上,手捧实时更新的报纸,埋首阅读,或是向工作人员询问“图书是否可以借阅”等图书馆运营的相关问题。游客能够切身领略到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的厚重底蕴和美丽风貌。正如一位游客所说的,和顺图书馆不愧是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标杆。对游客而言,和顺图书馆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展现和顺历史与文化的有力平台。它让游客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文化的洗礼,同时也使游客对乡村图书馆有了实质性的认识。
3.3 当地村民眼中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位于和顺镇的入口处,游客步入和顺,首先映入眼帘的景点便是和顺图书馆,加之其气势恢宏,因此给了游客来和顺的第一印象。正是这一全国最大乡村图书馆的存在,和顺厚重的文化才得以体现与传播,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和顺参观、旅游。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很多村民来说,进馆读书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曾经的借阅大厅已成为展示图书馆历史文化的主要场所,投身旅游业并发家致富成为了他们的主要追求。在他们眼中,和顺图书馆不仅是图书馆,更为主要的是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是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名胜古迹、重点保护文物。
3.4 当地少年儿童眼中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功不可没。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和顺图书馆的历任馆长中,有的身兼和顺小学、中学校长,将和顺图书馆与当地中小学合为一体,为图书馆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1940年,和顺益群中学成立,寸树声担任学校校长,并兼任和顺图书馆馆长。在任职期间,寸树声将中学、小学、图书馆办成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使三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据和顺镇统计,20世纪50~90年代,和顺有100多人接受了大学本科、专科教育,另外有10多人留学美国、加拿大、缅甸[6],这是和顺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图书馆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成果之一。和顺图书馆是名副其实的“乡村大学校”,是当地少年儿童获取知识的天堂。
现在,随着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本着拓展乡民视野,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技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之宗旨,和顺图书馆引进计算机20余台,新建电子阅览室,向当地村民全天开放。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少年儿童玩网络游戏现象严重,电子阅览室几乎成了其玩网络游戏的天堂。笔者在实习的1个月里观察发现,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少年儿童仅有两人,其借阅图书类型也多是动漫、故事会等杂志。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笔者每天都会见到20多名少年儿童定时在电子阅览室门前等待,一到开门时间他们便蜂拥而入抢占电脑。笔者通过十几天在电子阅览室实习时的观察发现,每个孩子无一例外都在玩网络游戏,真正利用电脑学习的现象几乎为零。根据电子阅览室签到记录与图书馆图书借阅记录的比较,笔者也发现,每天到电子阅览室玩网络游戏的少年儿童没有一个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记录。笔者也曾试探性地问过几个孩子,他们的回答都是“没有读书的兴趣”。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电子阅览室并未实现其开办宗旨,实质上却发挥着“网吧”的作用,这对当地少年儿童学业的进步,综合素质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
3.5 和顺图书馆人眼中的和顺图书馆
据笔者访谈,在和顺图书馆人眼中,和顺图书馆是和顺文化传承的通道,是和顺人寻求知识的殿堂。正如图书馆馆员尹老师所言,和顺虽小,却人才辈出,和顺图书馆是根基。
当今,和顺图书馆人眼中的和顺图书馆更肩负了提高和顺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使命。目前,和顺图书馆正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努力提升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2013年9月30日,和顺图书馆与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开始开展多层面的合作,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和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合作形式,协同发展,提升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开展人员交流,提高管理水平[7]。
4 多角色定位下当今和顺图书馆的喜与忧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不同视角下、不同主体眼中,和顺图书馆的角色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和顺图书馆当前状况的一个反映,让人对和顺图书馆的发展有喜也有忧。
4.1 喜在何处
4.1.1 和顺图书馆相较于其他乡村图书馆具有优势
乡村图书馆分为公立图书馆和民营图书馆两大类,公立类数量居多,民营类发展势头较好。但综合来看,各种类型的乡村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着各种不可避免的困境。而和顺图书馆作为由民营转公立并纳入建制的乡村图书馆,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其相比于大多数乡村图书馆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优势 1980年,和顺图书馆正式被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因此其在资金和政策上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形成了政府投资主导下的多来源、灵活的经费投入机制。例如,199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和顺图书馆于主馆后增建钢混结构藏书楼,命名为“藏珍楼”,使大量的古籍珍本有了“安身之所”;2010年,“中华再造善本藏书楼”落成,国家领导人捐赠的《中华再造善本》、《中国文库》入藏和顺图书馆;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和顺图书馆与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签订了合作发展合同,以期全面提升和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及服务水平;当地政府新建镇文化站及活动室,对和顺图书馆及大庄分馆等进行了改造,通过5年的努力,镇、村图书馆(室)增至15个(处),全镇图书藏书量首次突破10万册[8]。
