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情孝道与神圣忧思
——品读何庆良的散文

2014-02-12

鸭绿江 2014年6期
关键词:亲情散文文学

晓 宁

至情孝道与神圣忧思

——品读何庆良的散文

ZHIQINGXIAODAOYU SHENSHENGYOUSI

晓 宁

晓 宁,本名王宁,文学硕士,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研究和理论批评工作,发表文学评论三十余万字。

了解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朝夕相处、相识相知是一种,偶尔相见、只言片语是一种。而我庆幸于从事文学批评的职业,通过纸上的文字,通过每一个作者真诚的道白和对自我心灵的勾绘,了解他们丰富立体的内心世界。阅读作品,就是一场精神与精神的对话,更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当《孝心不能等待》《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掠影VS反思》三本书放置于我的案头,细细品读过后,我无法安稳,甚至几昼夜寝食难安,深感不吐不快。这些文字如果按文体划分,大致可以归为广义散文的范畴。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亲情孝道的至情至性的理解,又有通过行走域外的文化考察,进而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的神圣忧思。在看似不相干的两部分文字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无论对家庭还是对事业都有一分厚重的责任感,一分拳拳的热忱之心,因此他才情迸发,点染成文,表现出个体人生丰饶至高的境界。

亲情、孝道,是古今中外文学永恒不衰的主题,曾被无数次地吟诵、再现。正因为它平常又伟大、简单又繁复,所以它成为一个高难度的文学命题,人人都在写,可又有几人能写出如朱自清《背景》中,几笔寥寥白描,就催人泪下、被永恒铭记的亲情呢?并且,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求生存,远离故乡;生存的压力、职场的竞争,常常令人有心无力,不自觉地疏离亲情,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亲情、孝道似乎淡漠了。亲情、孝道渐成奢侈品……

《孝心不能等待》这本由八十余篇日记构成的散文集,记述了作者坚守于一生操劳,无怨无悔为儿女、为家庭付出,却处于弥留之际的母亲病床前二十余天所思所悟,是点点滴滴生活的记录,更是对母亲留给自己的过往记忆的追思。它并非出自专业作家之手,却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和精神感染力。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不计其数的宣传报道,有名与无名读者的感悟,几十万字的读者反响,多次加印供不应求的市场效应,均有力地证明了文学是能够唤起千千万万人共鸣的精神成果;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字,会让每个读者思量自我,反观自身。这本书更成为警醒、鞭策世人及时行孝的醒世箴言录。

这本日记体的散文,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没有构思、没有斟酌。它像感情和泪水一样自然流淌,不假雕饰,不掩瑕疵,为的是保留那一分真情,一分实感,一分追思,一分遗憾。”这种全然真实的心灵记录,正是现代散文文体的内在属性之一,“真”字是散文以情动人的基础,是架构散文的根基。巴金曾说过,“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只有在“真”字的命题之下,散文才与虚构类文学划分出一定的界限,才有了散文叙事抒情的逻辑起点和立意平台。有“真”,才能言之有物;有“真”,才能充分调动起人的文学灵感;有“真”,才有了“美善”的可能。因而,作者“孝心不能等待”这一声真诚的呼唤,其内涵是淳厚和立体的,其质地更是紧致和结实的,它褪去一切浮华与雕琢,回归文学表现人性最本质的意义。

作者以“追悔”的情愫作为情感线索,以现实生活的感触作为内在动力,通过看似涣漫,却篇篇泣血的日记,复原了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母亲形象,唤起人们对“孝道”这一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的反思。从病危母亲的床前守护,到对逝去母亲的祭奠,乃至对母亲过往生活情节的追思,这些如泣如诉、声声泣血的文字,每一个真实生活的细节,每一次情感的波澜,都勾画出中国母亲对儿女特有的血浓于水的、大爱无言的舐犊深情和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人格感染力量。“母亲走了,可以尽孝的大门关上了。”当死亡横亘于亲人、母子之间,世间再没有一种心痛可以与之匹敌,那是痛彻骨髓的伤害。当作者想到自己离家三十五年为事业奔波而未能及时尽孝时,更是如鲠在喉,幽咽难忍,他深刻地体会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所以,他用追忆为全天下的母亲作了一幅画,这幅画丰满、博大,拥有无法用语言文字穷尽的色彩与线条、光影与寓意。这本书的力量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唤醒,唤醒沉睡的亲情,唤醒隐忍不发的孝心!快快行动,时不我待!

