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方国家的消费教育看我国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教育的引导*

2014-02-12陆浩东贺州学院图书馆广西贺州542899

图书馆建设 2014年8期
关键词:消费图书馆消费者

陆浩东(贺州学院图书馆 广西 贺州 542899)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信息时代,以开发、消费再生性信息资源的方式减少不可再生的物质、能量资源的消耗,是解决当今世界资源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13〕32号文件,在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1]。可见,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引领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新动力。所谓消费教育,是指不仅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也对生产者、经营者进行教育。具体说来,就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传授有关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和生产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自身素质的活动。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全民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能力的同时,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影响其信息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下简称战后),西方国家对消费者进行的消费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它对深化我国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教育,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促进信息消费的效用实现大有裨益。

1 战后西方国家消费教育的主要方式

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和保障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更好地缓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

1.1 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消费教育课程

战后,西方国家在教育机制改革中十分注重应用型常识的教育,普遍将市场知识、商品知识、食品与安全性能的基本知识贯穿在大、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了解商品的性能、品质、使用与维护等信息的同时,掌握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方法。以日本为例,为了让孩子有正确的消费意识,学校将消费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中,通过社会课和家庭课来培养“聪明的消费者”。例如,学校让低年级学生以自己居住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调查当地的商店情况,了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商品生产来源以及生产商品耗费的资源,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重要性的意识;让高年级学生学会如何有计划、有选择地购买商品,避免浪费,并理解保护水土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1.2 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者教育

战后的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收视率高、传播快、形象、直接的特点,通过电视片、节目专栏、晚会等形式,对广大民众进行有关消费教育,以此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特别是为了方便阅读和保存,战后西方国家还通过创办消费者刊物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如美国消费者联盟就出版有《消费者报道》、《消费者联盟新闻摘要》和《微小权力》(专为儿童服务的期刊)等出版物[2]。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信息消费教育当中,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获取包括生活设计情报、产品的选购方法等商业信息,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商业情报意识,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3 利用各种消费者组织、团体和企业对消费者进行教育

战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假冒伪劣产品一度盛行,商品的安全性、欺骗性销售方法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当时,在西方国家,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为目标的组织掀起了大规模的维权运动,最著名的组织有美国的消费者联盟、英国的消费者协会、日本的主妇联合会等。这些组织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对消费者开展的消费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成立于1936年的美国消费者联盟,战后受政府之托,开展了大量的消费教育工作,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充当桥梁的作用,其在开展维护消费者权益宣传的同时,对市场上的商品规格、型号、质量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检验结果予以公布,对不合格商品向政府和企业反映,引起了有关机构和人士的重视,降低了消费者对商业行为的投诉率[2]。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还利用各种消费者团体和企业进行消费者教育。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消费者团体通过学习会、讲座、研习会等开展的消费者教育活动就多达4 000多次,极大地提高了该国消费者的合理消费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2]。由此可见,当时开展消费者教育无疑是作为缓和消费者对抗和避免“使国家的生命力遭到根本的摧残”[3]的缓冲器,结果西方国家消费者的素质也由此大大地提高了。

1.4 利用各种消费者组织对生产者进行教育

在西方国家,有识之士发现,仅仅对消费者进行消费引导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消费者免受侵害,从根本上需要对商品生产者进行消费教育,使其真正意识到不法的商业行为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使商品生产者牢固地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产品责任意识。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消费者协会针对少数企业“宣传产品时的夸大,标识产品时的虚假,说明产品时的隐瞒”[2]等问题,就曾对生产经营者开展了诚信教育及法制教育。为企业里的人员举办特别讲座,旨在使企业人员尤其是销售人员成为了解消费问题的能手,真正使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为消费者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正是类似这样由消费者组织使商品生产者以主体的身份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强制性措施,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赞同和支持,也有效地制止了不法商业行为的泛滥。