而其他乡村图书馆(如对于民营乡村图书馆而言)作为非政府组织,社会中的企业给它们的捐款不能享受减免税收的政策,所以提供捐款的多是支持图书馆项目建设的基金会。社会个体大多因捐助的资金不能全数用来运营图书馆而不愿捐助,因此很少有个人或企业愿意为其提供捐款,使其失去了本应非常有力的资金来源,形成了很大的发展桎梏。对于公立乡村图书馆而言,虽然在企业捐款税收方面可以享受政策的优惠,但由于其未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多被下放到当地直属的行政管理部门。相对于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的乡村图书馆,其受政府的关注度较低,因此多存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多为村干部兼职、服务项目单一(多为借、还书)等问题。事实上,许多乡村图书馆最多只能称为乡村图书室。
(2)资源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外界的高度关注使和顺图书馆资源配给得到了保障。和顺图书馆作为和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几乎成了和顺文化底蕴的象征,得到了全体民众的热切关注。有很多游客慕名不远长途赶到和顺图书馆,只为捐一本自己珍藏已久的图书。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名叫王敬骝的佤族文化研究学者,年已耄耋,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和顺图书馆。老先生心情无比激动,在参观图书馆期间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热情交谈,并将自己历时几十年写成的《佤族研究50年》捐献给了和顺图书馆,希望和顺图书馆继续发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风尚,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像王老先生一样对和顺图书馆情有独钟的人还有很多。一个乡村图书馆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图书馆界确实极其罕见。
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公立乡村图书馆还是民营乡村图书馆都普遍存在资源困境。一方面,民营乡村图书馆作为非政府组织,无法得到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只能通过汇集社会的涓涓细流维持发展和日常运作,而其募集资源渠道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得到大众的认知。而公立乡村图书馆则是在体制框架的束缚下,只能依赖政府的扶持,无法实现灵活的资金募集。而政府经费投入的有限性,使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无法突破资源瓶颈这一限制。
(3)人员优势 人员结构稳定,和顺图书馆有较好的图书馆员专业素养。据笔者调查,和顺图书馆现有正式员工5人(包括4位在馆工作长达20余年的老员工,还有1位新近引进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合同工4人(两名保安、两名负责图书、期刊整理及借阅工作的员工)。总体来看,和顺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有较扎实的工作经验,并且都是土生土长的和顺人,深受和顺文化的熏陶,是和顺文化有力的传播和继承者。2013年开始,和顺图书馆与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展开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其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到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挂职锻炼、顶岗工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和顺图书馆的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比较而言,其他乡村图书馆大都存在人员的困境。例如,民营乡村图书馆中发展较好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其工作人员大多是通过网络招募,参与人员又多是志愿者,而志愿者多存在“流动性强、热情易随时间退却”的普遍状况。而且图书馆对于义工无法形成实际的约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离开图书馆。即使是专职义工,虽然相对稳定,但由于图书馆经常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无法为他们提供基本稳定的物质待遇,致使专职义工的流动性也很大,据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只有1位义工在立人乡村图书馆工作超过两年[9]。而公立乡村图书馆,人员结构方面的困境与民营图书馆异曲同工 :政府扶持力度低,投入建设经费不足,导致工作人员薪资过低,工作积极性差,从而流动性较强。而且物质待遇的低吸引力给乡村图书馆带来的共同困境是难以引进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4)管理优势 和顺图书馆职责划分明确,组织管理和监管机制较完善,日常管理合理有序。据笔者调查,和顺图书馆现有馆长、副馆长各1名,馆长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及图书馆运营的整体规划,副馆长负责馆内事务的具体执行;其他3名正式员工分司财务管理、网络管理、图书编目工作;两名保安负责安保工作及后勤保障工作,其他两名合同员工负责期刊、图书的整理及借阅工作。权责划分明确,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其已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政府会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原则和办法对和顺图书馆的内部运营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相比较而言,其他乡村图书馆大多存在管理的困境。民营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成分冗杂,各种社会身份的志愿者、义工在有效补充人力的同时也导致了组织的混乱,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当图书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管理机制的各种问题会日益突出。而官办乡村图书馆多存在管理松散、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懈怠、懒散等问题。
