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色三章

2014-02-12赵瑜

鸭绿江 2014年10期
关键词:金基德王佳芝胡兰成

赵瑜

散文

声色三章

赵瑜

SHENGSESANZHANG

之一:色彩丰富的那枚钻戒——李安《色·戒》观后

终于还是看了这个被删节得干净单纯的《色·戒》。从一开始打麻将时晶晶闪亮的钻戒,到电影最后王佳芝被处死,那枚六克拉的钻石戒指又回到易先生的桌子上,正好解释了电影的题目:色彩斑斓的钻戒。

是啊,这个电影讲述的不是戒惕,不是戒律,而是戒指。

我喜欢电影剧本里给梁朝伟设计的台词。干净,逼近一个人的内心。

编剧是王蕙玲,和李安是老搭档了,《卧虎藏龙》也出自此女之手。王蕙玲是《色戒》的最佳编剧人选之一,因为,前年,他刚刚写完了张爱玲的传记体剧本《她从海上来》。她十分熟悉张爱玲的作品和生平。

《色·戒》讲述了一段虐恋故事,虽然删节过后的电影在后面的剧情转折时显得仓促又苍白,但故事脉络依然清晰:一个爱国剧社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因为想要刺杀汪伪政府的一个特务头目而化妆成麦太太接近他,结果未遂。三年后,因为珍珠岛事件,这群大学生从香港返回上海,遇到国民政府的特务组织,并正式成为特工。女大学生王佳芝用自己的身体做诱饵,充分接近了汪伪政府的特务组织易先生,就要成功的那一天,却因为易送她那枚戒指,让她认为他是爱她的。她最后破坏了刺杀计划,放走了易。结局是,她和她的同学们全部被处死。

据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一个轰动上海的社会新闻。原型人物是一个业余女特工郑苹如。而她刺杀的对象正是当时汪伪政府的特务头目丁默邨。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个故事,也是因为当时胡兰成讲给她听的,然而近四十年过去了,她和胡兰成早已陌路良久,她却突然写就了《色·戒》一文,且于1978年在台湾的“中国时报”副刊连载。

彼时的张爱玲在美国生活,年近六十岁。爱美的她依旧会在休闲的时候去照相馆照相,这一点,她像极了故事的原形郑苹如。

据历史资料介绍,郑苹如曾拍过无数照片,她热爱交际,且不甘平庸,做女特工适合她冒险的性格,但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体成为欲望的陷阱,她一不小心陷入爱的泥潭。

张爱玲是听胡兰成转述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胡兰成特意强调了郑苹如被捕的时候,有一枚钻戒也被劫走。

大概正是这个画蛇添足的讲述给了张爱玲灵感吧。

在小说版的《色·戒》里,张爱玲写到了改作旗袍的店铺、租界生活以及话剧演出的情形,这些经验都来自她个人的生活体悟,然而譬如她写到政府高官的府邸或者特工人员的工作习惯,则完全来自胡兰成的讲述。

其实,她本人和苏青也是到周佛海家里做过客的。周佛海的老婆,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喜欢苏青和张爱玲的小说。当年张爱玲为胡兰成说情时的情景,恐怕也是入了《色戒》的,周佛海家里的布置以及她老婆手上的戒指,都会成为《色戒》里的某个人物的阴影。

结婚的第二年,张爱玲的公寓就被学生包围,他们扔鸡蛋和蔬菜,骂张爱玲和汉奸相好。

然而如此这般地折磨,又加上胡兰成明目张胆地背叛,张爱玲,还是将自己一部电影作品的全部收入三十万寄给了当时在浙江避难的胡兰成。

难以说清,张爱玲写到王佳芝拿到戒指的那一瞬间是小说中的王佳芝,还是张爱玲自己。王佳芝对易先生说:走吧。其实就和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信说:我已经不爱你了,而你早已是不爱我的啦。言语之间透着难以名状的悲壮和决绝。

既然不爱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都给了他呢?其实思想上的爱停止了,而身体里仍然残留着胡兰成的体温。