2 我国大学生信息消费状况分析

2.1 消费主义观念盛行,合理、科学的消费意识淡薄。

当消费主义在西方盛行时,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纵观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发现,奢侈型消费、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不难想象他们的家庭为了满足他们的不合理欲望所承受的压力。不少大学生的消费偏重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欲望的满足,其所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再是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而是消费得更多,拥有得更多。遇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方设法购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欠缺一定的合理性。在高校,有的学生为了一款心仪的手机或时装,不惜节衣缩食,甚至向父母撒谎,攀比性消费也是屡见不鲜。正是这样一味地追捧时尚、虚荣的心理使大学生不理智地消费,他们购买价格高额的信息设备,不是为了专业学习中的知识获取,而是用于玩网络游戏、聊天。大学生不科学的消费行为给家庭带来了负担,也铸就了其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沉溺”网络现象严重,消极的网络信息消费观念普遍。

众所周知,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阻隔的现实,网络的交流成为许多大学生沟通情感的热衷形式,正因为这种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神秘感,让大学生产生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热情,从而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网络固然是信息消费的一种工具,但以上网的方式进行信息消费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周上网1个小时为最佳方案,如超过这一限制就会导致上网的边际效率递减,产生负面效果[4]。现实中,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学生,本应该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时间都因沉溺于网络,白白耗费掉了,这样消极的网络信息消费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2.3 大学生的文明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堪忧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但是能够付诸实践的却比较少。这一结论可以从笔者设计的一项关于大学生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了解到,如问卷中的一个测度项为 :“如果阅览室抽屉内和地面上有很多垃圾,您会”[5],结果为只有11.5%的被调查者选择“主动打扫”,有40%的被调查者选择“没关系,自己也会留下”,其余则选择“觉得不舒服,提醒自己不要留下任何垃圾”。其实保持阅览室的干净、整洁本是全体读者的责任,但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心理在大学生中不在少数。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和行为不一致也是其文明素养不高的集中体现。不管是知识、情感、能力的欠缺还是行为习惯的尚未养成,都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较差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实根据所在。

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信息资源利用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通过破译用户帐号和密码、破解 IP 限制等非法手段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非法链接、非法使用,影响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其他用户的正常利用;有意上载病毒和黑客程序,修改和删除图书馆网络信息,发布虚假、违法、违纪信息等行为;出于私利,恶意批量下载有关类目的全部或部分电子文献资源,以便自刻光盘或转卖,有悖图书馆与相关信息机构先行签定的产权保护协议,使图书馆面临因破坏协议遭到被追究违约责任的危险[6]。种种现象表面上反映了读者社会公德意识的欠缺,不良信息消费行为实际上也是对正常信息资源使用的一种浪费。诚然,图书馆存在信息供给能力不足与读者信息需求的基本矛盾问题及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技术中的安全隐藏患问题,而实际上,种种现象更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信息消费形态道德的问题。信息消费道德也是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它是实现道德目标的手段,信息消费道德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2.4 信息检索方法欠缺,信息消费能力不足。

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消费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它属于知识和智力型的消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消费由传统方式转向网络信息消费,搜索引擎和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是网络信息获取的常用方式。虽然大学生进行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由于对信息检索原理、检索技巧和方法缺乏了解,检索能力、专业水平和信息鉴别力的低下构成了其在网络信息消费中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得他们的信息真伪鉴别能力和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能力受到影响。据2001年Roper Starch的调查表明,71%的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遇到过麻烦,搜索受挫中46%是因为链接错误[7]。信息商品与物质商品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产品一旦为人们所拥有就能消费,且产生的效用是一致的;然而,信息商品因消费者素质的不同,产生的效用也因人而异。大学生对各类专业或综合数据库了解不足,很大程度地阻碍了他们对专业信息的有效获取,信息消费效用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其消费产生物非所值的结果。