4.1.2 旅游业的发展给和顺图书馆带来了积极影响
2003年11月,和顺政府委托柏联集团整体打造和顺文化旅游景区。和顺图书馆作为和顺旅游的首要景点,且兼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更是受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给和顺图书馆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
(1)和顺图书馆馆藏资源得到了有效供给、补充。由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大量的捐书,和顺图书馆甚至出现了“书满为患”、无处安置的窘境。据笔者调查,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大多是文学、农业、养生类,这对于古籍资源丰富但社会类图书匮乏的和顺图书馆而言,可以说其馆藏资源得到了恰到其分的补充与完善。
(2)和顺图书馆的馆舍得到了有效保护,功能日益完善。在当地政府和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和顺图书馆的馆舍在保有原有特色的基础之上得到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并且在修缮原有馆舍的基础之上,为满足图书日益增加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增建了藏珍楼和电子阅览室。此举提升了和顺形象,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了和顺图书馆馆舍功能的完善。
(3) 和顺图书馆的知名度和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和顺村民的自豪感。2005年,和顺在中央电视台“魅力名镇”评选中拔得头筹,在全国的知名度有了深层次的提高。和顺图书馆以它独特的建筑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参观过后往往满口称赞,对小小的和顺古镇竟会有这样的恢弘建筑与悠久历史的乡村图书馆而感到惊讶并深深地敬仰。此外,和顺图书馆作为和顺重要的旅游景点,拉动了和顺旅游业的发展,和顺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旅游业,并发家致富。和顺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和顺村民的自豪感。
4.2 忧在何处
4.2.1 旅游业的发展给和顺图书馆带来了消极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给和顺图书馆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随着不断开发,和顺图书馆也面临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和顺图书馆服务功能正在弱化 自发展旅游业以来,和顺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图书馆原来供读书阅报的大厅已成为游客参观图书馆的主要场所,本应安静的大厅因为游客的到来变得嘈杂、混乱。在这样的现状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心态受到了严重影响,工作人员面对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解答游客的各种问题,无形中增大了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当地村民到图书馆借书、阅书的频率急度下降,一天只能见到1~5个村民进图书馆借书、看书。据笔者调查,甚至有的村民表示,现在进图书馆借书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游客会像看古董一样看着你。而图书馆又没有其他的图书室供村民阅览书报,曾经馆舍有许多学生和劳作之余的村民在图书馆读书、阅报的盛况已不再有。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图书馆以服务用户为核心的理念的淡化,以及随之带来的服务功能的弱化。从而违背了和顺图书馆“传播知识、开发民智”的办馆宗旨。
(2)和顺图书馆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 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弱化带来的是图书馆职能的转变。作为一个以“传播知识、开发民智”为宗旨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本应以服务当地村民为中心,但旅游业的发展使和顺图书馆更多地扮演的是名胜、文化景点的角色,承担和顺形象展示的职能。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无数游客的询问,并要做到一切以“游客至上”。但事实是,和顺图书馆的使命是“文化服务至上”,即全心全意为当地村民服务,做好文化与信息传递工作,开发民智。可以说,和顺图书馆的核心职能正悄然转变。
(3)和顺图书馆呈现文化倒退的趋势 历史上的和顺图书馆一直与当地的益群中学、和顺小学保持着密切合作。图书馆采购有助于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的图书及报刊,这类图书占馆藏的比重接近20%[10]。此外,和顺图书馆还设有展览动物、植物等标本的博物室,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辅助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和顺图书馆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儿童成长,和顺的留学生、大专生与人口总数相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例,这在西南边疆的农村是很少见的。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和顺图书馆文化昌盛与否。
但如今,进图书馆看书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少,加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全天免费开放,很多少年儿童即使进馆,也是蜂拥进入电子阅览室,而看的内容也不是真正拓展视野的有益内容,玩网络游戏现象严重,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学风。而且从和顺现今整体教育情况来看,和顺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越来越低,曾经教育的繁盛景象已渐渐远去。经济在发展,文化在倒退,这几乎成为了和顺图书馆馆员们共同的忧虑。
4.2.2 作为一个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什么?
