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岜沙的“小枪手”

2014-02-12袁剑波

大众摄影 2014年1期
关键词:火枪枪手部落

袁剑波

来到岜莎,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这里的汉子都会留着发髻,腰佩腰刀,背着一支猎枪。岜沙男子从小就扛枪,以枪为伴,就像蒙古人从小学骑马、摔跤,欧洲中世纪骑士从小学习击剑一样,都是一种民族习惯,一种异域风情,一种历史传承,一种文化坚守。当男子到了18岁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扎成辫子绑于头顶,称为“户棍”,终生保留,而四周的头发会用弯刀剃光。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经过了这样的“成人仪式”,男孩子就可以正式背枪了,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枪,不仅是他们的饰物,更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男子平时佩戴火枪,是岜沙苗寨迎接尊贵客人的最高礼仪,也是岜沙人向外展示其独特的民族风俗,让客人了解芭莎部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方式。

事实上,岜沙部落虽然有森林,但是早就已经无猎可打,并且岜沙人的枪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都还是最老式的火药枪,有的甚至都已生锈,根本不具有杀伤力。他们生性良善朴实,不会滥杀,而且离城市又远,并不会对文明世界构成威胁。

但尽管如此,许多岜沙人还是不肯放下枪。在岜沙社会中,男性还是家族的支撑者,因此,岜沙男人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和耕作技术的高超,还特别强调外在的装束和身体的标志。枪就是这种标志的最突出体现。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

当看到一个个小男孩肩扛火枪,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颇有几分侠客的英武气息,使我深深体会到:枪,练就岜沙人果敢、机智的性格;枪,磨砺了芭莎人坚强、刚毅的品质;枪,让小枪手们成长为堂堂的岜沙男子汉。

在拍摄中,我更多地注意记录下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与枪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以及从他们幼小的身躯和稚嫩的脸庞上早早就具有的英武气概。因此,在场景的选择上以中、近景为主,而没有过多地描绘大场面和环境信息,所以选用了70-200mm1:2.8镜头。这样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距离拍摄目标可以较远而不易惊动对方,方便记录下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画面。后期将照片转为黑白,同时适当压暗画面和提高反差,以更突出地表现厚重和庄严的氛围。

猜你喜欢

火枪枪手部落
千万别当火枪兵
佛系枪手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长距离爆震式点火枪设计
原始部落火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岜沙苗族人类学田野调查
地精商店的火枪