3 启 示

3.1 重视对大学生信息消费观的教育

西方国家把消费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当中,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这是一项战略性的举措。例如,在日本,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消费教育,能意识到过度消费对环境、资源的损害,这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相比之下,我国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重视不够,以生态消费方式教育为例,不少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绿色生态消费习惯。当前,消费主义盛行,为了消费而消费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不仅在社会上流行,而且这种不良消费方式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中。加强对大学生财务知识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财商和规划信息消费、做到理性消费是大有帮助的。针对社会各种愚昧消费、畸形消费现象,我国在消费教育中可以介绍有关消费观念、生态消费中的环保知识等内容,适当开设消费经济理论与知识的选修课,并结合学校的社会课、劳动技术课、思想道德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总之,生态消费方式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养成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和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为宗旨,以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8]。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要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指导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我爱我的校园行动”、“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提倡低碳生活学习的行为方式”、“节能减排在我身边”等),这些都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习惯的有效措施。

伴随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民办高校的出现不仅减轻了公办高校资源紧张的压力,也优化了我国的教育体制结构。扩大教育和培训大学生的信息消费素质也是实现社会信息消费的人力资源保证。公办、民办高校共同发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能单纯地以是否能够购买、是否需要购买为获取标准,而是要以资源的有效利用、资金的合理使用为消费原则,抵制不理性、不计后果的消费,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消费经济专业,培养专门的消费经济人才,这将会为整体提高消费者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重视消费教育在提高消费能力中的作用

战后西方国家倡导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的消费教育,不仅增强了消费者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素质和消费力,而且拉动了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战后西方国家重视消费者教育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在引导大学生信息消费素质教育中借鉴的。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教育、教学中缺乏诸如信息资源搜索与保存、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安全等信息消费者必备的技能传授,大学生信息消费素质与消费能力不高。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消费,信息消费者的素质对其信息消费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鉴于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良好的信息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引导,开设相关的课程或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信息消费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检索、鉴别和利用的能力。正如生态消费能力是生态文明观的落脚点,它是对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等阶段的发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消费素养的集中体现。生态文明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托,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关键在于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责任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能力、改变重外在行为的培养、轻内在价值观的教育,重技术教育、轻理论教育,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的教育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引导他们做一个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的理性生态人。

3.3 重视对信息组织者进行消费教育

正因为战后西方国家的消费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也包括生产者,对后者的教育带来的社会效果使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从而形成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假冒伪劣产品逐步减少的态势。西方国家这种做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素质教育很有启示。我们天天在强调大学生缺乏信息素养、信息消费能力不高、信息消费畸形、不良消费方式有增无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国缺乏对高校图书馆这一信息组织机构进行的信息消费教育。大学生信息消费素质教育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重藏轻用,藏而不用”一直是图书情报机构的痼疾,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提高用户信息消费的效用是实际问题。信息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是一对矛盾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图书馆这样的信息组织机构一方。因为,第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有组织的,而用户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消费行为是分散、单一的,可以被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各个击破”;第二,高校图书馆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先进技术,结合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所需消费的资源,首先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消费教育的业务培训,然后再给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真正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

在知识信息日益激增的时代,信息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大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全面、及时、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作为信息集散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如何面临挑战、最大程度地抢占信息消费市场的份额,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这一信息组织机构进行相关的信息消费教育势在必行,因为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已转向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信息资源消费方式,图书馆也应当以开放的姿态、全新的服务格局,将大学生的信息消费需求纳入网络服务范畴,以促进大学生素养提高和就业为服务目标,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相关专业学术动态、研究和发展信息。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决定大学生信息资源消费能否“量多面广”。消除大学生因为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带来的信息消费顾虑,培养他们科学的信息消费观才是从根本上维护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利益。