之所以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强调一枚钻石戒指,说明了张爱玲对结婚戒指的念念不忘。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字中说过的,女人喜欢花男人的钱的。

电影软化了易先生作为一个汉奸的丑恶。王蕙玲有好的台词给易先生,当王佳芝想约他一起去电影院并给同伙制造机会时,易先生的台词:我不去黑暗的地方。

在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一个从事着最黑暗的工作的人,竟然说出这样的台词,实在是美妙的讽刺。

总之,这个故事就像当年她写《爱》一样,充满了胡兰成参与的影子。

删节掉的少儿不宜的情节是关于身体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后面的台词里,王佳芝在面对组织的领导人老吴时也曾经说过。她说道,他折磨我,用我的血来证明他还活着,他不但要进入我的身体里,还要进入我的心里。

那段台词虽然有些激动,但因为少了前面这些性爱镜头的铺垫,显得有些突然。

那段文字和一九四O年代的张爱玲的心情多少有些相通的,那时候,胡兰成刚和自己的妻子离婚,拿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张爱玲的公寓,张爱玲看着怀里的胡兰成,认定了他,不管他是不是个汉奸。

在李安拍《色·戒》之前,至少有三四个华人导演筹备过拍摄此片子,其中最可能拍出经典的杨德昌,当时他曾想让蔡琴来饰演王佳芝,后来,又想用林青霞。试想一下,这两个非常有形的女演员,如果出演这样的一个角色一定会比汤唯更收放自如一些。

但汤唯有汤唯的好,就是,当她戴上那枚戒指时的表情,她的单纯的面孔散发出来的那股迷恋。她的眼睛能表达出模糊的爱意,她在整部片中的表演水准忽高忽低,李安并没有刻意地把她弄得像个演技成熟的实力派,而是让她自己按照心中的体会来表达。

我不喜欢她在开始的时候看梁朝伟的目光。我喜欢她在电影结束时看梁朝伟的目光,我相信,那是融化了她自己对爱的理解的。

放走的这个人极有可能杀掉自己,还有自己的同伙,可是就在那一瞬间,她还是决定放走了他。

她决定了,闪烁了一下眼睛,说:你,走吧。

真遗憾,那枚戒指,她只戴了不到半天时间。

赵 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现为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天涯》杂志编辑。曾在《十月》《山花》《长江文艺》等刊发表小说散文多篇,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刊转载。已出版长篇小说《暧昧》《六十七个词》,散文集《小忧伤》《小闲事》等。白羊男,O型血。他的文学观点是,文学是日常生活中最不易察觉的部分,文学从业者就是找出这些被忽略的部分。这些不易被察觉的部分,模糊而有弹性,柔软而有营养,远离物质和利益,却让时间有了可以记忆和储存的地址,也让人的内心丰富,甚至面对挫折时有了可以减压的涂层。

之二:我爱你,吃饭吧——电影《空房间》札记

我一直不喜欢滔滔不绝的爱情,甚至我也不喜欢滔滔不绝的女人。如果你非要坚持说女人最喜欢听男人的情话,或者你非要说爱情靠情话的滋养才能成活,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看一下金基德的《空房间》。

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韩国的天才导演金基德,曾因执着于“暴力和性”而闻名电影界。早期的电影《野兽之都》和《坏小子》纠缠于妓女和底层之间,用残酷的电影语言把日常生活肢解。

然而,自从2003年开始,金基德仿若受到了中国佛教的影响。影片开始转向,由过去的残酷转向温暖主题:回家和寻找。

在电影《空房间》里,男主角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台词,他有的只是动作和眼神。而女主角也只有两句台词。一句是“我爱你”,一句是“吃饭吧”。这两句话仿佛是一个隐喻,把饮食男女曲折又缠绵的爱情简化成两句话。