历史上的和顺图书馆一直秉承“传播知识、开发民智”的办馆宗旨,使和顺图书馆成为传播新观念、新思想、启智化愚的知识殿堂。和顺图书馆对村民的教化不是通过历史文物,而是切实的人文,如热爱藏书、撰文作对、喜贴对联的普通人家,和顺衔头巷尾闲坐老人询问“你尊号何为?昆仲几个?”的话语,和顺处处可见的刻有“兴仁礼让”、“说礼敦教”字样的石碑等,这些都可以使人感受到和顺图书馆文化的普及与深厚。
当今的和顺图书馆,在旅游业的影响下,文化普及的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村民越来越多地投身到旅游业,和顺图书馆对他们而言已成为谋取利益的重要着眼点,而对于和顺图书馆本身文化价值的利用程度却越来越低,村民进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自身的那份朴实与文化韵味在经济利益的洗刷下也越来越淡化。和顺图书馆曾经带给村民的是厚重的文化,现如今却是经济利益。这对一个以提供文化服务为理念的乡村图书馆而言,不能让图书馆的本身价值惠及村民,不能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与目标,对其自身发展可以说是巨大的威胁。
5 和顺图书馆的定位与思考
和顺图书馆的历史是辉煌的,当今的和顺图书馆相较其他乡村图书馆的种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不无遗憾地说,当今的和顺图书馆与其历史上一直秉承的“传播知识、开发民智”这一办馆宗旨是有距离的。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冲击使现在的和顺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扮演的是一个重点保护文物的角色、一个少年儿童娱乐的场所。然而,要知道游客对和顺图书馆的倾慕、敬仰、关心和支持,绝非仅仅是因为其文物价值,更不是因为其所起到的“网吧”功能,而更多的是因为其是一个具有文物价值的活的乡村图书馆。这正如都江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一样。因此,和顺图书馆只有坚守其乡村图书馆本质,全面、有效地奉行其“传播知识、开发民智”的办馆宗旨,才会有作为乡村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才能再创辉煌。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坚守其乡村图书馆本质,全面、有效地奉行其“传播知识、开发民智”的办馆宗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5.1 让服务于当地村民、传承与传播和顺图书馆文化的信念扎根于每个和顺图书馆人的脑海中。
每个和顺图书馆人都应牢记,和顺图书馆既是为当地村民服务的乡村图书馆,又是传承、传播和顺图书馆文化的重要阵地,它不是一个“死”的重点保护文物,更不是一个供当地少年儿童娱乐的“网吧”。它所起到的乡村图书馆标杆作用不在于它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不在于它有其他乡村图书馆所没有的古籍、珍本、善本,更不在于它有其他乡村图书馆所没有的电子阅览室,而应在于它给当地村民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所送去的精神食粮,在于它对自身所承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5.2 强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努力化“忧”为“喜”。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和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弱化、服务职能的转变和和顺文化的倒退。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而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是可以通过图书馆内部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来化解的。例如,在读者借阅、学习区域让游客止步,专门开辟一个游客参观区,在此参观区设置对图书馆进行全面介绍的电子视频、触摸屏、宣传册及安排专门人员回答游客提问都是可以做的尝试。再如,对当地村民的信息需求及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等都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现在村民不进图书馆了,那么图书馆人为何不能走出去呢?和顺镇并不大,要做信息需求调查及相应的上门信息推送服务并不是难事。如果能让当地村民深刻体会到图书馆在其提高文化素养、改善生活品质、培养下一代中的作用,那么他们必然会重新回到图书馆。另外,电子阅览室如何开放、如何提供有益于少年儿童的上网服务在目前也是有范例可学习、借鉴的。因此,目前存在的“忧”终归还是与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观念是否淡薄、服务制度是否完善、服务方式是否全面与有效有关。总之,和顺图书馆目前能化“忧”为“喜”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馆藏资源,向当地村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否则,修再多的馆舍、获得再多的图书捐赠,而相应的信息资源利用率却很低下,那也是没价值的。
5.3 正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做好文化服务工作,开发图书馆第三产业。
在和顺当下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这一时代背景中,和顺图书馆应努力将其发展与旅游业相融合,做好文化服务工作。和顺图书馆可尝试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与当地相关旅游文化发展公司合作,开发图书馆的文化旅游业。例如,在各景区设立文化服务点,提供与和顺历史相关的、旅游管理、文学类等图书,在增进游客对和顺文化理解的同时提升和顺当地服务群体对游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样,游客对和顺及和顺图书馆了解会更加深刻,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而创收的资金则可投入到图书馆建设及读者服务等业务中。