3.4 完善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标准的评价机制

由于社会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对于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各级人才选拔体系仍旧以考试为主,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的高低,对于人才道德水平的考察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考量、选拔出来的竞争者是否“德才兼备”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也已经将近 15 年,但是,迄今为止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评价标准存在诸多弊端,表现在:首先,评价内容片面化。在现行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较多地考虑知识和技能,单一地以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格、情感等方面的评价不够重视。其次,评价方式单一化,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仍旧居于主导。具体形式包括练习、作业、论文、实验及考试等,这些评价方法虽然客观,力求树立一把客观、科学的“标尺”,但是却不能真实地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评价目的与现实存在偏差。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其学习,激励其全面发展并能够不断的自我完善。而目前高校的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等级、优劣的划分,继而便于选拔和甄别。评价方式成为划分大学生的工具,评价目的已偏离原有的轨道[9]。

4 应对措施

《意见》中指出,促进信息消费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1]。高校图书馆在配合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也当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市场导向、改革推进、需求引领、有序安全发展的原则,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服务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从而推动面向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能力提升的建设。

4.1 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应当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的升级改造,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当中,建立和完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对信息检索能力不足的大学生群体采取“授之于渔”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获取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帮助他们降低信息消费的成本,促进他们的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和消费能力。以信息增值理论为基础的“信息解决问题方案服务”是图书馆开拓信息市场的王牌[10]。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进一步优化馆藏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快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加强对竞争情报之类的商业化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经营范围和收费标准,培育良好的信息市场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推进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消费,将会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

4.2 培育信息需求,丰富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内容。

高校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的信息消费需求特点,不断改进信息服务方式,使图书馆信息更新与大学生的知识更新相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拓展新兴信息服务的基础之一,就是加强馆藏信息资源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大力发展数字作品、数字音乐、网络艺术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同时,加快建立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升馆藏数字信息资源多媒体、多终端的传播能力。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的供给;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文化信息内容建设,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益于专业学习、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

4.3 提升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

在促进教育、教学的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利用中,我国应引进高品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设高质量的学习课程,使教、学、研相结合,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挖掘教育、教学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建立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融合同类院校的多部门资源,推进优质教学工程、教学管理、科研信息的资源共享,促进互联互通,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我国应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在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图书馆服务,鼓励优质信息产品市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加快公共智慧服务。由知识服务向公共智慧服务转型就是图书馆的一次华丽转型[11],图书馆人应将信息知识蕴藏的智慧传递给广大读者,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智慧的集散中心。

4.4 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和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应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基础,依法加强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发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建立有效的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加强与终端产品相连接的集成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引导信息产品和服务合法有序地生产和提供。我国应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加快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水平;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商品信用评估,进一步拓宽和健全大学生消费维权渠道,强化社会监督。与此同时,我国应科学制定信息消费的统计分类和标准,开展信息消费统计和监测。

总而言之,信息消费是一个由信息需求、用户素质、支付能力、信息产品(服务)的质与量、技术手段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行系统。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信息消费水平与其国民良好的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崇尚的认知模式和知识作为人和事物的规范[12]。倡导信息文化的真(信息规律)、善(信息伦理)、美(人与信息世界的和谐)的统一,从时代精神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指引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信息消费的提升和发展。我国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势必对提升其信息消费能力、提高信息资源的效用大有裨益。

[1]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EB/OL].[2013-08-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14/c1001-22563427.html.

[2]王启云.现代消费经济探索[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141.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7.

[4]王 东.浅析我国高校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8(6):1-2.

[5]陆浩东.生态文明观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2):59-65.

[6]万建军,谢先进.读者失范现象的技术性规避[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55-57.

[7]肖京华.高校网络信息消费呼唤图书馆的教育与信息服务职能[J].现代情报,2003(8):148-150.

[8]张梦飞,赖章盛.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引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231-233.

[9]王起研.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6.

[10]张 锐.智慧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理念[J].科技信息,2008(8):318-319.

[11]黄幼菲.公共智慧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高级阶段[J].情报资料工作,2012(5):83-88.

[12]沙勇忠,王怀诗.信息伦理论纲[J].情报科学,1998(6):492-498.

猜你喜欢

消费图书馆消费者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40年消费流变
图书馆
知识付费消费者
新消费ABC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