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2014-02-12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绿色交通是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建议国家大力加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综合协调,建设好绿色综合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绿色交通;综合交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交通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我国大交通领域五大交通方式齐备,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也已经初步形成了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构成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我国的交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以城市交通为例,一方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我们正处于城市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期,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可能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前夜。值此关键时刻,选择正确的综合交通发展方向、确定科学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极其重要。
绿色交通是综合交通的发展方向。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缺乏,交通需求总量大、强度高,既要考虑满足交通需求、也要考虑环保节能和宜居环境,因此,绿色交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指导我们一切领域的发展理念,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无论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还是从对人类高度负责的角度,绿色交通都是我们必须选择和坚持的方向。
实现绿色交通有如下关键:
1)在保证良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正常交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尽量减少交通需求总量和交通出行与运输距离。
2)绿色交通占主导地位,交通资源应向绿色交通倾斜。绿色交通主导对于城市来说,就是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主导;对于城市间来说,就是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交通主导。当然,具备水运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水运资源也是绿色交通优先发展的方向。
3)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根据交通需求特性合理确定交通供给总量和结构,保证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尤其应避免交通通道运输能力过剩和机场与港口的过度建设及无序竞争发展。
4)实现综合交通枢纽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与周边土地的一体化开发。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程度是影响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第一要素,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又是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建设绿色交通系统的技术关键和重要切入点。
5)科学合理地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是当前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和智能化程度的重要举措。借助于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使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作用、规范人的交通行为、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当然,避免智能交通系统的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此,建议国家大力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综合协调,抓住当前的难得机遇,建设好有利于当代、造福于子孙的绿色综合交通系统。针对上述关键,提出若干政策和对策建议如下:
1)建立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多部门和不同行政区域共同参与的综合协调机构。
2)明确紧凑型国土开发、集约化混合土地利用;生态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3)加强规划论证和规划审批环节,避免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优化基础设施配置和资源投入。
4)推动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开发的TOD模式,从土地制度和开发控制环节为TOD模式提供条件。
5)通过政策和规划环节保证综合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以及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土地的一体化开发。
6)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先保证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从政策上促进绿色交通体系的建立和绿色交通分担率的提高。
7)通过规划和政策促进新城建设的居住与就业平衡、促进就近上学、购物和生活活动;促进实现城市间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导。
8)建立综合考虑交通效率、环保节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一体化解决拥堵、雾霾、资源节约和交通安全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时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以满足紧迫需求的功能实现为原则,以切实提高“智能化”为目标,结合实际、讲究实效。
(责任编辑:魏艳红)
Green transport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This paperrecommends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with planning,design,operation,management i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and build up a green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city;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green transportation;integrated transport
A
1004-9746(2014)02-0001-01
201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