当大家都热衷于将电影台词的流行当作一个电影的生命去经营的时候,电影怪才金基德却回到了电影的最初。他只用影像来完成故事的讲述。

当年,我曾经惊讶于日本导演北野武用两个聋哑人完成了经典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讲述,可是,金基德却连聋哑人也不需要,他根本就不需要台词。

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让无话可说,还是他所要表达的爱情观点不需要话语来支撑。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无法来解释。是的,《空房间》是一个可以反复无数次观看的电影,它大量的留白使得它在生活和感情的维度上有了不同的侧面。

我无数次地看这部电影,向朋友推荐此电影,差不多我的朋友都会由此电影进入金基德的映画世界,从而找齐金基德的所有作品。

《空房间》讲述了孤独与爱。男主角泰石是个来历不明的流浪者,他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往锁洞里塞传单,在确定别人家里没有人在家时,他便会悄悄打开门锁,进入别人的家庭里寻找家的感觉。有一天,在一个偶然打开的房间里,他见到了一个全身淤青的女人善花,她长期被丈夫虐待,过着幽灵一样的生活……故事从此拉开。

没有台词,甚至连音乐也没有,能省略的艺术手段都省略了,可是,这部电影却依旧是一部干净又温暖的文艺片。在影片里,金基德每安排男主角打开一扇门,都是一种家庭类型或者爱情标本的比喻,有猜疑的家庭,有暴力倾向的家庭,有抛弃老人的家庭。是啊,空房间,虽然主人外出,但是故事却永远在房间里盛开着。

那丰满的孤独,马不停蹄的孤独,在影片的各个角落里停留。泰石每到一户人家里,都会修已经损坏的物什,用手洗衣服,给植物浇水,在主人家的全家福前面拍照留念,这些镜头语言都指向了男主角的内心里的孤独,他盼望一个温暖的家。他甚至不惜到跑到别人家里来偷盗这样一种荒诞的暖意。而女主角善花婚前曾是个人体模特,婚后遭遇丈夫的猜疑,并经常遭到丈夫的暴打。所以,她常常一个人在家的角落里哭泣。直到有一天,泰石打开她的门,打开她内心里温暖的门。

这部电影的最初雏形源自金基德一次看到自己家门的钥匙孔里贴着传单,他立刻想到那些一直贴着传单的门户一定是没有人居住的空屋。由此激发他拍摄一套有关孤独、与世界疏离的故事,金基德渴望表达一个男子透过进入这些空屋并把它注入温暖的故事。《空房间》的英文片名《3-iron》,翻译为汉语为“三号杆”。“3 ——iron”是一支较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金基德对此做了很有趣的解释,他说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2004年末,在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金基德凭借《空房间》一片获最佳导演奖银熊奖。在颁奖台上,他调皮伸出手掌向观众示意,他手上画着一个睁开的大眼睛。那也是《空房间》中的一个桥段,男主角在手上画了一只眼睛,并把这只眼睛当作了假想敌,练习隐身术。但是,我宁愿理解为导演的暗喻:这是一个需要多看而不需要多说话的世界,爱情也是。

电影的最后,泰石真的练成了隐身术,他逃出监狱,又来到善花家里。于是,观众们惊艳地看到了那个在网络上流传至广的剧照,泰花和她的老公拥抱,却和站在她老公后面的男人接吻。

“没有人知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现实还是梦境。”这句电影中最后浮现的字幕,烙着金基德个人的深深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女主角李成延是2004年度因为拍摄慰安妇写真而成为韩国公众非议的一个女星。她在风波时曾经多次自杀未遂。

她真的很漂亮,我那么喜欢她。

之三: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廖一梅《琥珀+恋爱的犀牛》阅读札记

2008年6月9日,由廖一梅编剧、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北京蜂巢剧场第一天演出。观众被舞台上在跑步机奔跑的男女主角吸引,挥汗如雨的男女主角,用追逐的动作和轻摇滚的音乐营造了一场性爱的现场。