5.4 与时俱进、稳步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
发展数字图书馆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潮流、提升和顺信息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乡村图书馆,能够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数字图书馆,这在全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中是有标杆作用的。然而, 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稳步进行,要与整个和顺图书馆的发展相协调,切忌抛开现状而孤立、冒进式地进行数字化建设。应明确几个问题,即建设目的、目标用户、建设水平、建设内容、建设步伐、如何运行、如何维护和发展,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建设目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否就等于与和顺各方面发展现状相吻合?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知识、开发民智”还是为了和顺及和顺图书馆的宣传和名誉?如果是前者那何时是最佳建设时机?从目标用户上看,是当地村民还是全国用户,或者以当地村民为主,其他用户为辅。从建设内容上看,和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如古籍文献数据库、侨乡数据库、中国远征军数据库等)的建设如何才能达到既促进珍贵文献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又能惠及当地村民的目的,等等。另外,在建立数字图书馆过程中,是否还应考虑对当地村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否则,就如同有高速公路、有可行驶的汽车却没有驾驶员一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5 与当地中小学建立文化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和顺图书馆历来主张并践行图书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传承的光荣传统。当今的和顺图书馆依然应建立与当地中小学合作的关系,将图书馆办成学生的另一个课堂。这是改变当地少年儿童仅将图书馆视为玩网络游戏场所的最好办法,也是传承图书馆文化、为当地培养人才的最佳选择。
6 结 语
和顺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标杆性乡村图书馆,其特殊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值得研究与借鉴。然而,我们也深知,中国乡村图书馆性质多元、类型多样,其历史、资源、人力、管理体制、服务环境、法律性质等特征各异。因此,和顺图书馆所取得的成就、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模式未必就能对其他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有完全针对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和顺图书馆的研究可知,无论什么样的乡村图书馆,只要立足于服务当地居民、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基本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守“以用户为中心、文化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总能寻求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3-10-2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04725.htm.
[2]汤树俭.关于中国乡村图书馆(室)构建模式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43-45.
[3]达三茶客.游和顺[M].2版.云南: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3:13-14.
[4]程亚男.边边上的绿洲:和顺图书馆[J].深图通讯,2006(1):56-57.
[5]聂凌睿.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仪型:以云南保山和顺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研究,2012,5(4):22-27.
[6]段家开.试论腾冲县和顺图书馆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保山学院学报,2012(4):33-33.
[7]余 双.云师大图书馆和腾冲和顺图书馆合作共建[EB/OL].[2013-10-31].http://www.qtbcn.com/hot/qtb/2013-10-07/11370.html.
[8]和顺镇人民政府.数字和顺[EB/OL].[2013-11-01].http://hsz.tengchong.gov.cn/xzgk/xzgl/.
[9]蔡鸣聿.对草根NGO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6):13-16.
[10]聂凌睿.云南和顺乡村图书馆的成功:1928年—1982—2011年:中国影响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和顺图书馆[EB/OL].[2013-11-01].http://218.4.83.214:8088/qk/001ey/2012/2/017ynhsxctsgdc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