父母亲情,作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为每个人感同身受,每个人都可作为抒情主体,乃至古今中外从不同角度被无数次地书写,因而,它成为真正的“易写而难工”的文学命题,写好这种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亦是真正的文学难题。但在这本书中,作者独具匠心呈现出富有个性的文字。除去对生活情节的记录和再现,全书俯拾皆是抒情加议论式的警句式的表达,蕴含着作者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对人生世相的哲思,它时时折射着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成为富于文学色彩的“题眼”;它启迪心智、渲染情感,这亦是对“孝”的文化诠释,更是浓缩了的人生精华。“妈妈的手,同我们的手分开的那一刻,是人世间最痛苦的生与死的分手。”“妈妈从不把她的善良和慈爱用语言说与世人,却用她无言的大爱、仁爱和博爱赢得了亲人与友人的敬重。”“为子时淡忘为人儿女的本性,为臣时推辞为国之臣的天职,遑论忠孝?”“妈妈的人生之路,一言以一言以蔽之:从容、淡定。”……如此的警句不能一一枚举,这是作者在潜意识里凝聚的人文思考,宛如一串串珍珠,散落在文字当中,不时地在叙事中发出令人惊叹的光芒;它朴素却至情至理,超拔形而下的生活,修饰了文字,升华了情感,大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文学品位!

《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以作者编著的形式,再现了《孝心不能等待》一书的巨大社会反响,深化了《孝心不能等待》对读者的精神震撼力。

当我翻开这本装帧设计考究带有众多珍贵图片的、记录作者海外行踪、文化考察的《掠影VS反思》之后,感受到的又是另外一种激荡。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部名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的报告文学,几乎成为对新时期教育危境的一声呐喊!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热议。而今,时间进入新世纪,中国教育的问题愈演愈烈,“神圣”不再,这一缕“忧思”却更浓烈,更迫切,牵动着千万志士的心。作者何庆良通过对欧洲职业教育的一次公务考察,不但记述了沿途所见所感,对欧洲的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做以掠影式的展示,而且从考察中时时联系中国当下教育的现状,写出了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反思。这样切中时弊又深思熟虑的作品,反映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心声!一个为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制度把脉开方的忧思者的心语!

“幽黑的天幕上,一弯如钩的新月,像黑夜里精灵偷觑着大地。明亮的月色退去遥远的星光,让新月显得格外孤寂与清冷。然而,与凄清的月色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散布在英伦岛上的如梦如幻的夜色。”当我饶有兴致地阅读“掠影”篇时,我首先惊喜于作者所谓的写景抒情“闲笔”,这些着墨不多、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点缀在对欧洲历史文化的介绍其间,写景状物,烘托心绪,别具蕴致。作者虽然行色匆匆,但是并非浮光掠影,他对欧洲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领会,对艺术品的感悟鉴赏,足见其修养与积累的厚实、文化积淀的丰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驻足伦敦、爱丁堡、巴黎、法兰克福、慕尼黑等世界名城时,一边感受它们繁复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文化理念,还能够时时联系中国的现实,中西对比之间,找到我们的差距,如此,才不妄考察的目的。巴黎人的环保意识,简朴不失礼仪的大学校长,德国“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的职业教育理念,西方人的民主、平等观念、社会管理经验……都深深地触及了作者的思想,为作者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做了充分的准备。

“反思”篇虽然篇幅不长,却从实实在在的五个层面对当下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可以说是对“神圣忧思”的一种延续,是有识之士于新世纪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吁,情真切,意深长。

作者揭示了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现状,其缘由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颠覆了教育的根本,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是难辞其咎的。文章从而呼唤理想化的素质教育走上正轨,最后指出教育体制不改,国运难昌。文中深刻地指出“高考这个主导中国教育的指挥棒形成的巨大权威,异化为一股不可抗拒和制服的魔力”。而多年来形成的至上而下的多方利益链条,又是难于破解的。作者以掌握的大量教育现实、社会实际,层层递进式的进行说理与解读,总结归纳社会乱象,上升至理论层面的论述,显示出逻辑分析、科学论证的行文特点,这与作者多年从事的文字工作习惯密不可分。作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作者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之处,并非对材料掌握的多寡,而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者的强烈呼声,那种打破社会思维定势,呼吁社会变革的精神和意识空前凸显!“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改革并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没有真正敢于向应试教育说‘不’的顶层决策人!这是中国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实践出真知,正是作者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对祖国人民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有如此真诚的呼唤,如此痛彻的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前,正是由于缺乏自我审视、自我创新的能力,更缺乏说真话的勇气,而这一声声深切的呐喊,正如一道闪电劈下一切虚伪,让我们回到本质,回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轻轻合上翻动的书页,从“至情孝道”到“神圣忧思”,我们不难感受到,这其实是对一个精神主体情感轨迹、思想轨迹的复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儒家知识分子所奉行的人生观,这种积极入世、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在何庆良的作品中,家与国的合一,尽孝与尽忠的不冲突,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共生,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还有对以往单向度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校正。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取得二者的和谐双赢,才是新世纪人们努力的方向。对此,作者何庆良更是心有所悟,从个人最真实、最诚挚的情感出发,书写平凡人生,书写高尚人性,书写深邃感悟,感天泣地,回味无穷,令人受益良多!

责任编辑 晓 威

猜你喜欢

亲情散文文学
永不凋零的亲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我与文学三十年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