这么比喻的情节如何让观众明白呢,不着急,廖一梅那诗意又干净的台词如同盛开在春天的花朵一样,在剧场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开放。那些台词柔软又坚硬、妖娆又净纯、繁杂又单一、转身又缠绵、放弃又捡拾、疼痛又抚摸,那些台词是尖锐的矛,刺痛了台下的观众,又是滂沱的雨,湿润了台下的观众。为了营造更为逼真的场景,舞台旁边的池塘储存好的二十吨水一下放开,冲到了舞台上,湿了演员、桌子、椅子、台词和音乐,观众的情绪一下子被点燃,燃烧起来。

在剧场的大幅海报上,廖一梅的名字是最大的,编剧提供的是一个舞台剧的灵魂,一个剧场的音乐和流水只能渲染情绪,是补白,真正击中观众的不是附属品,而是那些词语的珠子串成的故事。

现在,这本《琥珀+恋爱的犀牛》已经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这本纯文字版的先锋剧场,少了音乐和道具的衬映,只有文字,就像在广播里听一段电影一样,觉得安静又节省。比起后来一百多元钱的票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便宜的精神原本。

《琥珀》讲述了一个肉体与精神相博弈的爱情故事:在博物馆做解说员的女孩小优所喜欢的男人遭遇车祸,他的心脏移植到另外一个男人身上。于是,小优便想尽一切办法让这颗心重新爱上自己。然而,拥有这颗心的男子却是一个花花公子。

琥珀作为先锋剧演出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庞大的明星阵容,刘烨和袁泉分饰男女主角,主题曲《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更是在网络上蹿红,流行十分。阅读纸本《琥珀》的时候,常常会想象舞台上的表演者。剧本和小说以及其他文体不同的是,剧本可以有自己的语调,甚至那些文字转折得也很曲折,只有让剧本中的词语跳跃、温差巨大,才会让阅读者或者表演者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我喜欢阅读廖一梅在剧本里那种淋漓尽致的抒怀和自以为是的狡黠。

和《琥珀》不同的是,《恋爱的犀牛》讲述了一个偏激的爱情故事,犀牛饲养员马路喜欢邻居明明,可是不论他如何努力,明明都不动心,绝望之至的马路最后杀死自己朝夕相处的犀牛。

《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的小剧场演出,到如今已经有了三个版本,而且出访过很多个国家。第一个版本是由郭涛和吴越主演的,郭涛凭借着此剧晋级国内影视剧一线演员。第二版是由段奕宏和郝蕾主演的,若是看过电影《颐和园》的,一定会喜欢上里面的郝蕾。第三个版本就是2008年6月9日在北京上映的。

这不同的版本之间的剧本也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赴国外的翻译版本,出版的这册书里的定稿也是廖一梅根据不同版本的演出剧本修订而成的。

《恋爱的犀牛》剧本里到处都是音乐的气息,你听听这歌词: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我已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在音乐里喘息的声音被文字的安静遮蔽,爱情或者性爱都不过是一场奔跑,是一场追逐之后的喘息。因为犀牛的结局是偏执的、悲伤的,所以,一向热爱悲观主义的廖一梅在1999年该剧首演时写下了解说词:我希望看戏的观众,能感到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可以坚持的。至于爱情的结局不是这个戏里所关心的。

是啊,一切风景都在路上,而不在于目的地。文字的旅行也是如此。

当我读完廖一梅的两个剧本,我被她文字中的诗意和肆意打动,我认为,廖一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她热爱生活,热爱生活里温暖的细节。

看话剧的人无论如何也读不到她写下《琥珀》以后的后记,当时她大着肚子,却在用庞杂的笔墨赞美一个花花公子。她被自己剧本里的一个痴情的女子感动,给了她一个圆满的结局。是啊,彼时的廖一梅正做母亲,她正刻意避开一切黑色的东西,所以,她写了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

她的那句台词在城市青年中迅速流传:那件让人疯狂的小事叫爱情。是啊,的确,那件事,让人疯狂。

责任编辑 叶雪松

猜你喜欢

金基德王佳芝胡兰成
金基德被控“三宗罪”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胡兰成的女克星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